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陈列设计;创新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收入越来越高,人民开始不断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而不再是物质生活中的富足。因此,博物馆在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而博物馆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来参观,开始不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丰富博物馆的活动和博物馆的馆藏。博物馆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多数博物馆选择同学校进行合作,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博物馆参观,从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博物馆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关系,因此博物馆多举办一些有利于吸引全家人共同参加的活动。而这些还是不够的,博物馆需要从自身的安排设置方面进行入手,从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一、文物博物馆进行陈列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着不断发生变化。而科学水平的高速发展,也为博物馆在管理和安排方面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手段予以借鉴和使用。因此,将高科技手段用于博物馆中,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和创新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时常改变不同文物的排放位置,进行不同展厅的安排,对于展现博物馆独属于自身的独特特点,以及迎合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观念有着不容忽视的帮助作用。因为人们的视觉感受,是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中,必须要对传统的摆放方式做出一些改变,改变一些死板的传统观念,而尽量鼓励使用多元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迎合全体人民群众的博物馆。
二、文物博物馆创新陈列方法的设计
博物馆是为参观者提供文化传承和教育等服务的场所,因此参观者是博物馆进行创新设计所需要围绕的关键中心。只有了解了参观者的审美习惯以及心理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和安排,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服务的功能。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化,具有独属于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向。并且博物馆也从传统的教化场所转变为现代人心目中的休闲娱乐学习的娱乐性场所。在博物馆中,越来越多的人是想感受真实的历史质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博物馆进行文物陈列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广大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进行陈列,如果陈列的方式并不被广大参观者所接受、理解,那么博物馆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来完成自身的使命。因此,博物馆必须要进行馆内安排的设计创新。
最主要的创新是设计理念的创新,只有理念创新了,才能利用创造来表现博物馆独特个性,同时又能吸引参观者、拉近参观者和文物之间距离的展厅。这样不仅使得文物得到良好的安排和陈列,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来参观,扩大了博物馆的客流量。不论是传统的文物博物馆还是强调自然科学生物艺术的现代博物馆,都应该将设计理念创新作为一切创新工作的前提,立足于博物馆的整体和社会人民需求来进行接下来的调整和安排的工作,从而使得博物馆更加贴近参观者的内心。
同时,进行创新的时候还需要重视参观者同历史文物之间的内心距离,不要让文物保护玻璃简单的阻隔了参观者和展品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交流。从而无法让参观者真正感受到蕴藏在其中的那段历史,无法真正接受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教育启示的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创新的时候,注意选择适宜人民群众的方式方法来安排展览,能够让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苦闷和难过,从感性上进而演化成为理性的知识点。
另外,博物馆的设计创新还需要重视形势和内容的统一,博物馆的文物陈列是为社会不同区文化层次的全体观众所服务的,而不是为专业人员所服务的。因此,在创新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参观者的需要,实现为观众服务这一社会化的文化功能。如果博物馆在文物陈列设计中只是得到了专业人员的好评,但是却不能将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有效的传递给观众,那么博物馆展览也就失去了它最关键的意义和价值。在陈列设计的创新中,应当准确地把握好文物陈列的内容和主旨,达到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对于历史博物馆的设计人员来说,接受到历史学专业训练比较大,但是利用语言来表达历史能力则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应当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对形象语言的学习。形象语言具有感性的特点,使得许多参观者接收到的信息是直观的。对于历史文物来说,保存了人类历史上太多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内涵,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能够突出展现它再现性,反映出历史的形态,从而表达出展览的主题。但是历史文物在表达过程中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是对历史片段的记录。因此,在陈列设计时要通过精心的组织来表现出文物的形态、颜色文化等多种信息,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历史的意义。
同时,还可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增加一些新的功能,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就例如,在展示文物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在不同时间段展示出具有不同含义的珍贵文物,从而吸引不同阶层的参观者前来参观。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西方艺术品的展览活动,在教育教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举两得。此外,拉近文物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的主要方式,可以利用现场展示的方式,将文物放在现场,四周拉上保护线,将存放在玻璃窗内的展品真正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从而让参观者更加真实的看到眼前的珍贵文物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陈列方式,能够充分调动起参观者的积极性和热情,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前来博物馆中进行参观。
三、结束语
博物馆作为特殊的教化场所,是社会文化进行传承和教育的特殊变种。因此,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应该使博物馆向着适应全体社会人民的方向发展。最关键的是脚踏实地,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文物博物馆进行从新设计,采取一些创新安排的方法,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景云.创新文物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J].黑龙江史志,2014(9):246-247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 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国自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建立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来,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博物馆发展高峰期和50年代第二个发展期,80年代是博物馆发展的又一高峰期。21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中国出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再加上省市一些小型博物馆,截至现在中国已有千余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承担着收藏、科研、教育等重要作用,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传播民族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的讲解员在博物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观者通过聆听讲解,才能对博物馆藏品有深入了解,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更深刻的体味。讲解员的讲解方法、讲解特点及讲解中所体现的个人情感对于讲解效果非常重要。
通过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和省市一些小型博物馆参观,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我发现在博物馆讲解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冷”“硬”三个方面。
第一,“生”主要表现在不是“讲解”,而是“背诵”,而且“背诵”时出现忘词、错词等低级错误。这是讲解中出现的最浅显也是最不应该的错误。比如讲某一件藏品,应该是清代作品说成是明代作品;一件瓷器属于“民窑”说成“官窑”。如若参观者是历史文化知识欠缺的普通群众,对于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可能听不出来,错误内容可以蒙混过关,但是会误导参观者;如果参观者是中小学生,这些“常识错误”会误人子弟,甚至贻害终身;如若听讲者有些是专业知识的学者,这些客观性的错误会被当场揭穿,让讲解员难堪,并且影响下一步的讲解,也会导致参观者对这座博物馆的整体感觉和评价不高。这类低级错误讲解中要坚决避免,一处都不要出现。最基本的、正确的讲解才能维护“博物馆”最基本的神圣性。
第二,“冷”主要表现在讲解内容是正确的,但是没有注重与听讲者的交流,把讲解当做纯粹的“知识点”罗列。这类讲解就好比“石膏模特”,有躯壳没有“血肉”,冷冰冰的。比如讲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在1899年由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刻有线条的龙骨药材中发现,迄今发现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是我国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讲解员像发音机器人一样,机械又平实,没有表情,没有抑扬顿挫,更没有和参观者的眼神交流。这种“冷”的讲解弊端我们要尽量避免。
第三,“硬”主要表现在讲解内容正确,也注重和听讲者的情感交流,但缺少一种激情和发自内心的与讲解对象的情感交流及共鸣。博物馆陈列的一般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藏品,让参观者产生兴趣,融入到讲解过程,真正实现与讲解对象的心灵碰撞和共鸣,就需要讲解员有较高的文化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情操。一些大型博物馆,比如中国文字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多数讲解员讲得较好,能够准确生动得完成讲解过程。有些特别优秀的讲解员,就是“用心”在讲,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让原本没有兴趣的参观者不由自主开始关注并且跟随讲解员的思路走。用“心”讲解,发自肺腑的对藏品的热爱和情感寄托,可以让讲解对象与自己产生共鸣,重温当时的情与景,消除讲解中“硬”的瑕疵,将可以使讲解过程得到升华。
我们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怎么样才能消除和避免博物馆讲解中“生”“冷”“硬”的现象,使讲解更为完美呢?我通过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应方法。
首先,对博物馆讲解员严要求、高标准,杜绝讲解中出现“生”的现象。相关部门可以抬高博物馆讲解员的准入门槛,讲解员必须是历史、文物、考古、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对新聘任的讲解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测试过关;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拔高培训和知识更新补充;确保新员工规范、正确地讲解,老员工知识及时更新;博物馆制定“参观评价”制度,每一次讲解结束,参观者都可以通过专门设定的“优秀、合格、差”评价系统对讲解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及奖惩的依据。这种“强化加评价”的双重机制对于提高讲解员自身讲解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减少讲解中“生”的低级错误出现。
其次,注重对讲解员讲解技巧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避免讲解中“冷”的现象出现。讲解过程也是一次和听众交流的过程,讲和听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密不可分,不能割裂开来。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不观察参观者的表现,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讲解过程。完整的讲解过程应该是既有很好的灌输,也有很好地吸收。参观者是认真在听、心不在焉还是毫不耐烦?针对参观者不同的素质类型和当时不同的回应表现,讲解员要采取不同的讲解方法和技巧。比如针对那些认真听讲的参观者就要讲得深刻一些,扩展面要广,延伸层要深,这样那些饶有兴趣的参观者才能得到知识渴求的满足。对于那些心不在焉的参观者,讲解员可以抓住某个点结合实际讲出新意。比如讲解“甲骨文”时可以这样引题:“姓张的请举手,这个甲骨文字就是‘张’字。”那位原本心不在焉的听众,这时会突然专注起来。对于那些毫不耐烦的参观者,讲解员可以耐心真诚地说:“如果有其他事情赶时间,我可以把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概括地讲一讲。我建议大家还是认真听一听,不枉来一次博物馆。”那些参观者会自觉地把讲解认真听完。另外,讲解员还要爱岗敬业,遵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只有热爱这一行业,才会专注,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注意每一个细节,把讲解过程看做与参观者的交流过程,使讲解日臻完善,避免讲解中“冷”的现象出现。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少儿;第二课堂;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迄今为止博物馆行业首个权威性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要法规。《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迅速在博物馆界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博物馆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热潮。
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其设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进行科普教育和知识传播。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的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可见,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条例》明确了博物馆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教育基础设施,首次从国家法的层面,确立了博物馆的法律地位、性质、任务和规范。对博物馆从设立、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契机,规定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体系,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诚然,一提到“教育”,特别是家长都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可以列举出诸如:奥数班、外语班、美术班、舞蹈班、雕塑班、武术班、才艺班等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但很少能听到家长周末带孩子专程去博物馆看展览的,而博物馆也缺乏对低龄少儿(3-10岁)群体的关注。作为未来时代的主人,我们完全有责任和义务用我们的双手去为广大少儿推出适销对路的展览。下面,笔者尝试从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入手,围绕少儿参与互动从未知享受全新体验,博物馆如何为少儿服务?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着力探索并彰显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在低龄少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希冀与大家共享。
一、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
一是孩子们不去博物馆与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家长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子女今后的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家长也都知道博物馆里荟萃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让孩子们看看也是很有益处,但问题是家长们付诸实际行动的比较少,故在博物馆里见到孩子们的身影并不多,有些博物馆甚至到了寥寥无几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家长们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直接性、多样性、广泛性、社会性等职能教育特点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二是当前适合少儿参观的博物馆还比较少。(3-10岁)少儿最适应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妙趣横生最能启迪孩子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兴趣。而目前适合低龄少儿游览的博物馆和展览还较少。有些博物馆大多数面对是成年人社会群体,如果多办些少儿教育和展览,以此引起少儿对博物馆教育的浓厚兴趣,则情况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笔者从事文博工作以来,有机会屡次在博物馆观察公众群体,发现在最低年龄段中小学生并不多,且大多学校来馆参观的多集中在每年春秋两季,而幼儿园有组织地到博物馆来参观的更为罕见。也就是说,幼儿园对博物馆在认识和了解上有限,博物馆远离了幼儿园这一特殊群体,应引起各级广泛关注。
三是博物馆社会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有些博物馆虽说属非营利单位,实则情况不尽相同。有的不收门票,但变相收费;有的展览形式和表现手段陈旧,没有创新和改进;有的年久失修,服务设施不完善;有的解说跟不上,服务质量差,等等。各种情况并存,以致造成了少儿和家长疏远博物馆。
二、少儿参与互动从未知享受全新体验
参与和操作对孩子们更具有吸引力。少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人、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少儿学习欲望也正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互动、参与达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学习本领的目的。博物馆正是一个理想的由兴趣出发、通过实物探索和学千世界的特殊场所。怎样使展览吸引人呢?首要的就是展览力求新颖别致,运用现代先进设备,独出心裁的展示手段。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愿望,也是成年人的要求。要让少儿观其物、知其物、甚至还能触其物。例如:美国旧金山的蒙特瑞海湾水族博物馆是一间海洋生物博物馆(Monterey Bay Aquarium),拥有成千上万种海洋生物。该馆有10个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展览,供孩子们尽情沉浸在海洋的世界里。小观众可以等待一只蝙蝠鹞鱼在自己双手的接触下游过;可以触摸到诸如海黄瓜等海洋生物的形状;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勇气,还可以用手去触摸一只有钳子的蟹,漫游在崎岖的岩石海岸;或者潜入鲜艳的珊瑚礁中,去观察鳗鲡、鲨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儿童通过与展览的“互动”,会得到许多答案,更获得一种奇妙的感觉和全新的体验[1]。
三、博物馆如何为少儿服务?
(一)更新服务观念,拓展服务渠道。少儿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到懵懂少年,他们的思维逐渐打开,世界观逐步形成。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接受怎样的教育,获取何种信息,对少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参观博物馆则一致认为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博物馆要积极地与各类教育机构,甚至是幼教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少儿投入到博物馆中。事实上,当少儿从走进博物馆的时刻起,大量的文化信息就会扑面而来。他们的小脑袋立即忙碌起来,处于了“参与”的状态。如今的博物馆都在进行各项改革,将其展览推向市场,以赢得观众,也的确需要大家多方面的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地为少儿着想,甚至让他们把博物馆的精品“搬”回家。这方面我们能干的事情有许多。例如:编写一些书籍、利用网络介绍或者举办手工课堂等教育活动。中国铁道博物馆自2005年以来,就以馆内机车车辆陈列大厅常设展览的文物、展品、沙盘、模型、教具等为依托,在展示、体验、互动、表演等区域开展了以“火车探秘”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活动根据低龄少儿的心理特点,策划了“猜火车”的活动环节,让少儿从外观特点逐步认知机车,了解铁路。此项教育活动不仅少儿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推出相应的展览,满足少儿需求。例如:举办综合性的以展示伟人名人人物事迹展,强调其童年时代、学生时代对他们今后一生的影响,以丰富形象的史料(照片、实物)突出其业绩。如:马克思在的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不能不归功于他在大英博物馆的学习,是博物馆培养了这位举世罕见的思想巨匠。同样伽利略、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离不开博物馆对他们的哺育。
(三)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记。笔者既是一名文博工作者还是一名五岁孩子的家长,我曾带着孩子参观过被北京很多的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例如:故宫博物院、北京海洋馆、紫檀博物馆、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等。虽然自己的孩子年龄尚小,但孩子见到了以往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各种生物化石、古人类遗物、青铜器等大量文物艺术珍品;知道了蝴蝶的四个主要生长发育过程、蚂蚁的生活习性、蜘蛛的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既收获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我也深切的体会到了将少儿置身于博物馆优雅的环境中,则必然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智慧的启迪。只有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展览才更具有教育性和普遍性,才会有众多的家长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存在与我们密切息息相关。而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博物馆在利用科普资源对少儿进行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成效显著。
四、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博物馆发挥着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单纯的课本学习乏味无趣,如果能将历史课甚至有些地理课程搬到博物馆,结合丰富多彩的展陈,注重引领青少年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认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文气息的熏陶,那么其效果无疑将会事半功倍。
首先,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大百科全书。它不仅藏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还有大量书本上看不到、听不到、学不到的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少儿参观博物馆,是书本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博物馆展示的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可以使广大少儿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和了解自然、历史、民俗、艺术、科技等,这样有利于陶冶身心、增长知识、提高素养、发现和享受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少儿的兴趣,开发自身潜质。
其次,博物馆教育少儿易接受。不同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机构,博物馆以其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最容易被少儿所接受。博物馆不仅有大量的珍贵图片,简洁的文字,精准的数字,珍贵的实物、史料,还有许多现代文明的高科技展示。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博物馆,如自然博物馆、动物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科学技术博物馆等适合学前儿童参观的展馆,深入浅出地展示现代科技成果,妙趣横生地揭示人类万事万物不断变化地进程及其规律。这些都是书本里、课堂上、校园里难以做到的。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改进或消除传统学习方式和教育方法的某些不足和弊端,灵活多样、适合少儿心理特点、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以更宽的视角来审视世界、了解社会,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它通过收藏、保存、研究和展示文物和标本,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凡是进入博物馆的人群,都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无论是幼儿园的少儿还是耄耄老人,无论是一般群众还是学者文人,无论是国内群众还是外国游者,他们都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各项教育活动,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和共享人类优秀文化和精神遗产的教育目的。因此,不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幼儿组织,要从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茁壮成长入手,充分利用现有博物馆教育资源,实施组织好各类教育活动;同时各中小学校可以依据不同年龄阶段,有选择地与相应的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共育机制,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使少儿及中小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样既节省了教育成本,又把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少儿及中小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滢:《欧美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广州艺术博物馆年鉴》,2006年,第68-69页。
[2]《博物馆条例》:国务院第659号令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文化、信息的传播;互动体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交互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博物馆设计中。博物馆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藏品、辅助展品、图片、文字等静态展示方式,并且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博物馆从收藏和保护藏品的职能需求转变到教育学习甚至是休闲娱乐的需求上来,这都在改变着当代博物馆展示理念和文化信息的传播方式。
一 博物馆展示中心从“物”到“人”的转变
博物馆的社会化,促使博物馆必须要社会文化相融合,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要,从重视“物”的再现进而转向重视“人”的感受。而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根据观众需求设计展示方式,以观众的体验为出发点,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单向展示方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双向传播方式。展览,更多的是让人从中获取情感、沟通等等这样富有人情味的体验。
如今,人们去博物馆不只是参观展品,获取信息,也通过观览过程获得一种体验,博物馆展示给予观众的体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今后博物馆展示设计应该重点关注观众在展示中的参与和体验感受,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展示展品,而是通过设计,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展示环境,通过这个环境满足观众的官能感受。将信息有效展现给观众。互动项目的兴起和发展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从创造和接受的层面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
交互越来越多的作为展示手段存在于博物馆设计中,2024博物馆的交互设计,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交互设计带来的体验让人们的认知更加深刻和难以忘怀。交互,有时也被称作互动,泛指人与自然中一切事物交流信息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用于支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产品。[1]博物馆的交互展示方式,指的是一种体验式展示手段,围绕着展览主题和观众运用多媒体设计所设计的场景或装置,通过观众的参与和动手动脑的实践,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将传统的被动参观过程转变成在体验参与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和思考。
博物馆展示的交互设计中,观众对展品或者展示主题的了解是通过和展品、环境的互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行为是主动的,这样,观众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助于观众将信息群组化、形象化,从而有效的提高观众对于信息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德国的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向观众传递各种信息,观众可以通过旋钮进行观看和互动。在展厅的墙壁上设有黑色折线,这些折线时而变宽,时而化作各种图形和图表,各种易理解的背景信息和细节亮点一一呈现。同时,折线中有7个多媒体互动装置,并且在展厅内安装有50个小型屏幕和墙上的数字形成对比。观众通过观看、聆听、触摸等方式进行视听甚至是触觉方面的感知体验,这样的交互方式,或者说这样的一个媒介,将我们的参观方式由传统的无目的性参观转变为有目的的选择性参观,提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查询等能力以及对于信息的注意力,人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多一些时间了解,在展示的形式和内容上,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更多是让观众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参观乐趣和互动体验。
(图为德国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
数字媒体技术为博物馆交互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由此带来的展示效果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技术发展快速,交互也呈现多元发展,应用于博物馆展示当中的交互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交互技术有助于加强展示内容和主题陈述,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一种虚拟环境,全方位的感官交互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博物馆展厅变成一个2024展示主题的体验空间,给博物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机活力。
三 结论
博物馆展示设计应以互动展示和体验为指导,以观众为中心为服务原则,将他们的需求放在首位,吸引观众参与,形成博物馆和观众的互动,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美)詹妮弗?普里斯:《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刘晓晖、张景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美)马斯汀编:《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钱春霞等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观众调查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98-02
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党中央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实行免费开放,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不仅是博物馆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国际博物馆界的发展趋势,更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博物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免费开放也为各博物馆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级博物馆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地方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
一、博物馆观众调查的意义与目的
作为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观众调查不仅能给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者提供引导判断和决定活动实施的各种信息,促进与观众的联系,还能知道观众在博物馆内是如何思考和表现的。国外博物馆早在19世纪末就展开了观众调查,1897年,德国的弗贺奈尔即用问答的方式了解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反应。20世纪20年代,对观众的调查研究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采用科学方法调查观众在参观陈列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并根据观众的态度和反应改进陈列设计,调整参观路线。
一座展品丰富、内涵深厚的博物馆,往往浓缩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精髓,要认识和融入这个城市,最简捷的办法就是走进博物馆。而博物馆若想吸引更多观众,就必须了解显在或潜在的观众在想什么,他们参观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是博物馆观众的认识问题。如果缺乏对观众的认识,便无法评估观众在博物馆学习的成效,无从得知各类展览活动的优劣,博物馆将难以达到教育观众、服务观众的目的。因此,有台湾学者认为,观众调查的意义在于能更加明确展览对观众的影响,从而将观众纳入展览设计与发展的过程中。
二、博物馆观众调查与分析
笔者所在的天水市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对公民进行教育的职能,加大了与观众的交流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观众调查活动,发放观众调查表是采用最多的一种调查形式。笔者先后参与了数次观众问卷调查,2024整理了一些观众意见,对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天水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8000余年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宝藏。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以及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物遗存构成了天水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的主要内容。
天水市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1986年由天水隍庙搬迁至伏羲庙院内,形成“馆庙合一”的格局,是担负着天水历史文物征集收藏、陈列展示、保管修复和科学研究的国家二级综合性博物馆。1994~2008年,年均观众量10万人。1993年,天水市博物馆首次举办观众问卷调查活动,发放问卷200多份,2024到各类意见、建议近100多条,取得了良好效果。调查内容涉及观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参观目的、参观兴趣及参观心理等多个方面,为后期观众调查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000年,国家实行“旅游黄金周”制度,天水市博物馆利用一年两度的参观高峰期,再次开展观众问卷调查活动。随后将调查归纳整理成文,成为博物馆提高服务质量、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2009年,天水市博物馆免费开放,观众量剧增,出现了一天多达5000人的情况。博物馆作为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窗口,观众量上升在肯定了我们工作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了肩上的压力。
随着观众调查的深入开展,我们意识到展品陈列对参观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天水市博物馆共有藏品3.5万余件,以什么方式展览才能显示天水深厚的文化?根据多次的观众调查的结论,2009年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对此作出了响亮回答。天水市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陈列馆设有九个展厅:走进天水――序厅、文化天水――基本陈列厅、翰墨集萃――天水名人书法厅、地杰人灵――天水历史名人厅、甄陶天工――馆藏彩陶陈列厅、范金琢玉――馆藏瓷器陈列厅、铜华泛美――馆藏青铜器陈列厅、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特展厅、艺术品交流展厅和一个多媒体影院,展馆主体建筑采用我国传统明、清建筑样式,在展厅内采用天水特色建筑――垂花门、文物复制品、沙盘、大型壁画、雕塑等文化元素作为展品的陪衬,彰显了文物历史背景,并以声、光、电、视频、多媒体等设备反映历史;序厅可操作的太极八卦台让观众触摸到了文化的渊源,专题展厅内循环播放的短片使观众走进展厅就能听到历史的声音,3D影院的多媒体播放让观众仿佛看到祖先的足迹,触摸屏、手感应翻书让观众了解到了天水详细文化背景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
观众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让博物馆的发展与观众需求融为一体,从天水市博物馆通过观众调查对许多方面进行了改进:展厅内外设置了休息座椅,设置了残疾人通道;雨雪天各展厅门外多了防滑地毯和地垫;“安全出口”的绿色指示设置在显眼位置;设立了醒目的指示说明牌、简介牌及沙盘模型;展区内还设置了行李存放处、商品服务部、星级公共厕所。可以说,天水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做到了全方位展示藏品内涵,低成本高质量,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效果。
在开展观众问卷调查促进博物馆发展的同时,观众调查的交流平台也在探索中延伸。天水市博物馆在官方网站上设立了问题解答和观众调查窗口,在天水在线、天水广电网、“天天天水”等网络平台的醒目位置也设立了天水市博物馆或伏羲文化的栏目。这种运用媒体的特殊问答形式,无形中加大了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的联系。这是一种别样的观众调查,是一种比发放观众问卷调查表影响范围更大、效果更明显的活动。
从天水市博物馆免费两年来的调查问卷中发现,走进博物馆的观众结构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以前参观观众主要是来天水旅游的外地游客,本地居民的比例少之又少;而现在来博物馆参观的本地居民明显增加,以家庭为单位的参观人数呈上升趋势,人们或三口之家或几代同堂一起来感悟天水深厚的文化。应该说,这种饱含人文关怀思想的观众调查取得了明显效果。
三、博物馆观众调查后应采取的措施
(一)秉承观众至上的服务理念
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观众,没有观众,博物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因此,博物馆工作好坏完全取决于观众的认可与满意。免费开放后,天水市博物馆面对观众更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利用全馆大会、部门例会对全体在岗工作人员进行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教育,每天分时段进行免费讲解,坚持微笑服务、有问必答,保持展厅内的秩序和卫生,保证参观环境的优美、整洁。利用这些措施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使博物馆的工作更贴近观众。
(二)倾听观众心声,重视观众留言
随着观众量的大幅增多,发放调查表存在一定难度,这就需要重视观众留言。观众参观后在留言簿上留下的是参观时的感性体会或理性思考,包括对展览的陈列要求和建议、对展馆的服务环境及服务态度的述评、对展览参观后的思想感受等,代表了观众的心声,可以给博物馆的工作提供指导。积累观众留言,就等于具备了大量的指导和补充博物馆工作的信息。针对这些宝贵的留言,博物馆工作人员要整理出对博物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反映大多数观众心声的要求和建议,根据展馆情况进行环境、陈列改进,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三)丰富展品内容,提升展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