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1能源管理业务范围
作为传统的高耗能大户,石化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能源产、输、转、存、耗、销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以炼化企业为例,能源管理业务范围如图1所示。
1.2能源管理
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在业务维度上包括了化石能源(石油、煤炭产品)与非化石能源(风力、水力、太阳能)的能源供应、能源生产、能源存储、能源转换、能源输送与能源消耗各环节。在管理层级上,形成从计划、执行监控、统计、绩效评价、考核的管理闭环,帮助企业能源管理实现能效最大化、能流可视化、在线可优化。围绕“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系统在各环节的设计重点如图2所示
1.3能源管理系统功能设计根据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的业务特点,梳理业务定位,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主要有六个功能模块:能源计划、能源运行、能源优化、能源统计、能源评价与能源绩效,。
(1)能源计划
能源计划包括能源的用能计划与产能计划,涉及计划上报、审批、下达分解、调整。一是根据用能装置能耗、生产负荷等实际情况,制定全厂用能计划;二是根据用能计划、动力生产约束条件,制定产能计划,优化动力燃料及动力装置负荷,降低产能成本;三是协调优化结果,得到优化的全厂能源计划。
(2)能源优化
能源优化包括用能优化、管网优化、动力优化(产能优化)、优化效益评定、优化操作评价等。包括下列介质优化:水系统、电系统、蒸汽系统、氢气系统、燃料系统、风系统与瓦斯系统优化。用能优化针对炼化用能装置能源消耗进行优化,对装置的用能结构,装置布局设计等进行优化设计;管网优化针对能源介质在供应、生产、输送、转换、消耗过程中的优化;动力优化考虑现场设备(动力锅炉、汽轮机等)的各种约束条件(如锅炉热效率、汽机效率、燃料需求等)和能源价格(如电价差异、燃料价格等)因素,找出最经济性的能源生产运行方案,优化能源生产安排,降低能源生产成本;介质优化防止过度备份和介质质量过剩造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效益评定是将企业进行优化操作的当前运行成本、优化运行成本,操作后成本、操作后单位运行成本、实际节约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对其优化经济效益进行评定;优化操作评价对模型数据维护、优化方案、优化执行、优化效益进行优化实操的业务评价,方便企业进行班组考核与效益统计。
(3)能源运行
能源运行完成能源运行数据的收集、确认,以及对能源运行事件的有效记录和能源运行状态的监控和维护,最终通过能源运行数据反映全公司能源产耗的结构全貌和具体情况,为能源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优化效果评价依据,实现对优化的效用的评定。
(4)能源统计
能源统计利用能源运行收集和确认的能源产耗数据,对能源供应、生产、消耗全流程的运行数据进行归集和统计,实现能源统计核算。能源统计包括管网平衡、产能统计、指标试算、损失统计、耗能统计、开停工消耗、指标核算、项目统计、碳排统计等。
(5)评价分析
评价分析是在能源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物料、质量、设备等相关数据,对能源的产耗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明确企业的能源产耗状况,找出能源产耗存在的问题和可优化的空间。评价分析包括基准管理、理论能耗、评价管理、对标管理、实际产耗、项目评价、优化评价、损失分析、能源结构分析、分布分析、成本分析、重点分析、碳排评价、碳排分析等。
(6)能源绩效
能源绩效管理面向能源产耗,实现绩效评价与考核的量化、公平和公正;通过支持实时绩效考核与评比,实现绩效的过程管理及操作评价。在能源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各装置特点,形成面向各二级分厂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分厂绩效考核,推动装置运行优化、降低加工损失、节能减排等工作的开展,促进装置全面达标。能源绩效包括绩效指标、节能绩效、达标绩效、项目绩效、碳排绩效、系统绩效等。
2、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技术特点
2.1能源管理系统
工厂模型能源管理系统工厂模型共四层,包括测量网络层、生产操作层、统计归并层与核算模型层,如图4所示。其中,测量网络层描述真实的物理仪表或虚拟仪表,测量点包括仪表、衡器和槽车计量,如汽车衡、轨道衡等;生产操作层描述了能源移动中的节点要素与节点间的连接关系;统计归并层按统计规则抽象描述能源拓扑逻辑关系;核算模型层依据企业能源核算的需求,描述企业能源产耗的核算关系
2.2能源优化技术按照用能最低,途耗最少,产能最优的整体目标,能源优化技术核心为用能优化、管网优化与动力优化三部分。
(1)用能优化
用能优化通过建立能源需求计划优化模型,细化能源介质描述,优化装置用能计划,提高用能计划准确性,促进产耗平衡,减少能源备份冗余,降低用能成本。用能优化过程如图6所示。图6用能优化过程。
(2)管网优化
管网优化主要针对水、电、汽、氮、风以及燃料等能源介质在供应、生产、输送、转换、消耗过程中的优化。管网优化功能包括:根据管网的结构数据和典型工况数据,建立管网模型,根据模拟分析结果和实测数据,对管网的现状做出评估;对管网进行在线监控,实时监测管网运行工况;辅助管网优化调度,增强管网安全优化运行;辅助设计人员进行管网设计与改造等。蒸汽管网优化过程如图7所示。图7蒸汽管网优化过程。
(3)动力优化
动力优化是指考虑现场设备的各种约束条件和公用工程的价格因素,利用热动力模型和优化工具,优化公用工程生产计划;与现场控制系统连接,按照离线的最优动力生产计划进行在线闭环控制;在线进行原料优化、设备负荷优化、产出优化。动力优化效益主要体现在优化的燃料配比及应用,发汽负荷的优化及热电联产、削峰平谷电价政策等方面。
3、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应用成效
3.1实现能源数据和指标评价
分析可视化采用“先聚焦,后联动”的方式,综合展示、分析能源生产消耗、能源仪表条件、管网差异情况、主要指标趋势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数据,便于管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提高管理效率。能源产耗分析,快速定位能耗异常波动。以板块、厂和装置为空间视角,以日为时间粒度,采用与计划、与历史两类分析方法分析各核算单元、各类能源介质的外购、自产、消耗、转供、自用、外售等信息。以扬子石化为例,其能源产耗分析见图9所示。能源计量分析,理清能源计量状况。统计分析仪表的数量、数采率、预计值、数采修改情况,为能源审计和仪表改造提供数据支撑。以扬子石化为例,其能源仪表分析见图10。图10扬子石化的能源仪表分析图Fig.10EnergymeteranalysisofYangzienterprise分析管网差异,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对管网整体损失量进行历史趋势分析,采用与历史、与计量两类分析方法对与管网关联的节点两个典型数据版本统计预警,突显存在数据异变的节点,预先计算其差异率,突显其人为对计量数据干预的偏离信息。以扬子石化为例,其管网差异分析见图11。图11扬子石化的管网差异分析图Fig.11NetworkdifferenceofYangzienterprise能源指标分析,确定关键因素。采用“先预警—后联动”的设计思路,通过对比计划、比历史波动两种方式,预先提出报警,并与影响指标波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一起联动分析。以扬子石化为例。
3.2实现设备整体运行动态
监控基于装置运行数据、能耗指标,能源管理系统对主要耗能设备及区域进行能耗监测及预测;利用监测结果,为淘汰低能效的设备提供数据依据,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水平。对热力系统整体运行进行监控,包括流量、温度、压力数据,同时将在线优化数据并列展示,为优化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如图13所示。通过能源消耗装置运行报警及趋势展示,实现能源消耗关键装置关键工艺点监控报警及趋势展示,能源管理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用户侧异常,及时调整应对。
3.3在线优化实操效益显著,实现能源生产成本降低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制造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资源消耗会计; 成本核算
随着我国 经济 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和相关性不可忽视。而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以及成本会计的新发展——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与应用作一比较和分析。
一、制造成本法
(一)制造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制造成本法是制造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核算方法将企业一定期间的费用划分为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生产费用和与产品生产过程无关的期间费用两部分。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与当期产品成本的 计算 无关。
1.核算内容。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的制造成本划分为三个基本制造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当然,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成本项目,例如,废品产生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燃料消耗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项目等等。制造成本法在核算时,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料、工、费三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然后进行核算,继而计算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2.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以及期末生产费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其生产特点不同,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差别导致了企业在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
3.核算过程。成本核算过程,也称成本核算流程,即从费用的发生到产品成本的得出这一过程的核算。一般说来,制造成本法下,无论是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过程都应该是类似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为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和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两种。在成本项目中,如果可以辨清某项费用的发生是专属于某一个成本计算对象,那么这项费用即属于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反之,则是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需要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便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二)制造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制造费用的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时,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制造费用属于企业的间接费用,按照基本生产车间来归集,并于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便有不合理之处,但因为比重较小,通常也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又因为该方法的简便易行,被多数制造业企业乐于采用。但是,在先进制造环境下,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据调查,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今该比例提高到了400%~500%;在制造成本法正适用时,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现今该比例不到10%。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准确分配制造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
2.期间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但是,有些期间费用虽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但却与产品成本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的前提下,产品投产前的研发费用增加较多,但是这部分费用不属于生产费用,制造成本法没有将其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是计入了期间费用,从产品成本中剔除出去,不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计算。同时对于配送、顾客服务等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成本也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畴内,容易误导定价决策。
3.人工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成本项目中所致的人工费用的核算包含两部分:直接人工费用(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费)、计入制造费用的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不包括研究开发、设计等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也不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这些人工费用也是与产品成本密切相关的,人工费用核算内容的不准确性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在经营、技术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一度曾与多数制造企业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需要有新的发展,或者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替代他。而这时,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二、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由上所述,由于种种弊端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基于这种要求,1971年,美国会计学者斯托布斯博士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揭开了全面研究的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的序幕。后来世界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美国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罗宾·库伯(robin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率先把这种成本计算方法于1988年简称为abc(aetivity-basedcosting),从此作业成本法被应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其理论日臻成熟。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1.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2.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应用,其弊端也一一显现。
(三)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操作性差。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表现为:首先工作量太大。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部门和区域的成本核算、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其次,获取作业成本法核算所需的成本资料有困难。传统 会计 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来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应用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 企业 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2.核算中作业划分的难题。首先,传统作业成本法下,对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来划分的,而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则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存在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会被忽略,这必然导致一些作业的划分不能够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其次,在传统作业成本法下,作业的划分无既定标准依据,只能依据经验进行,对于未来的作业,如果遇到新情况可能会考虑不周全。在当前订单式生产成为趋势的形势下,若是仍按传统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划分,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业划分准确,不但会增加许多工作量,其效果也无法保证。
3.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来分配费用的,所消耗资源的费用首先是被归集到作业中,然后再分配到产品成本中。但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中心可能只存在一个成本动因,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成本动因,因此会产生多个产出计量单位。在将成本中心的费用分配到作业中时,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多个产出计量单位的存在,作业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时难以准确计量资源消耗的数量,仅限静态的货币指标,所以难于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情况,不能动态地强化成本管理,会影响最终产品成本 计算 和分配的正确性。
鉴于作业成本法以上所述的在成本核算中的局限性,需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资源消耗会计就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延伸与改进。
三、资源消耗会计
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缩写rca)是于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是一种总括的、能动而综合的成本会计系统;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作业成本法有机结合的产物(clinton、keys,2002)。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特点
1.核算对象。资源消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资源。资源消耗会计认为企业存在服务于其他资源的资源,因此,核算对象不仅包括为作业提供服务的资源,还包括资源自身消耗的资源,即资源交互消耗产生的成本。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资源消耗过程,从而准确地计算资源成本。
2.核算方法与核算过程。采用资源消耗会计法在核算成本时,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资源动因由“资源作业”和“资源资源”的因果关系共同确定,其中包括“资源作业”的直接分配资源动因以及“资源资源”的交互分配资源动因。根据资源动因划分后的资源结集点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所有发生的成本(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因为细分以后每个结集点都只有一个“动因”、一个成本对象,因此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产出的计量单位。然后将结集点的资源消耗分配计入所划分的作业中。最后再计入产品成本中。因此,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过程为:资源结集点—作业—产品。其中,资源结集点的划分依据为资源动因,作业的划分依据为成本动因。在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向作业分配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非货币的量化指标,在由作业向产品分配计算成本时才同时使用了货币指标和量化指标。即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相分离,这一分离充分地体现了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资源消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成本核算是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
(二)资源消耗会计核算成本的优势简述
上述对资源消耗会计在成本核算中的特点可以看到,该种方法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美国作业成本法(abc)相结合,取长补短,较好地解决了作业成本法中的种种弊端、问题。因而成为成本核算的 发展 趋势。
四、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及分析
(一)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
假设某制造企业的生产区域#1某月发生的有关费用如表1。?
1.制造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生产a、b、c三种产品,本月生产工时数分别为2 000、1 200、1 600(单位:小时),计算如表2所示。
2.作业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从事两项作业: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通过这两项作业产出a、b、c三种产品。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的成本划分为以下两项作业(资源—作业),如表3、表4所示。
接着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5所示。
3.资源消耗会计应用(假设条件与作业成本法应用时相同)。首先,根据该生产区域的两种产出(机械和人工),即资源动因分为两个资源结集点:人力资源结集点和机械资源结集点,如表6、表7所示(资源动因—资源结集点)。接着,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划分为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两项作业,将两个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分配给以下两项作业(成本动因—作业,资源—作业),如表8、表9所示。最后,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10所示。
(二)三种方法应用的评价分析
通过三种方法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制造成本法中,生产区域归集的四个费用项目均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在分配时,首先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品种,其次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单的—生产工时;作业成本法中,首先根据成本动因划分作业,然后将生产区域的资源消耗分配至各项作业,再根据各不同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将各项作业分配所得的资源消耗分配给各不同产品,在这儿,资源的消耗仅以货币计量。资源消耗会计下,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将生产区域归集的费用分配至不同的结集点,每个结集点的成本动因只有一个,然后将资源结集点的产出分配给不同的作业,再由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给各不同的产品。
在应用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制造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受分配标准的影响是很大的,而该方法在选择费用分配标准时是单一的、不 科学 的,会影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每项作业可能会有两个或以上的成本动因,因而会有不同的产出单位,但是作业成本法未加考虑,如上例,在确定作业点分配的费用时,不划分人工工时与机械小时,统一分配,一方面不能得到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影响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资源消耗会计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归属,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货币和非货币计量信息,并且企业可以资源结集点为中心,进行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反馈及成本预算,是一个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当然,一种新事物的出现一定会有它的缺陷,在实践中,还有待检验和不断地完善。
【主要 参考 文献 】
[1] 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2006.12.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组物资管理;精细化管理;物料消耗定额;ERP系统
一、引言
2013年6月,神华集团组建了神华包神铁路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包神铁路公司、甘泉铁路公司、新准铁路公司,负责包神、甘泉、新准、塔韩4条铁路的基建运营管理。神华包神铁路集团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区域铁路运力资源的统筹规划与开发利用。但是在当前煤炭市场震荡调整的形势下,甘泉、新准、塔韩三条新建铁路的并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作为以煤炭运输为主营业务的神华包神铁路集团,“开源”受经济大环境的综合因素制约较多,短期内得以改善的空间较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节流”上做足文章,以应对日益增大的成本压力。生产物资是企业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铁路物资管理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ERP系统的应用实践,总结归纳出针对铁路一线生产班组物资的“一三五”管理法,即“一个消耗定额、三个工作抓手、五项管理内容”。其宗旨在于如何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铁路物资的精细化管理,其中一些方法已在企业得以应用,另一些则仍在探索之中,我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下文中进行探讨。
二、一个消耗定额――物料消耗定额
(一)什么是物料消耗定额
物料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完成单位工作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时,合理消耗物资的数量。在众多当代企业原材料管理的经典案例中,无论是实现物料低库存,还是提高供应链效率,都离不开对于生产物资消耗情况的准确把握。可以说,想要降低铁路运输企业库存资金占用率,加快库存周转,减少成本支出,就必须先从掌握物料消耗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标准开始,这是实现物资精细化管理所必须跨越的障碍。
(二)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的意义
(1)可提高需求计划的准确性。有了物料消耗定额,班组就可以根据运输生产工作计划,预估出相对准确的用料量,从而提高需求计划准确性。相比于凭借经验估算的方式,可减少库存积压和缺料少料现象的发生。(2)可提高采购与供应的及时性。物料消耗定额可以帮助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采购周期的不同制定更为合理的采购计划,避免某项物资因供应周期较长而无法及时到货供应。(3)为完善财务管理提供依据。制定物料消耗定额时所掌握的各项影响因素系数,对于制定物资储备定额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物资储备定额对于细化和完善财务管理相关的储备资金定额提供了科学依据。(4)可监督物料的有效使用。物料消耗定额为物资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量化的标准,实现生产过程中对物料消耗的有效控制。通过对各班组物料消耗定额标准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可以评判出不同班组间物资工作水准的高下,可以了解到某一班组物料管理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从而使物资部门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考核。
(三)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的障碍
由于铁路站点多、线路长、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较低等特点,铁路运输长久以来都留给人们以“傻、大、笨、粗”的印象,这也是企业难以改善的顽疾。受到自身特点以及铁路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客观条件限制,铁路运输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品类繁多,型号复杂。根据ECC系统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6月,包神铁路集团各专业、各品类型号生产物料多达10960项,同一用途的设备因设计、生产厂家的不同等因素其备件不能通用,型号繁多,使原本简单的供应方式变得复杂。(2)用料集中程度较低。物资品类的繁杂必然导致用料集中程度的降低。除少数几类生产物料(诸如燃油、线上料、电线电缆、机车配件)外,很大一部分的生产物资都存在用量少、规律性不强、需求波动程度大等特点,这样就增加了物料数据和技术参数统计的难度。(3)管控分散难以集中。包神铁路集团公司实行物资集中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相比于区域式物资管理模式节约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但就物料控制及消耗统计方面而言,管理的逐层分级,削弱了管控效力纵向贯穿的力度。往往消耗人力物力统计的数据经过层层上报与汇总,错误不断积累。
既然制定物料消耗定额障碍重重,那能否通过什么办法使其得以实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四)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的方法
2010年,神华集团正式提出关于信息化主体建设的“SH217工程”。2013年11月,ERP物料信息管理模块(MM)正式在包神铁路集团投入使用。2014年5月,包神铁路集团班组库存物资正式纳入ERP物料管理系统中。
(1)ERP系统保障了物料消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班组物资的领料入库、出库消耗、退料、盘点、报废等业务都需要在ERP系统上完成,某项物料使用的时间、数量、地点、使用者等信息都会在系统中留下记录,物资管理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查询。例如,通过事务代码为ZMMRP135的物资消耗统计表,在键入日期、工厂、成本中心、物料编码、库存地等限制条件后,可以得到某个班组在某段时间内的所有用料信息,或者某项物料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消耗情况。多维度下物料信息的准确、及时获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料消耗定额提供了基础数据条件。(2)以统计法为核心的物料消耗定额制定方法。常用的物料消耗定额制定方法有观测法、实验法、统计法和计算法。在拥有准确详实的统计数据前提下,根据铁路运输生产特点,以统计法为核心的物料消耗定额制定方法更为客观、简便。统计法是指在运输生产中,对物资消耗数量和完成运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来确定物料消耗定额的方法。第一,通过计算班组各项物料消耗数量与所在区间完成运量的比值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去除偏离较大的干扰值。第二,同一班组某项物料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比值与其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时间因素参考系数。第三,同一时间段内某项物料在不同班组(区段)的比值与其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地域因素参考系数。第四,根据班组施工作业标准、实际作业完成质量、专业人员工作经验要求等情况,最终确定物料受时间、地域因素影响的比例系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其他系数。例如,企业降耗指标因素系数。在确定各项系数后,我们就可以制定各班组各项物料在不同时间内的消耗定额。为了更好地对物资消耗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达到降低物耗、节约成本的目的,物料消耗定额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完善的动态标准。一方面物料消耗定额需要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应辅以管理考核要求、建立用料节约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等途径来保证其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三个工作抓手
笔者结合包神铁路集团的实际情况,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班组物资管理工作总结归纳出三个重要核心:
(一)抓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方式与管理活动的依据,是企业完成组织目标、维系组织稳定的基础。因此,班组物资管理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作为纲领,才能使物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包神铁路集团班组物资管理办法》从班组物料计划提报、领用、库存、发放、调拨、使用、报废处置进行细化和规范,为班组物资管理的各项业务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集团公司每年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
(二)抓信息系统建设
物料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对于物资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班组物料从提报计划到废料回收整个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对需求计划的查询,可准确掌握各班组未来的用料计划量,判断是否超过控制限额;需求计划在ECC系统中生成采购申请,主管领导可了解到计划物料成本金额明细和汇总,审批后生成采购计划,传到SRM系统;通过SRM系统对采购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获取供应商信息,保证物料的及时供应;物资到货后,供应部门在系统中完成验收、入库手续,通知班组提交移库单领取物料;物料到达班组库,在使用时提报领料单,物资管理部门通过领料单可获知物料的使用数量、用途、地点等信息,实现对物料使用的管控;通过库存查询功能,班组和物资管理部门可了解到库存物资数量和库存金额实时信息,实现对库存定额的管理;通过系统再用料入库和物资报废业务,完成对废旧物资回收与利用的监督管理。ERP管理系统优化并规范了业务流程,健全了物资管理体系,使各项管理工作在既定的业务流程下井然有序地开展,通过对物料的闭环管理,实现了对物料提、采、供、用、存、收各个环节的管控。
(三)抓标准化岗位培训
想要将优秀的理念、先进的方法、高效的平台在班组物资管理工作上加以体现,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途径无外乎考核与培训。考核与培训是提高班组物资管理水平两个最为重要的抓手,而且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实际情况是,物资管理部门往往只重视考核而轻视培训。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班组通常不设材料员专岗,而是由其他工种员工兼职,使物料管理人员无法做到相对固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乏常态化培训机制和标准化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无法持续有效地开展。开展标准化岗位培训的步骤如下:第一,对班组物资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发现其中的难点与问题,有的放矢地规划培训内容与方向。第二,制定标准化培训内容,包括企业对物资工作的要求、达到要求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技能、实施步骤。第三,制定分级负责的培训机制,即由物资管理部门统筹各单位物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生产段负责各自班组材料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单位的能动性。第四,组建内部培训团队,选拔具有培训授课能力和物资管理优秀经验的人员作为培训师,并着力培养岗位交接、知识传承意识。第五,做好培训效果评估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培训不仅仅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员工队伍知识化建设的主要方法,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自身能力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四、五项管理内容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班组物资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包括需求计划管理、领料管理、使用管理、仓储管理、废旧物资管理。ERP系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五个方面管理工作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的革新与改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ERP系统只是一种管理工具,一方面需要辅助以配套的操作规范;另一方面,对于ERP涉及不到的诸多环节,仍需要借其他管理方法,并付诸大量努力。
(一)需求计划管理
需求计划提报是物资工作的起始环节,对于物资管理有着较大的影响。准确性是衡量需求计划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包含两个维度:数量和时间。第一,需求计划在数量上的相对准确,有利于企业降低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节约仓储资源,也能避免因物料短缺而影响运输生产的情况发生。第二,明确班组需求计划提报时间,规定各环节审批时限,努力减少采购周期人为影响时间,从而提高采购效率,做到物资的及时供应。
(二)领料管理
由于铁路点多线长的特殊性,使领料管理成为物资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包神铁路集团为例,物资到达仓库后,班组材料员须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领取移库工作;对于距离仓库较远的班组采用统一配送制。
(三)使用管理
使用管理是班组物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对物料使用去向、使用量的监控以及使用方法的规范,才能把握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实现企业的节支降耗。第一,要求班组在ERP系统中提报领料单时填写详细的用料去向,物资部门根据该信息对班组进行抽查考核,确保“物尽其用”。第二,财务部门通过物料消耗定额实现物资使用量的把控,对于超过消耗限额的物料,班组须在考核前对超额情况进行说明并提供相应依据。第三,物料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使用,往往决定了其使用价值能否充分得以发挥。这一方面是使用管理中的难点,需要物资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的协同作用,根据相应的工作准则衡量班组的物资使用质量,并通过横向比较将表现突出的班组作为参考标准。
(四)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涉及范围包括仓库布局与设施配置,物资入库、保管、出库、盘点,物资技术凭证、台账及单据资料保管,仓库安全管理等,在班组物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物资保管是仓储管理的中心内容,要求仓储管理人员掌握“四懂三会十过硬”工作技能,规范仓库布局与设施配置,严格执行物资保管、摆放标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物资受人为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导致的损耗,达到节约用料的目的。第二,仓储管理是一个班组物资管理水平的直观体现,从仓库的整洁程度、物料码放是否规范、相关台账凭证资料是否齐全,基本上能够看出班组对待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便于管理部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考核。
(五)废旧物资管理
废旧物资管理作为班组物资管理的最后一环,最容易被忽略。为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做好对于废旧物资的鉴定、回收、处理工作,一是要完成对物料剩余价值的利用,节约物料成本。二是通过这一过程把控班组物资使用情况,培养节约意识。第一,包神铁路集团废旧物资管理相关办法严格规定了废料回收的范围和处置方法,为班组的管理提供了标准化执行依据。第二,对于可领新交旧的物料,要求班组必须执行领新交旧,加强对物料使用情况的把控。第三,鼓励班组对废旧物资进行修复再利用和拆解再利用,对于该项工作表现突出的班组或个人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 王俭廷.铁路物流运营实务[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字】企业能耗;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一、前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所有的能源消耗中,工业能耗量最大,已经占到总能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能源消耗成本是大部分企业总成本的一部分,降低能源消耗也就能降低企业的总成本,所以降低能耗不失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二、系统简介
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和预警系统有很多功能,主要的功能有:分析各个资源部门的节能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监视企业各个部门能源消费和产品生产的状况;统计企业所有部门能源消耗的数据;实时监测高能耗设备的能耗、各个工序的能耗和每个产品的能耗;对企业总能耗和企业各个部门的能耗进行预测,制定能源供给和生产计划,平衡各部门之间的能源消耗。
企业能耗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制定依据是台账流程和企业各个部门的能源消耗计划,主要侧重点是对能耗数据进行监测。总体方案包括三部分,分别是预警、能源消耗监测和能源管理等。能源管理部分又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能源台账的查询和反馈模块、能源计划的查询和设置模块、部门信息的设置模块、设计能源的信息模块等。如果这些模块都可以正常运行,那么就可以处理各个部门的能源消耗情况,并检测各个部门的能源消耗数据,同时可以计算、考核各个部门的能源消耗量和企业消耗总量,并可以显示所有用户能源需求的信息。能源监测部分的功能是设置所有部门能源使用方面的预警信息,根据则是能源方面的信息状况以及各个部门的能源使用计划,通过检测部分还可以查询所有部门能源报警方面的信息。
三、系统效益
企业能耗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给企业带来特别大的效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统计操作人员的计算负担也减轻了很多,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二)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程度得到提高,人为计算经常导致误差或不准确,由此也会带来不小的损失,但本系统投入使用后可以减少这一方面的损失。计算准确率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三)用户可以利用本系统查询所有部门具体的能源使用计划和在实际生产中的能源消耗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立即进行解决,从而实现全面的节能降耗,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系统应用
该系统最适合用于小企业,本质上属于小企业的能源管理和监测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管理小企业的能源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包括:具体操作人员、能源记账和能源规划方面的负责人、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所有部门的负责人。
本系统可以采用的应用架构是NETOOP的C/S架构,基础则是数据之间交互操作、数据和结构的含义等。在系统进行开发时主要涉及到了面向对象、Windows控件和C#.NET等技术和相关理论。系统开发平台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系统的数据库表清单如下:
系统的运行环境是 Framework SDK v4.0。系统的运行平台是Window7或Windows Server 2003(SP1)或者是Windows 2000(SP4)或者是WindowsXP(SP2)等。本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是SQL Server2008,使用的技术是C#.NET,利用的控件是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的Windows控件,进行具体操作时利用的正是这个控件。通过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来实现整个系统和进行具体的分析设计。系统功能目标包括:使系统本身操作和维护起来十分简单;详细而准确地监测能源,设置预警的各项参数;有效管理能源台账和能源计划;严格检验用户所输入数据,避免人为导致的错误;有效管理部门信息和能源信息;该系统所采用的方式是人机交互,界面美观而大方,信息查询方便而灵活,数据存储安全可靠。
该系统会提供不同操作模块,方便用户对部门信息和能源信息进行查询和设定、对数据进行还原和备份、对能源进行使用和监测、设定相关预警值、查询并记录部门能源台账等。
本系统设计功能有:
(一)系统维护。系统维护主要针对系统数据,共有两部分,分别是系统还原和系统备份。数据还原主要指如果系统数据出现了问题,那么将备份数据进行还原并再加入系统。要随时对数据进行备份,这样可以避免系统问题导致的数据丢失。数据备份指将现有数据集合起来,然后进行备份,防范数据丢失和数据异常。数据备份主要作用于数据还原。
(二)监测预警。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监测预警的查询和管理。根据是能源计划的设定信息,包括计划的费用、产值、能耗以及部门名称等,根据这些来设置能源消耗警报的阀值,报警阀值可以修改,主要通过相关设置键来进行修改。监测预警还包括一些查询子模块,主要针对监测查询、部门名称以及所有信息等。
(三)基本信息。这部分功能并不重要。这也包括两部分,分别是能源信息和部门信息。能源信息包括能源的价格和名称,负责人的姓名、地址和号码以及备注等。部门信息包括部门的联系人、能源、产品、系统登录名、密码以及部门设立的日期、类别和联系人的电话以及备注等。
参考文献
[1]马峻,傅赛燕.《企业能耗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2.
[2]李莉.浅谈能源管理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J].中国能源,2000,08.
[3]吴红君.能源管理在企业节能降耗中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08.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耗监测 营运车辆 原型设计
1概述
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车辆能耗监测工作是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关注内容。
2问题根源分析
第一,货运市场多小散弱:截止2014年底,全行业共757.6万家企业,其中个体696万家,占比为92%,企业的平均车辆数为1.8辆/家。货运行业多、小、散、弱,使得通过统计报表获取车辆运营信息的难度较大。
第二,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现有的统计工作依托人工填写统计报表获取统计数据,技术手段落后。
第三,统计指标存在弊端:目前统计指标设计弊端增加了统计工作难度,降低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影响被调查对象的配合意愿。
第四,工作模式亟待改进:传统统计工作模式延续计划经济体制的工作方式,依赖于政府对企业和车辆强有力的约束与管理。
3功能需求分析
3.1管理部门需求
(1)获取公路货运行业分运输类型、经营方式、货车种类等方面的能源及运量结构指标,进行全国公路货运能耗及运量统计推算。
(2)依据能耗监测指标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综合考核。
(3)推进货运源头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加大对非法超限运输车辆、驾驶人和企业跟踪监测力度。
3.2从业企业需求
(1)获取所属营运车辆、从业人员的基础信息,对企业从业人员及车辆进行规范化管理。
(2)获取车辆月度、季度、年度的百公里单耗及货运周转量,根据单耗及货运周转量进行员工绩效考核。
(3)获取车辆动态信息(位置信息、油耗及载荷信息等),杜绝偷油漏油、偷货换货的情况发生,监测车辆油量异常监测、超速报警、疲劳驾驶等情况,消除安全隐患、维护企业良好形象。
(4)根据位置信息及载荷信息,科学规划运输路线,合理调度车辆和配置资源,减少重复运输和迂回运输,降低货车返程空载率,提高车辆利用效率。
3.3从业人员需求
(1)获取车辆基本运行状况,为车辆的日常检修维护提供故障诊断基础。
(2)实时获取车辆的载重信息,预防装货时超限超载,保障行车安全。
4总体架构及总体布局
车辆能耗监测平台体系结构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稳定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操作简便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分层设计思路,总体框架包括“六大层次”和“三大体系”,见图4 1所示。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平台的总体布局如图4 2所示。
5系统设计方案
车辆能耗统计监测平台包括:业务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大数据分析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四部分内容。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图5-1所示。
(1)数据管理子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及入库(静态数据交换、动态数据交换)、数据预处理(入库前预处理、分析前预处理)、数据报警及修复(数据报警、数据预警);
(2)业务管理子系统:实现车辆监控(动态数据查询、油耗曲线图、载荷曲线图)、地图服务(地图展示、车辆定位、轨迹回放)、单车分析(单车油耗、单车里程、单车运量)。
(3)大数据分析子系统:统计报表、简单查询、高级查询。
(4)系统管理子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平台参数管理、基础信息管理、业务日志管理、设备分配。
6数据资源规划
根据车辆能耗监测统计平台定位,车辆能耗统计监测数据库划分为:基础数据子库、业务数据子库、管理数据子库、综合分析数据子库四个数据子库。
基础数据子库主要包括:设备信息数据等。
业务数据子库主要包括:车辆基本数据、车辆动态数据、经济核算数据、综合分析数据、预警信息数据等。
管理数据子库主要包括:用户信息数据、日志信息数据等。
综合分析子库主要包含:单车日耗油量汇总数据、单车日加油量数据、月度、季度、年度等汇总数据。
数据库的总体结构如图6 1数据库总体结构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