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超声科规培教学计划{汇总5篇}

2024-08-05 03:32:01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声科规培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超声科规培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介入超声;进修医师

临床进修是为进一步提高各类在职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而提供的一种继续医学教育,是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更新知识和提高医疗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医务工作者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对于基层医院的医师,仅靠其在本科室的自我摸索和经验积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医疗的要求,所以赴大型教学医院进修是快速提高业务水平的必然途径。

超声影像检查不仅能辨别组织器官的解剖学改变,而且可见实时动态的观察组织器官的运动状态,并随着超声造影的发展,超声影像逐渐向更准确的组织病理诊断和器官功能诊断发展。介入超声作为超声医学的一个特殊分支,不仅具有实时超声诊断的独特优势同时与治疗紧密结合可以达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介入超声在临床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微创治疗领域新的治疗技术不断出现,介入超声随着微创治疗理念的进步也迅速发展,由于其实时、准确,创伤小,无放射性等优点,使其在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事该领域的专业人员需求也迅速增加,赴大型教学医院学习进修的介入超声医师也明显增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医院,不仅肩负着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同时承担着对进修医师的的指导的培养责任。超声影像科作为重要科室,每年招生* *名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进修医师。在对进修医师的教学过程中,科室坚持以“教”为主,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同时注重提升进修医师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我科在介入超声进修医师的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 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进修人员水平存在一定差别,从事介入超声专业的人员参差不齐,水平悬殊,其学历水平、学习经历、理论基础、从业时间、操作水平和临床经验差别很大,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师,其理论基础、操作水平和临床经验明显不足,甚至有些基层医院并未开展介入超声的临床业务。进修医师进科时应详细了解其理论和实践基础、专业方向和年限、进修时间和目标,结合选送医院的培养计划进行有侧重的培养,以充分发挥进修医师的学习积极性,力求在进修规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满足选送医院的业务需要,使其回到原单位后能独立地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2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介入超声的操作过程是医学理论、思维方法和临床经验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需要操作者全面了解疾病的诊治过程。介入超声是相对较难的超声方向,除了要具备常规超声诊断基础外,还要求操作者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和判断能力。介入超声的实践是将超声诊断与临床治疗紧密相连的过程,所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只局限于超声诊断领域,对所要治疗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也要掌握,因此系统的专业培训非常重要。在整个进修过程中以《现代介入性超声诊断与治疗》为基本教材,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和进修医师的学习要求,定期安排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深入浅出的讲述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各项理论知识和注意要点,有计划地锻炼进修医师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诊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还要使他们系统地了解介入超声所治疗的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等相关临床知识及其治疗中、治疗后的各种表现和预后等,以达到治疗前对病灶准确定性,治疗中安全定位,治疗后准确评估的要求。对所治疗疾病还要掌握除介入超声外的其他各种检查和治疗手段,并能比较各种途径的优劣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让患者得到最大的受益也能将治疗过程中的医疗风险降至最低。3 熟悉所用各种仪器和器械

介入超声所使用的引导设备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有各种不同的超声探头,不同的探头配有不同型号的穿刺导向器。介入超声医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超声诊断仪器的基础原理,还要会利用所学知识调节仪器,达到最佳的图像质量,尽量将病灶信息显示清晰并排除伪像干扰,以获得最准确全面的诊断信息。对于各种穿刺导向器指导老师要详细介绍其安装和卸载过程,并讲解具体介入超声引导过程中对针道的预期和调整方法。介入超声不仅要使用超声仪器还要使用多种穿刺器械,对于各种穿刺器械,指导老师要具体介绍不同型号器械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对于进修医师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讲解并帮助其总结记忆。操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可时常提问仪器和器械操作要领问题,以加深进修医师记忆,帮助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4 规范操作手法

介入超声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操作过程中要求实时、连续、多切面的动态观察病灶的声像图变化,但是每个操作者的操作习惯和操作顺序并不一致,而操作的失误可以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完整性,因此规范化的操作手法非常重要,在带教过程中指导医师应亲自示范,指导进修医师进行规范化操作并纠正其操作的不当之处。具体实践过程中还要详细讲解将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各种微创治疗技术及其注意事项,如肝癌微波消融针定位并引导置入,PTCD过程中Sldinger置管技术、囊肿酒精固化的引导技术和各种组织的活检技术等。平时带教过程中要根据情况合理安排,从简单技术开始适当安排操作机会,逐步培养,让他们亲身体验并建立直观的感受和体会,以达到进修结束前能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操作部分介入超声引导工作。5 培养科研能力

平时带教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进修医师系统、辨证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其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临床的诊断的鉴别诊断,还有助于从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方向。进修的中后期,可以适当加强进修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醒他们阅读文献的重要性,培训加强他们英语阅读、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能力,介绍个案报道、病例总结、综述、论著等各种形式论文的写作要求,以期提高基层医院的科研能力,进而促进其诊疗水平的全面提高。有机会时应安排进修医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了解介入超声的新进展,开拓其视野,扩展其知识面,激励进修医师多观察总结,鼓励他们自己撰写并。6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较为尖锐,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爱党敬业,介入超声治疗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耐心向患者解释,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避免与患者发现发生冲突。工作中要多从患者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带教医师,更要以身作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患者和自己的专业,为进修医师做出榜样。

超声科规培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 本科 考试改革

一、超声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

超声医学是现代医学史中发展最快、普及最广、渗透最深和实用性最强的新兴学科之一。超声医学随着声学物理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从早期的A型、M型一维超声到实时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显像、动态三维超声,以及二次谐波、超声造影、介入性超声等新技术,在诊断学及治疗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学科性质

作为临床中最常用的诊断、辅助诊断甚至治疗的手段之一,该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多元化,综合化、网络化;在超声诊疗过程中,要求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知识,才可能做出科学的、对临床工作真正有帮助的诊断并给予正确方向的建议。

2.学科需求

超声医学中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介入超声乃至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等热效应灭活肿瘤等一系列技术革新,使得超声声像图内容从过去的以解剖为主,逐渐向功能学、组织病理学扩展;从过去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一般血流分布、血流状态向着更加精细的微循环情况迈进,为临床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现状

在目前各学科均以“一张卷”衡量学习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将全部精力用于对于考试的复习,满足于一次考试的通过即可,将考试的分数视为最高目标;考前突击、甚至私下找老师“划重点”,考后则迅速遗忘。结果是到了实习甚至毕业后,难以系统掌握本科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对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几乎完全没有成型。

三、超声诊断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第一,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超声医师,那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教育应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之中。第二,对超声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具有清楚的认知,对于超声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应具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学生为自身未来从事的行业选择和激发学习兴趣都至关重要。应该在学科开课前给予讲座等形式的宣教,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有所体现。第三,由于目前超声学科的迅猛发展,与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增加,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应建立系统的将“基础学科―超声医学―临床各学科”知识合理联系并思考的能力,建立对于“疾病”的立体化认知体系;总之,我们需要培养医德良好,专业视野开阔,具备扎实基础和医学逻辑思考能力的毕业生,从而满足超声医学学科日益提高的的需求。

应该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本科超声诊断学落后的教学和考试模式与飞速发展的超声技术和日益提高的学科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次,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风不正,学习习惯差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俩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从考核模式入手,对于可以改革的部分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一为目前教学大纲;二为实际学科需要。医学影像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1)基础方面,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尤其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2)超声技术方面,超声诊断学物理基础及超声诊断仪的常规应用;(3)将基础学科知识、超声物理基础与临床学科,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合理的与超声声像图表现合理联系在一起,对于疾病、症状能够具备系统的认识,作出科学诊断或趋向于正确的诊断方向的能力。

2.具体措施

(1)摆脱现有的以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分数来评价考生学习质量和实际能力的标准,建立分段式、多元化考试综合考评的方式;包括相关基础知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操作技能考核、超声诊断仪应用物理基础与机器调节能力(美国超声医师考试中称为“超声物理学与超声仪器”)、各大章节的分阶段考核、超声综合能力临床应用;考核方式包含上机操作、笔试;以及卷面考试之后的自我试卷分析、现场答辩等多种方式。各自占据一定比例,分阶段考评并且尤其重要的是授课教师的考核后讲解分析,目的是杜绝现有的考完看看分数就结束,而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对在哪里,甚至考核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考试卷的尴尬情况,导致课程已经学完,但是仍存在许多盲区和疑点。

(2)增强学习动力,开展授课前针对本专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情况等做适当次数的讲座;使学生对于超声医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地位、发展情况、研究热点等有所了解,对于超声医师的就业现状,包括工作流程、劳动强度、经济收入等有所认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钻研的方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并非是如今这样为了通过一纸试卷而学习,考前突击,考后遗忘的学习过程。

3.执行条件

统一认识,密切配合。改革之所以称为改革,即说明与传统的、一贯做的、习惯了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么需要政策通行,执行配合,教师重新备课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效果;比如教研室教学任务申报、教务处排课、有关期班大纲修订、严格的考试管理和,分数审核,以及向班内同学说明改革具体步骤,考核方式变动以及目的和意义,取得同学们的认可。

4.分阶段考核的分数比例和考核方法

第一阶段:学科宣教,介绍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情况,学科技术特点,发展现状与趋势,学科新技术的优势和国内外研究热点;超声医师的日常工作情况,知识结构组成,临床地位及科研方向,甚至经济收入真实现状;为学生做好学习超声诊断学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做好学习准备。该阶段计划采用2~4学时,以课外讲座的形式举行,无分数计入。尽管该部分并无分数计入,但是由于后面逐步开展的教学活动是需要学生课后能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学习兴趣才是核心动力。建议该部分主讲人选取高资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甚至必要时可以考虑聘请外院知名专家教授开展讲座。

第二阶段:依据大纲是超声检查技术课程,主要针对围超声检查期的必要准备和检查时患者的、探头使用和超声切面组成等基础知识,属于超声诊断学的必要铺垫,建议该部分与超声上机实验共同开设并同步考核,考试分时各占一半,并且总分按照30%的比例计入结业考试总成绩。

第三阶段:超声诊断学正课的讲授。除去目前正常授课之外,应建立课堂讨论分和课后自学部分的分数,可以参考PBL教学法的模式,但是对于目前我院的师生的实际情况,不应完全照搬套用。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目前听课时只听不想、只看不问的的情况。增加课后“作业”的频率和范围,应包括疾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知识;超声检查的适应症选取,声像图特征和疾病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超声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该部分分数按照总分10%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四阶段:笔试部分。也就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部分。目前是上课主讲教师自行出题后由教务审核,随机选取AB卷中的一套试题作为考题;改革情况首先是题型。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题型要求,几乎完全按照教师个人的习惯,比如单向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等等;建议标准化试题,即选择题作为统一题型,可以增设B型、多选等题型。其次是试题来源,建议成立题库,并且出题应经过多位教师讨论通过并签字为证。笔试部分的最终分数按照50%比例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五阶段:考试后的卷面分析,由考生自我完成,由主讲教师批改并统一讲解。目的有俩个,一是改变目前考生对于考试“考完就结束”或者“考完就遗忘多半”的现状,“考完了就不再重要了的”心理。二是完善之前授课和学习中的一些薄弱点,将错误的部分重点分析,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是这样,A为何是对的,CBDE错又错在哪里,从知识点本身和面对问题的思考模式两个方面给予改善。这一部分按照总分10%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另外,可以杜绝考试作弊的现象,比如抄袭,即便抄袭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考试分析中并无确实可信的分析,那么严重者笔试分数应予以扣除。

以上5个阶段组成的考核体系中,包括了学科特色、基础应用、检查技术、专业知识、新技术应用、典型临床病例诊疗思路等多个分方面知识点以及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多学科联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临床专业人才的目标,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问题。具体实践中,应该随时查缺补漏,修订计划,使之更加适合师生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5.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有课前讲座,即便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授课,同学仍对于该专业不感兴趣,得过且过;解决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思考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听听、看看、记记;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比旧有事物更高是人类的天性,保持学科的新鲜感;多安排临床工作中的实际病例讲解和幽默轻松的授课语言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持学习兴趣;

(2)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差。以目前十分流行和提倡的PBL教学法为例,一旦学生课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那一切教学效果都是空谈;我们可以借用目前流行的网络模式比如QQ群、微信群等方式保持与学生随时互动;随时交流,帮助同学们逐步养成课后学习、钻研、思考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习惯。

(3)课时安排矛盾甚至不足。由于现有大纲排课特点限制,考试有时甚至是寒、暑假前的一两天,学生在假期里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考试分数,更不用说考后的试卷分析,讲解的课时,完全没有时间去安排。应与教务管理系统沟通,合理安排时间,考试后应留出若干学时进行试卷分析和讲评,讲评结束后综合核算考试成绩。

(4)教师素质不足以承担新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模式势必对于主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满足于传统的书本内容,更多的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学科知识底蕴;并且时刻保持对于本学科甚至多学科的新技术、新领域有足够的、及时的甚至前沿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经常查阅新的科研资料,回顾基础的知识内容才能够胜任。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自身的长度和厚度,才可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

以上观点是我们对于医学影像学本科超声诊断学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可以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超声医师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超声科规培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据《北京娱乐信报》4月13日报道,一家培训机构在北京推出了“日出计划”,号称只要孩子从小接受他们的培训,10岁时就能赶超一个大学生。目前所收学员最小的只有9个月,最大的不超过10岁。该机构称不需要任何的筛选,只要交钱,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神童”。据介绍,该培训项目分为四个级别,每个级别的收费不同。最高级的“宇宙级”只接收1至6岁的孩子,一年的培训费为14万元:其次的“银河级”、“太阳级”、“地球级”,分别接收1至13岁的孩子,一年培训费从18900元到500元不等。而培养这些神童的教师。是一些正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该“培训计划”真令中外教育专家积累多年的教育理论及实践相形见绌、大跌眼镜了――按该“计划”推理,神童是大可以“批量生产”的: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别的因素全无关系,只取决于一条――家长肯掏多少钱。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一“宏伟计划”是否可以取代各类教育了呢?

一般来说,稍有常识的人应该不会相信这样的“神话”。但现实却是,如此有违常理、常识的事,就这么有模有样、堂而皇之地出炉,且正在实施之中。联系此前形形的所谓“方案”、“工程”确实也打动过不少家长望子成龙之心这一事实,我们认为,这类东西大行其道,其可能形成的严重误导,委实值得我们警惕。

有专家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离不开家长的“神童情结”。不少家长执著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力如何超常。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家长眼里出神童,“家长们的神童情结很可悲”。其实,这种情结本身倒也谈不上可悲,只是这种情结倘若屡屡被人利用,这才是真的可悲――不仅是一些家长及孩子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悲哀!

望子成龙,人之常情,可一旦陷入无视基本教育规律的妄想,就难免走火入魔。比如,一度被炒得神乎其神的“胎教理论”,近来已被研究证明,并无科学依据。再如,本来针对少数学生的奥数班及奥赛之所以演变成了“全民总动员”,将众多学生裹挟进去,其中,有不少家长是出于孩子升学的现实考虑,但也不排除某种程度的“神童情结”在作怪。

“神童情结”的滋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如果一个社会长期未能形成一种信奉并遵守基本常识与秩序、承认基本科学规律的传统与积淀,那么,它往往容易排斥科学与理性,追逐传言,制造神话,轻信妄想。制造神话,相信神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背后是一种浮躁的、非理性的社会心态。而一些传媒不负责任的炒作,如对“哈佛女孩”等“榜样”的追捧,更为这种浮躁风气加了一把虚火。

超声科规培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 (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超声科规培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方院校 生源质量 现状分析 肇庆学院

一、引言

生源质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逻辑起点,也是高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作为高等教育主要力量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践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1]。因此,研究和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改进招生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乎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广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的现状

2013年广东省以72.7万高考生成为全国高考第一大省①,专科及以上录取率为74.44%,低于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76%;一本上线率仅占考生总数的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2.1个百分点,与北京、上海20%以上的一本录取率相差甚远。

(一)肇庆学院生源总体状况

肇庆学院是广东省属全日制地方本科院校,2000年6月由原西江大学、原肇庆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全校现有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59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495人。近3年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6000人以上/年(表2-1),广东省录取批次为第二批本科A类、第三批专科A类,录取成绩略高于相应批次分数线。

(二)肇庆学院各学科专业生源情况

连续四年,肇庆学院各学科专业的录取分数,均高于广东省最低控制线。其中2014年文史类高出省线6分,理工类高出10分,文史类全省最低排位从2011年的40567上升至2013年的32039,理工类则由91014上升至82917。在文史类和理工类各专业录取学生分数与省最低控制线比较中,会计学、英语(外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出18~29分。音乐类文化科分数超出省控制线78分,术科超出15分;体育类文化科分数超出省控制线38分,术科超出27分;美术类录取线和省线持平(表2-2)。专科所有专业类别录取分数明显高出省线,均是第一志愿满额录取(表2-3)。

(三)肇庆学院生源地域分布情况

肇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和隶属关系,决定了以本省生源为主,适量招收外省考生的生源地域分布状况。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声誉的提升,省内生源地域结构不断改善,珠三角和潮汕地区生源数量逐年上升(表2-4)。

(四)肇庆学院生源专业分布状况

肇庆学院本科录取生源专业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在59个本科专业中,2014年经管类、外语类、机械类专业第一志愿生源聚集,文史类会计学、英语(外贸)专业第一志愿生源大于招生计划5倍;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翻译)、市场营销专业第一志愿生源大于招生计划1.5倍;理工类英语(外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于招生计划8.5,会计学、英语专业大于招生计划4倍。从实际录取学生分布来看,总数排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文学院562人,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549人及经济与管理学院507人,占实际录取学生总数的26.44%。总数排名最末三位的学院分别是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375人,体育与健康学学院326人及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316人,占实际录取学生总数的16.62%。可能由于就业动机、专业前景等因素所致。

三、广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的归因分析

(一)招生制度导向偏颇

高校招生是高校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高考招生政策及相关规定下为实现办学目标制定招生计划采取措施实施的总称,涉及招考制度、教育资源配置、院校招生录取等具体内容[2]。

现行的“平行志愿”制度,在保证考生最经济地使用高考分数的同时,严重挤压地方本科院校的录取空间,使生源考分呈现出“扁平化”特征。

(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广东省内一本院校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明显偏少,一本录取率整体偏低(表3-1)。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分布在“珠三角”以外的城市,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加剧了优质生源的流失。

(三)考生报考理念滞后

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过多考虑考分使用的经济性和报考学校的规模、办学层次、地理位置甚至是学校名称等外部因素。对于学校的办学宗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学校愿景与自己志向的吻合度等内部因素关注不够。再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状况缺乏了解,许多热门专业的社会需求已经饱和,考生却依然趋之若鹜[3],义无反顾地涌向这些专业。

四、广东省地方高校提高生源质量的策略

(一)改革招生制度

深入研究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各类院校的功能和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改革高考录取制度。在实施“平行志愿”的基础上,取消本科院校多个批次录取的机制,建立本科层次院校同一批次的录取平台,拆除一本、二本、三本的壁垒,允许地方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与一本院校同批次录取,形成各类本科院校在生源市场上公平竞争的局面。

(二)优化教育资源

认真贯彻《广东省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一方面积极扶持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本科院校,向重点大学行列迈进,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对担负广东省高等教育主要任务的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特殊政策,鼓励特色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广东省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地储备优质人才。

(三)强化招生宣传

地方本科院校应走出与重点高校盲目攀比录取分数的误区,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选择符合学校远景和定位的生源群体,有针对性地制定招生宣传策略[4],通过多种媒体向目标群体招生信息:专业介绍、职业前瞻、校园生活、费用资助,及时对外公布各种咨询方式,使考生及家长准确了解现今社会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规律[5],掌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资讯,更新报考理念,科学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

(四)提升办学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趋势,科学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在学术型人才和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中间地带,寻求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根据未来社会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注释:

①来源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参考文献:

[1]李利华.改革招生方式、促进招生工作的良性发展[J].科协论坛,2009(11):179-180.

[2]柳若愚.小议高校招生部门提高生源质量的举措[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1):109-110.

[3]李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招生工作中的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5(14):44-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