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量所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量所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企业自主经营,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公司制企业员工聘用方式为合同制、临时工和聘任制等形式,非终生制的用工形式伴随失业、无业时有发生,造成企业员工的不稳定,流动量大,企业凝聚力减弱,难以响应公司开展计划生育的号召。另一方面,目前,各劳动力人口在各地区、各公司之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极速流动,育龄人群流动频繁,来无定所。造成企业员工信息更新不及时,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漏管现象难以避免,这给公司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困难。管理成本高。公司制企业是自负盈亏并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了节省开支,很多企业并未设立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同时,在现有大量劳动力人口流动以及户籍制度改革落户的情况下,人户分离现象普遍上升,企业很多员工的户籍脱离了公司所在地,便脱离了企业与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的管理视线。企业若对人户分离员工进行计划生育管理会大大增加其成本,从而难以落实。法律不健全。婚和育管理相分离,婚姻属于民政部管,生育属于计划部门管,二者的口径不一致。未婚生育的人结婚是否为初婚,二者界定不同,计划外生育存在法律盲区。目前,离婚、再婚数量逐年上升,再婚家庭的生育有可能存在家庭计划外怀孕现象,“孕情难检查,管理难到位”状况时常发生。再者,姘居等非法同居行为暂无法律约束,若出现计划外生育,只能由计划部门进行处理,公司无法律效力进行约束,处理难度加大,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许多新问题。
公司制企业应在这种大的环境下积极响应国家的这种计划生育策略。首先,企业应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计划生育工作,成立计划生育专门的人员与部门,创建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和队伍,不断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机制。其次,落实领导的责任目标。企业领导需将计划生育工作量化,层层细化分解计划生育工作,将工作内容落实到各部门。并将计划生育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的考核项目中去,严把评先、分红、提拔和调动等重要环节,确保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加强宣传教育渗透。公司制企业的计生工作者应本着“以人为本,创优服务”的理念开展宣传工作,以多样化的创新形式为企业职工服务,尤其是育龄妇女的服务。坚持以“制度管企、文化管人”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凝练、广泛宣传和理念渗透等手段,通过企业的内部刊物、宣传栏、文艺小团体、每日广播等方式深入人心,以易于为企业员工所接受的、通俗易懂、喜闻见乐的教育服务,引导大家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姻观和健康理念。将宣传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延伸;从宣传节制生育向宣传男女平等,优生优育等婚育观念延伸;从宣传员工应履行的义务向应享受的权力入手。这种宣传方式的转变促使企业员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宣传的内容。
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司制企业应广泛联系社会资源参与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和服务工作,主要的社会参与力量有医疗机构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公司可根据政府的统筹安排,在企业支付一定资金后,借助社区高质量的计生技术服务,将本身的计划生育服务纳入建设合格、设备精良的计生服务机构,并与相关医疗机构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完善“社区掌舵,企业划船”的服务体系,定点在公司制企业所在地的社区进行员工生殖健康的检查和育龄妇女的情况追踪。
计量所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县级供电企业;电能计量;管理新模式
1.区县级电能计量存在的问题
1)资源配置不够。实验室的设备配置不够,设备陈旧;人员不足,4、5个人负责电能计量管理、业扩勘察、客户工程验收、用电检查、用电稽查、大用户抄表结算等工作,且分工不明,存在串岗工作现象;计量工作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亟待培训和提高。
2)区县级电能表轮换率难达标。目前,区县级企业运行超过lO年的电能表约占电能表总数的42%,电能表轮换率远低于指标要求,部分区县级只有20%。区县级电能表轮换率低的主要原因是:①38个区县在运行的电能表属于用户产权的高达96.1%,到期应轮校、轮换的电能表,用户不愿出资进行校验和换表,甚至人为阻挠检定和轮换工作,电能计量管理工作难度大;②农网改造的电能表轮换工作量大,供电公司没有足够的人力开展居民用户表计轮校和轮换工作,只针对部分大用户开展定期轮校和轮换工作。
3)电能表检定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目前,38个区县供电公司电能表检定质量保障体系标准还未统一,质量保障体系的差异较大,部分存在缺少相应规章制度、未明确岗位职责、对设备监管松懈的现象。
2.区县级电能计量需求分析
2.1 企业发展的需求
1)市网公司的需求。落实南方电网公司关于“加强电能计量管理”的要求和重庆电网公司“七统一”管理任务,需要改革现有的电能计量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电能计量管理模式,以顺应电网发展和企业发展。
2)区县级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建设、优化农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区县级供电企业的电能计量管理工作,促进区县级供电企业更快、更好地融入重庆电网的发展轨道。从节约能源、降低公司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等方面考虑,需要解决区县级客户产权电能表的轮校、轮换问题,提高区县级电能表轮换率和抽检合格率,以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2.2客户的需求
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价值观,电网经营企业有义务有责任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大规模实施及“一户一表”的普及,客户关注的焦点不仅在是否能用上电,而且会越来越关注供电质量、服务质量、消费者合法利益等。因此,需要供电企业加强电能计量管理,搞好电能计量工作,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制定完善的管理、服务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维护好客户和供电企业的合法利益。
2.3社会的需求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深入、用电户数的剧增、居民阶梯电价的推进,需要供电企业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电能计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电能计量的准确、可靠、公正,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3.“统一配送制"计量管理新模式
根据重庆电网区县级电能计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本文提出“统一配送制”新模式。
3.1模式定义
“统一配送制”新模式:在重庆电网系统集中取得电能计量授权的前提下,成立以区县级电力公司为主体的电能计量检定、检测中心,负责其所辖的电能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对区县级供电企业按需统一配送电能计量器具,区县级供电企业不再开展电能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
3.2管理职责划分
3.2.1 市级计量中心的管理职责
电能计量业务归口重庆电网公司直接管理,同时接受上级计量行政部门及技术机构的技术监督和指导。其职责为:①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定;②参与制定本公司电能计量发展规划和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规划;③负责建立、使用和维护本公司最高电能计量标准,开展量值传递、标准比对和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④负责各类电能计量器具的选型试验和招标采购技术服务,以及运行质量分析工作;⑤参与本公司管辖范围内关口电能计量方式的确定、电能计量装置及低压集抄系统方案的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⑥承担管辖范围内关口电能计量装置的投运前管理、现场检验(测)、周期检定(轮换)、监督抽检、故障处理等工作;⑦负责电能计量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和新技术的研究、鉴定、推广应用工作。
3.2.2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职责
区县级计量中心为区县级公司独立的二级机构,业务归口市级计量中心,同时接受上级行政部门及计量技术机构的技术监督和指导。其职责为:①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定;②按要求建立电能计量标准,并负责使用、维护和管理;③参与有关电力工程中电能计量方式的确定、电能计量装置和低压集抄系统方案的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④负责编报本公司电能计量器具需求计划,并承担其入库验收、检测、存贮、配送等工作;⑤负责所辖电能计量装置的投运前管理、现场检验(测)、周期检定(轮换)、监督抽检、故障处理等工作,以及采集终端安装和运行维护管理工作;⑥负责各类电能计量装置和采集终端运行质量分析工作,参与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和计量差错调查、分析工作;⑦负责电能计量资产和技术资料的统一管理。
3.3业务范围划分
区县级供电企业所涉及的电能计量业务接受市计量中心监督管理,区县级计量中心所涉及的电能计量业务接受市级计量中心监督管理,市级计量中心所涉及的电能计量业务接受重庆电网公司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具体业务范围划分如下:
1)重庆电网公司统一组织电能计量器具和采集终端选型、招标采购工作。市级计量中心协助制订电能计量器具和采集终端招标技术协议,并参与招标选型和技术服务工作。区县级供电企业负责编制所辖电能计量器具和采集终端需求计划,经审核后,报重庆电网公司营销部。
2)市级计量中心承担电能计量器具和采集终端出厂(到货)前抽检工作。区县级供电企业承担所辖电能计量器具和采集终端入库验收和存贮管理。
3) 区县级计量中心承担所辖电能计量器具和采集终端检定、检测工作,分析评价产品质量,协助有关部门处理不合格的电能计量器具的采集终端。
4) 区县级计量中心负责根据市公司营销部批复的计划,向所辖区县地区配送电能计量器具和采集终端。区县级供电企业可对其所辖供电所配送电能计量器具,但应具有严格的管控措施。
5)市级计量中心负责重庆电网公司管辖范围内统调发电厂上网关口、跨省输电关口、市级供电关口、或受托开展跨国(区)输电关口电能计量装置投运前的管理、现场检验(测)、周期检定(轮换)、监督抽检、故障处理等工作。
6) 区县级计量中心负责区县级公司供电营业区内非统调发电厂上网关口、区县级供电关口、趸售供电关口以及内部考核关口电能计量装置投运前管理、现场检验(测)、周期检定(轮换)、监督抽检、故障处理等工作。
7)区县级供电企业负责其公司内部考核关口电能计量装置安装与运行维护工作。
4.实施规划建议
“统一配送制”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秉承“依据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及公司有关规定,结合重庆电网特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实现公司电能计量“资源优化、管理强化、工作规范化”的总体目标。“统一配送制”计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是先全网统一规划,再试点应用,之后全面建设应用,具体分3个阶段实施,如图1所示。
图1“统一配送制”计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1)整体规划阶段。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重庆电网电能计量统一授权和制定体系建设方案。具体主要工作有:全网取得电能计量授权(包括已经上划到重庆电网的区县级供电企业);修订重庆电能计量
检测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详实的体系建设方案,尤其是市级计量中心的建设方案和区县级计量中心组建的试点方案;出台区县级用户产权电能表轮换指导意见和更换电能表产权的实施方案,并投入资金完成该阶段用户产权电能表更换任务。
2)分步实施阶段。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市级电能计量中心的组建工作,同时完成供电公司电能计量中心组建的试点工作。具体主要工作为:完成市级电能计量中心组建;出台电能计量中心技术队伍建设规划,着手开展电能计量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出台重庆电网公司《电能计量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统一电能计量业务流程;对现有的电能计量资源进行整合,做好全面组建区县级电能计量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电能表更换的阶段性任务。
3)稳步推进阶段。计划用l-2年,全面完成“统一配送制”计量管理体系建立。具体主要工作:完成用户产权电能表的阶段性更换任务;出台推进区县级电能计量中心组建的指导意见,完成电能计量中心的组建工作;贯彻落实公司《电能计量管理办法》,开展验收检查,提出整改意见,逐步完善管理模式。
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全网取得电能计量授权、修订重庆电能计量检测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用户电能表产权更换、制定详实的“统一配送制”计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建好计量管理体系的保障机制。
5.“统一配送制"计量管理新模式的效益
根据重庆电网区县级电能计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本文提出“统一配送制”新模式的效益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①管理更科学,资源结构更优化。建立“统一配送制”计量管理新模式,可实现重庆电网公司电能计量的集约化管理,有利于优化公司电能计量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公司系统现有的电能计量资源,提高电能计量检定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电能计量的公平、公正和准确、可靠。②劳动生产率更高,经营成本更低。由于“统一配送制”实现流水线式的自动化检表系统,表计入库、出库,电能表装卸、检定等都借助自动化智能系统来实现,少了人工参与,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电能计量检定设备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经营成本。③服务质量更好,更有利于维护客户的合法权利。采用“统一配送制”新模式可以减轻区县级供电企业电能计量检定相应的管理工作,使区县级电能计量工作将重点放在用电检查、用电稽查、电能表现场检验以及线损管理等用电服务上,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④更有利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采用“统一配送制”新模式更有利于重庆电网公司在新经济形式下接纳更多的区县级供电企业,壮大重庆电网的规模;有利于加强电能计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电能计量的准确、可靠、公正,提高重庆电网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重庆电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计量所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对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整理和系统所要实现功能的分析和业务数据模型建立,为软件的详细设计和编程的快速实现和调试奠定了基础。
1.1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
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载体,是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根据产品工艺和工序流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对每类记录报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对同类报告进行了统一管理。
1.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
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制造业务过程的质量信息单据和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和逻辑设计,为软件编制过程的数据逻辑关系和数据流设计的提供输入。结合产品业务信息单据进行分类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数据模型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关联关系图。
2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
根据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业务过程流程和质量信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制造过程全局业务和纲要性数据关联关系,在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交流基础上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十大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2.2系统功能说明
(1)物料出入库管理
库房管理包含物料出入库信息记录和库存物料情况查询。业务工作由原材料首次入库、复验后原材料入库、原材料放行、原材料外协加工出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原材料出库、焊丝领用、零件入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零件出库和中间产品出入库组成。
(2)生产计划管理
提供生产计划管理功能,辅助用户编制和查询各种生产计划。业务工作包含制定季度生产大纲、制定月生产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将周生产计划下发到具体生产部门、接收生产日报、接收生产周报、变更生产计划、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和考核生产计划执行率。
(3)任务单工作
任务单工作包括:原材料材料和零部件复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制定任务单,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获取工位的任务单完成任务单工作信息。完成之后,用户记录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系统将任务单保存。
(4)传递卡工作
传递卡工作为生产的核心业务,工序人员通过传递卡流程完成部件及整台的全部生产任务。在工作传递卡的单个环节中,用户通过系统记录下工作开展信息,单个工作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包含有清洗记录、烘干记录、检验记录、组装记录等。
(5)不合格品控制
通过不合格信息提示,系统能够辅助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流入到下一步工序。在某个传递卡工作环节或任务单工作中,如果质量信息不合格,系统将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信息查询产品信息状态。
(6)生产信息查询
生产查询任务包含:产品的生产信息查询、生产记录查询、生产报告查询、任务单查询和零件合格信息查询。通过输入某一产品台的编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
(7)生产数据统计分析
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生产关键参数的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形成工艺人员定制的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关键参数包括制造成品率、焊缝合格率、检测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项目包括:百分比统计,平均值,极限偏差等,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给出。
(8)工装检具管理
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工装检具和计量设备的电子台帐管理,辅助人员随时了解设备及检具的工作状态,并提前实现检具设备的送检提醒,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管理,对过期未送检的检具进行报警提示。
(9)文档管理
对各种文档进行管理,提供文档录入功能、文档维护功能和文档查询功能。文档包括:管理程序文件、生产质量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管理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对现有用户进行维护。用户权限分为系统菜单权限、工序传递卡的对应权限,可以给用户添加和修改权限。
3.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软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服务端为核心的思想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将在服务端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连接至服务端使用软件,服务端驱动客户端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服务并且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软件功能部署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连接,服务端向用户提供基于IE6的软件功能,从而实现了以服务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开发实现涉及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Web服务器,Tomcat6;客户端浏览器,IE6。硬件结构运行平台满足基于网络的桌面工作站和服务器框架结构,工作站的数量根据具体用户工位数量确定。
4.结论
计量所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但是,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固然可以考察其"业绩",然而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业务部门,比如行政部门;甚至业务部门中还有些非业务人员,他们?quot;业绩"如何考核?其次,对于非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考核对其"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同于业务人员。本文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业绩"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囊滴袷导ǎ??欠褐钙笠抵兴?懈谖簧系墓ぷ魅嗽彼?〉玫墓ぷ鹘?够蛲瓿梢滴袂榭觯黄渲杏行?quot;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那么,如何考核这些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业绩"?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这里的要素有三:
a、"一定质量要求下的";b、"工作量";c、"工作进度"。
2、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
一个较大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集团计划、部门(子公司)计划、小组计划和个人计划相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衔接;经营项目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必须真正做?quot;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
没有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是没法搞好的,都不免会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3、计划管理的原则
a、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我们知道,目标太高、要求太严,与目标太低、要求太松,都是不合适的;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人们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
b、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公司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再者,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要处理好关系。
c、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例如,完成一项计划可以得多少分、完成计划的多大比例可以得多少分,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各占多少分,都应有明确规定。
d、"**"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公司整体、中长期计划,部门、局部等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员工的参与讨论、提议;员工个人的计划,更需以员工"自报"为基础。为了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计划的质量,则需"集中"和"公议"。但"**"与"集中"、"自报"与"公议"之间,必须是充分的上下交流;否则,不切实际或不得人心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好的。
e、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依法而行,按照上述"**"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程序进行;一旦订立完毕,就当视之为法,认真执行,特别要防止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更改或计划,否则对计划管理破坏性极大;计划的修订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什么程序下制订的计划,也必须在什么程序下修订,否则就应当视之为违背计划,视之为违法;考核应当严格以依法定程序制订的计划为准,而不是以未经法定程序的变动为准,不管这种变动是出自哪个领导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与非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了: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业绩考核",既适用于非业务人员,也适用于业务人员。
二、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对所有员工在"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仅对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对非业务人员中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考核制度也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别。
1、"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为了使考核制度的价值导向趋于积极,我们除了要在"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体现"崇尚业绩"的原则外,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的做法是,在员工素质考核表中罗列一大堆指标,往往有几十项,其中有"劳动纪律"、"廉洁奉公"、"尊重同事"、"关心下属"、"言谈举止"、"知识广度"、"健康状况"、"表达能力",等等、等等,全则全矣,然毫无重点。且不说有些指标是否适合考评,也不说对所有人都作统一要求是否合适,单说如此求全责备,四平八稳,就足以使人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对企业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作不同的考核;而且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不宜如此面面俱到。
2、"素质"考评中究竟应该考察些什么
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关心下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是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的是协调能力;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公司领导(高层)、部门领导(中层)和主管(基层)三级分别作不同要求。比如,在对各层管理者上述三层次素质的考察中,不但具体的要求应该不同,而且在三层次中的侧重点和分数比例也应不同。再者,在对各层干部能力结构的要求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其出思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应强调其具体操作技能,而中层干部的思想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则应大体均衡。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于高层,应是50:40:10;对于中层,30:40:30;对于基层,则是10:30:60。其三,在对干部的管理能力的考察中,高层干部的计划能力权重应占25%,组织能力应占20%,用人能力占30%,指挥能力占10%,控制能力占15%;中层干部的这个比例分配应该是:20%,15%,20%,35%,10%;基层干部则是:15%,10%,15%,55%,5%。同时,对高、中、基层干部这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也应不同。
对于普通员工、特别是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考评,则主要考察其工作素质、操作能力,兼顾对其管理潜能的考察,以为其上升留下空间。
3、"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一次"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每月的考核为准呢,还是以年底的考核为准?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就使每月的评分受到了否定,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计量所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
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进行了重大修改,取消了区间法,要求全额确认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变动,简化了设定受益计划的列报模式,为其他国家或地区完善关于职工薪酬的会计准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的形式不断丰富,尤其是离职后福利计划日益发展,对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披露提出新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2014年1月27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将IAS 19全面引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后职工薪酬具体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充实和明确了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的有关规定,新增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与原职工薪酬准则相比,离职后福利的提出是修订后职工薪酬准则最为显著的新增变化。
一、离职后福利概述
(一)概念
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
1.将原职工薪酬准则(2006)中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纳入离职后福利中进行规范核算。
2.通过离职后福利概念的确定,明确区分离职后福利与辞退福利。
(二)分类
离职后福利计划,是指企业与职工就离职后福利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为向职工提供离职后福利制定的规章或办法等。
企业应当将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1.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2.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三)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比较
1.风险的承担者不同
设定提存计划(缴费确定型计划)是企业向独立主体(基金) 固定缴费,由独立主体向职工支付退休年金,退休年金水平取决于企业支付水平和基金投资收益,如果该基金无力支付,企业不承担义务,风险由职工本人承担。
设定受益计划(待遇确定型计划)承诺职工退休时一次或分期支付一定金额养老金,根据职工服务年限、工资水平等确定每个职工退休后每期的年金收益水平,倒算出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设定受益计划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由于职工在退休后每期所能获得的年金是固定的,年金缴费和投资运营的风险都由企业承担。
2.缴费对象和缴费水平不同
设定提存计划由企业单方面或企业与职工共同缴费,缴费水平事先固定。设定受益计划由企业单方面缴费,缴费水平由未来收益水平、投资收益水平等倒算确定。
3.计量是否需要折现
设定提存计划一般不需要折现。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预期不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支付全部应缴存金额的,企业应当参照规定的折现率,将全部应缴存金额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企业应当对所有设定受益计划义务予以折现,包括预期在职工提供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的十二个月内支付的义务。折现时所采用的折现率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与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期限和币种相匹配的国债或活跃市场上的高质量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确定。
4.信息披露要求不同
企业应当披露所设立或参与的设定提存计划的性质;计算缴费金额的公式或依据;当期缴费金额以及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企业应当披露与设定受益计划有关的下列信息:设定受益计划的特征及与之相关的风险;设定受益计划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及其变动;设定受益计划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影响;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所依赖的重大精算假设及有关敏感性分析的结果。
二、离职后福利会计处理解析
(一)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根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文件的规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待遇即收益水平与企业在职工提供服务各期的缴费水平不直接挂钩,企业承担的义务仅限于按照规定标准提存的金额,属于设定提存计划。
计提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时,借:管理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
在计提后短期内应支付给相关基金机构,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如果是在一年后支付,则考虑折现,参照规定的折现率,将全部应缴存金额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等(现值)
未确认融资费用(利息)
贷:应付职工薪酬(本+息)
期末确认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支付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二)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
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规定,企业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通常包括下列四个步骤:
(1)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采用无偏且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和财务变量等做出估计,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折现率将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予以折现,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某公司以设定受益计划为在职员工提供离职后福利。该公司根据员工在离职前最后一年的工资按每年2%标准计提,假定某员工第一年工资60000元,每年复合增长率7%,工资增长从次年开始计算,折现率10%,估计该员工可能为公司服务5年。假定5年中的其他精算假设不变。
该员工在企业工作最后一年的工资为:60000 ×(1+7%)4 =60000×1.31079=78647
每年计提金额为78647x2%=1573
累计福利(负债)折现和当期服务成本以及利息的计算
(2)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减去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所形成的赤字或盈余确认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
即:设定受益计划净负(或净资产)=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
前者大于后者为赤字或净负债;后者大于前者为盈余或净资产。
设定受益计划存在盈余的,企业应当以设定受益计划的盈余和资产上限两项的孰低者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其中,资产上限,是指企业可从设定受益计划退款或减少未来对设定受益计划缴存资金而获得的经济利益的现值。
(3)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4)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2.企业应当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的公式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3.报告期末,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职工薪酬成本确认为下列组成部分:
(1)服务成本,包括当期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和结算利得或损失。其中,当期服务成本,是指职工当期提供服务所导致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的增加额;过去服务成本,是指设定受益计划修改所导致的与以前期间职工服务相关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的增加或减少。
(2)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包括计划资产的利息收益、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利息费用以及资产上限影响的利息。
(3)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
4.企业应当在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时,确认一项结算利得或损失。
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是指企业为了消除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部分或所有未来义务进行的交易,而不是根据计划条款和所包含的精算假设向职工支付福利。
设定受益计划结算利得或损失是下列两项的差额:
(1)在结算日确定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
(2)结算价格,包括转移的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企业直接发生的与结算相关的支付。
例:某公司20x3年设定受益计划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如上表)
其他相关资料:
(1)所有业务均发生在年末
(2)20x4.12.31,公司将M部门对外出售,M部门相关人员的累计离职福利转移至接收单位,涉及的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38.4万元,精算确定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40万元,表中的数据包括M部门人员的离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