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网络调查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网络调查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208-03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网络在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导致心理与社会功能等受损,产生网络成瘾。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团体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机制的关系,为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调研的情况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工具
1.调查对象及方法。本研究选择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抽样调查了2012―2014年三个年级共计210名左右的学生,调查对象涉及了文、理、工等学科。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的方式,组织大学生集体作答,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最终,发出调查问卷210份,回收后经过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 88.1%。
2.调查工具。(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以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作为测评工具,该问卷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上网体验、上网目的、基本信息等方面。(2)网络成瘾诊断量表。选择的是金伯利?扬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此量表是一个5级自陈量表,共包含20道题目,总分为100。根据被试的得分情况来判断是否患有网络成瘾及其程度。如果被试得分在40分以下,说明不存在网络成瘾问题;被试得分在40~60分之间为轻度网络成瘾;被试得分在60~80分区间诊断为中度网络成瘾;如果被试得分超过80分,则表明被试有严重的网络成瘾。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在185 个有效样本中,农村学生占57.25%,城镇学生占42.75%;家庭结构方面,单亲家庭占8.37%,双亲家庭占91.63%;独生子女比例为32.43%,非独生子女的为67.57%;家庭经济条件方面,23.31%的学生家庭收入较差,74.25%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中等,有2.44%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调查对象的学科、年级分布(见表1)。
2.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平均)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平均)约为0.95小时。9.7%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了4 小时,其中2.17%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 小时,18.2%的学生上网时间不超过3 小时,62.4%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2 小时。
3.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其他方面。结果显示,大学生月均上网消费超过50 元的占16.13%;学校是大学生经常上网的地点比例为62.12%,60.3%的学生偶尔通宵上网,因为上网偶尔缺课的学生也超过15% 。
4.大学生网络使用目的状况。从表2可见,大学生最主要的网络活动是浏览信息,约有68.45%的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取各种信息。其次是约有45.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休闲娱乐,约有44.81%的大学生上网是与家人朋友联系。
5.大学生网络体验情况。经调查,有63.12%的大学生在上网时感到有趣,56.23%的大学生在上网时感到不受约束,约有超过9.22%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对自己的上网行为逐步失去了控制,还有部分学生在上网时会经常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nterne Addiction Disorder ’ IAD),是指由于个体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
统计结果表明,1.73%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达到严重的程度,网络成瘾程度中等的占23.1%,绝大多数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较轻,占75.17%。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已不容忽视,应当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关注。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调查工具
采用SCL-90 量表分别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和非网络成瘾群体进行了测评。该量表包含90 道题目,可以归类为10 个因子项,采取1~5 分的5 级评分标准,总分为90 个项目的得分总和,超过160 分说明被试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同时,如果某一个因子得分超过2 分则为阳性,说明该因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可能性较大。
(二)调查结果
1.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大学生的阳性率为22.17%,远高于无网络成瘾大学生8.3%的比例,说明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情况。根据调查结果,网络成瘾大学生(IAD组)各项因子分都明显高于无网络成瘾大学生(无IAD 组),特别是强迫症、忧郁、焦虑、人际关系和偏执五项因子方面,网瘾总均分都超过了2 分,而且P < 0.01,说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见表3)。
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很多,可能是逃避某种情感产生抑郁和焦虑或为获取某种需要等原因在网上寻找慰藉,久而久之就对网络形成依赖,出现人际关系、偏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五、结论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由于整天沉迷于网络,容易导致心理错位、认知失调、行动失调,丧失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健康人格的塑造。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积极开展科学的网络心理教育,督促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Y?S?Young.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y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N].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08-15.
大学生网络调查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购物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消费特征,为面向大学生经营的企业开发大学生消费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2.调查方法
本研究中对大学生消费特征变量的设计参考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网络热点调查报告》之“网络购物”部分。调查问卷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变量的测盘采用的是自填问卷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群体特征的测量;对大学生是否选择网购的原因测量;对大学生购物网站的选择特征的测量;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特征的测量;对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评价的测量五个方面。
3.调查对象
本调查在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中随机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94份,得到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为98%,有效回收率为93.3%,具有统计意义。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0.7%(142份),女生占49.3%(137份)。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网络购物群体特征
(1)性别年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37.8%的被调查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经历,而男生网络购物群略高于女生(如图1)。互联网在男性中的普及程度要高于女性,男生比女生更敢于冒险和追求新的事物,而且男生的网络基础知识比女生普遍,这可能是造成大学男生网络购物比率要高于女生的原因。
(2)年龄特征。大学生年龄在18岁到24岁,其中18岁~22岁的学生人数最多,所占比重为89.7%。并且调查还发现,大三大四的学生网上购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由此可见,网龄对网络购买影响较大,网龄越高,越容易进行网上购物。
(3)支付力特征。从调查结果来看,收入在400元~800元之间的大学生参与网络购物的最多(见图2)。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来源是来自于家庭的供给,81.1%的学生月消费居于400元~800元之间,每月生活费过高和过低的人所占比例都较小。
2.网络购物原因分析
(1)不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没有购买经历的大学生中,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对网站不信任,怕受骗,质疑其安全性,担心网上付款环节等(见图3)。没有网络购物经验的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商的了解很少,而质量、信息搜索以及订购都是在消费者真正进行消费的时候才能够切身感受的。因此,这些因素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是否参与网络购物。
(2)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调查显示,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被访者们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时效性便利性、价格低以及商品多样性(见图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主要在于网上购物更方便,更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商品信息。
3.大学生对购物网站的选择特征
(1)获知集道。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网络购物者获知购物网站的主要途径是朋友介绍、网站介绍、网上广告、网络链接、电视报纸杂志广告等(见图5)。大学人口比较密集,消费的趋同心理,使得大学生们消费时在室友、同学、朋友、老乡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2)选择原因。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72%)会通过在多个网站间进行商品比较来选择购物网站,选择某一购物网站看中的主要原因是知名度高、信用(信誉)良好(见图6)。大学生有着较清晰的品牌愈识,对知名度高、信用良好的产品信任度和青睐度比较高。选择购物网站大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网站,淘宝网64%,易趣网24%。
4.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特征
(1)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类型。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网上最常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服装鞋帽、书刊、数码音像制品、在线充值、票务/教育服务等,这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全民调查得出的用户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书刊、服装鞋帽、数码音像制品、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等些微的差异,但这些商品和服务更体现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消费。书刊质量风险不大,运输较为方便,因此,大学生网上购买服装的比例增多,说明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度高于普通市民。
(2)购物频率和购买金额。从调查结果来看,购物频率每月不少于一次的仅为22%, 30%的学生为三个月一次, 56%的学生的平均购物金额为100元~300元(见图7),这与上述的大学生主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类型是相吻合的。
(3)价格期望。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进行网络购物的大学生选择均是比商城价格低30%以下(见图8)。说明对有些大学生来说价格并不是影响其是否进行网络购物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消费偏于理性,不仅关注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而且有着较清晰的品牌愈识,对知名度高、信用良好的产品信任度和青睐度比较高。
(4)付款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84%的网络购物学生选择的是第三方支付或网上支付。我国的电子支付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大部分学生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比较放心。
5.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评价特征
(1)网上购物的担心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有网络购物经验者对商品的质量担心程度最高(37.9%),对售后服务和物流快递的评价较低,对商品种类、查询方便性的评价较高(见图9)。没有网络购物经验者更多的是对网上消费的安全与隐私表现出了较大的不信任倾向,而有过网上购物经验的大学生,已经对其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说明大学生的初次网络购物体验非常重要。
(2)需要改善的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商品质量、售后服务、安全性、配送及时性是被最多提到的几个方面。
(3)未来购买意愿。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网络购物者明确表示在未来的一年还会继续进行网络购物(83.7%),明确表示不会的很少(6%)(如图10)。即使至今没有尝试过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在被问及“以后是否会尝试网络购物”时,表示今后会进行网络购物的占到69%,说明他们对网络购物的发展非常期待,在网购条件让他们感到满意时愿意去尝试。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相比在方便及时性、信息的丰富性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网络购物。
(4)网络购物前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的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会被人接受。这也符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2005年“中国将迎来电子商务贸易的高潮”的论断。
三、结论
1.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
大学生虽然受经济条件的约束,在校期间无法开展更多的网上购物活动,但其参加工作之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中中高收入的群体。所以,大学生的价值也绝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目前的实际购买量,而在其终身价值,一旦有了固定的收入,他们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潜力是巨大的。此次问卷调查也支持这一结果,37.8%的被调查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经历;83.7%的大学生网络购物者明确表示在未来的一年还会继续进行网络购物;69%没有尝试过网络购物的大学生也表示今后会进行网络购物。
2.大学生网上购物市场已经形成
由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已经普及,大学生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普遍为1小时~5小时,这些人群对网络可谓相当依赖,同时,在曾经有过网上购物经验的人群里86%的购物者对其进行的网上购物是基本满意的,说明至少有86%的人对网上购物是能够接受。以上数字告诉我们,面对大学生的网上市场已经形成,正等待商家去开发。
3.拍卖网站人气最旺
此次调查显示,拍卖网站在大学生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79.2%的学生选择光顾拍卖网站。相比之下,只有13.8%的学生将B2C网站作为自己的购物首选,7%的学生在门户网站购物。
4.购物首选网站高度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购物首选网站集中在几个网站。在每一类网站中,大学生的选择都集中在某几个知名度非常高的网站。这种现象在拍卖网站中表现得更为明显,84位选择拍卖网站的学生中有74位选择了淘宝,只有10位学生选择了其他网站。另外,目前中国B2C购物网站数量己超过12000个,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们网上购物的首选网站主要集中在卓越、当当等几个网站中。门户类网站的得票也基本上被网易、新浪二大门户网站瓜分。网络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无数企业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但是调查中反映出的大学生消费者高聚集度却表明只有那些能在行业中排名前几位,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网站才能吸引绝大部分人流量,继而取得企业发展所需的顾客规模,赢得最后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热点调查报告(电子邮箱和网络购物)[OL].省略nic.省略/index.2007
[2]李承安徐红军:论我国网络消费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商业研究,2007,(1):20~20
大学生网络调查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网络成瘾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也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普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网络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网络成瘾”便是其中之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青少年是主要的网络成瘾群体,而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更是突出。大学生是目前使用互联网最大的群体,《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约占23.3%。由于其自身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因而同时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人群。因而,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的探析,帮助其解决现实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进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就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了解网络成瘾状况并探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压力等与网络成瘾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层次地揭示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而探索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
2、研究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不同性别、专业(理、文)、生源地(城镇、乡村)的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本科)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共计800份,回收问卷778份,回收率为97.3%,有效回收率为92.5%,其中男生376名,女生344名;理科生411名,文科生309名;大一191名,大二183名,大三185名,大四161名;城镇生436名,乡村生284名。
2.2 工具
(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这里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即背景资料和上网基本情况。1)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大学生所在学校、学号、专业、性别、年龄、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情况(收入、是否离婚和父母职业等)。2)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包括网龄、对互联网内容的偏好、上网频度和上网的地点。网龄是指大学生第一次上网距问卷调查时的时间长度。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偏好内容是根据之前对大学生的访问和问卷调查,找出他们经常浏览的互联网内容,然后尽可能多地列出大学生上网的所有内容,并归类处理,最终列出的14项内容。上网频度包括平均每周的上网次数和时间。上网的地点这个项目主要是想考查大学生平时上网的主要地点,以使今后相应的辅导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
(2)网络成瘾测验;美国皮兹堡大学Kinberly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包括20题,是一个5级自陈问卷,总分20~100分,20~49分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总分在50~79分为轻度成瘾者(Possibleinternet addicts,PIA),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80分及以上为重成瘾者(Internet addicts,IA)。Laura Widyanto等的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国内经过翻译和修订后采用此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时,取得的Cronb ach’s alpha一致性系数为0.88,间隔4周后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813,也说明了本测验有较好的信度。
(3)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含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评定。测得的是一个人某段时间里(通常是一周)的症状水平。该量表得到受试者在10个方面的因子:驱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
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群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在临床上常常作为诊断的参考,也可以用作初级的筛查工具。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有效回收的720份问卷显示,辽宁省大学生截至2011年6月,个人电脑所有率为93.8%,其中534名城市大学生中97.3%拥有个人电脑,186名农村大学生中83.8%拥有个人电脑;在上网时间上,平均每人上网2.8小时/天,其中男生平均上网3.2小时/天,女生平均上网2.4小时/天;在上网内容分配上,娱乐占62.1%,生活占27.0%,学习10.9%;在上网具体内容上,大学生接触率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网络通讯(包括聊天、Email等)(689人,95.7%)、各类信息查询(657人,91.2%)、多媒体娱乐(631人,87.6%)、其他(除对媒体外)网上娱乐(529人,73.5)、电子商务(492人,68.4%);在上网内容的获取途径上,72.9%的大学生来自于同辈友伴之间相互影响,16.5%的大学生受社会舆论或流行的导向影响,只有10.6%的大学生是通过家长、教师等权威人士的建议来选择。
3.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相关差异检验
(1)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根据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测量结果,把720名大学生分成网络成瘾组(得分≥50分)和非网络成瘾组(得分
(2)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的差异检验;把被试分别按性别、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进行分组,运用χ2检验,考察不同类型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1)。
表3-1 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检验结果(N=720)
**表示p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上,网络成瘾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3)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差异检验;对不同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不同年级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考察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情况,检验结果如下(见表3-2;表3-3)。
表3-2 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表示p
表3-3 不同年级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组中,男生的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程度;不同专业、年级和城乡成瘾大学生之间的成瘾程度无显著差异。
3.3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
对成瘾组和非成瘾组的症状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而判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是否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如下(见表3-4):
表3-4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N=720)
**表示p
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在各症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当今网络的发达促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理论上,正确的使用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加眼界,拓展知识面。但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上网的时间过多,娱乐类的内容远远多于学习类的内容。在对上网内容获取途径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上网内容是受到同辈友伴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对网络的深入了解,很多大学生上网只会聊天或玩游戏,不懂得开发更有益的网络资源。因此,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或知识讲座,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库,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大讲堂。
4.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
辽宁省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18.2%,高于以往各次调查研究结果,这种情况说明,随着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甚至成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调查发现:近几年,高校在对学生做退学警告、留校察看、退学等学籍的处分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1/3的学生因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有8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而被退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6.4%,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及难以自控地使用网络,耽误了学业,变得孤僻,不能较好的适应社会。那么,如何避免大学生网络成瘾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发生,我们应该注重寻求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源,如通过差异检验发现,男生的网络成瘾情况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男生可能更倾向于压抑负面情绪,转而在网络中寻求宣泄途径。但是,大型网络游戏和一些非法等性别倾向性明显的网络资讯也可能是促使较多男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所以除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的机会之外,社会各界对网络环境的维护也是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人群的重要途径。
4.3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在各项心理不健康因子上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更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全人格,掌握生存技能的重要阶段,处于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的过渡阶段,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蹉跎了这最宝贵的时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错失了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这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有必要就此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找到行之有效的帮助网络成瘾大学生克服网瘾的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充实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1):49~51.
[2]庞海波,吴一智,曾永峰,彭姝丽,陈受隆.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10,33(1):210-212.
[3]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209~211.
大学生网络调查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5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54-02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群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加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他们在网络世界获得快乐与满足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心理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1]。随着互联网在校园的普及,网络成瘾者的人数也不断增长。网络成瘾[2](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也称PIU,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是一种与上网2024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不良的心理障碍。笔者于2005年10-12月对某综合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网络成瘾(IAD)者心理行为评估与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西安某综合大学265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61份,其中男生156名,女生105名。
1.2 调查工具与量表 网络成瘾量表[3](Internet Addiction Impairment Index,IAII)由美国彼兹堡大学Young博士编制,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赌博成瘾的鉴别标准修订。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共20道题,每题赋值0~5分,20~49分以下为正常网络使用,50~79分为成瘾使用,80~100为极重网络成瘾。心理健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1.3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12.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网络成瘾现状 261名被试者中,网络成瘾者38名,网络成瘾率为14.6%;其中男生32人,女生6人。平均年龄为20.00岁,初次接触网络平均年龄为15.68岁,接触网络平均年限为4.32 a。38名网络IAII者成瘾平均得分为(59.37±6.49)分。
2.2 网络成瘾与心理行为评估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网络成瘾与抑郁评分呈相关性,同时在SCL-90的抑郁、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方面存在高度正相关。表明网络成瘾者成瘾越严重,在情绪抑郁、焦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严重。
2.3 网络成瘾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初始接触网络年龄与成瘾评分呈负相关(P<0.05),即接触网络年龄越小,网络成瘾评分越高;上网年限与成瘾评分呈正相关(P<0.01),即接触网络年限越长,网络成瘾评分越高;现在年龄与成瘾评分相关不显著。
3 讨论
3.1 不良情绪与心理是网络成瘾的易感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存在情绪抑郁、焦虑的心理问题。Young等[2]认为,情绪抑郁者缺乏他人的肯定支持,可能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再加上特定的生活压力而造成网络成瘾。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网络而造成的人际退缩及社交疏离,又会加重抑郁、焦虑等情绪[5-6]。大学生由于心理适应能力较差,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的时候,为减轻生活中的烦恼,网络便成为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之一[7]。网络成瘾行为与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这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调查发现,抑郁、焦虑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明显者容易网络成瘾。这种倾向的大学生往往不能通过日常交往中的接触来发展人际关系,转而期望在网络中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网络与人交往、交流,寻求认同[8]。因此,不良心理是网络成瘾的易感因素。
3.2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成瘾者成瘾越严重,其现实心理问题越明显。可能与网络依赖性带来的消极影响,导致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减低、心理适应较差、人际关系脆弱等,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水平降低2024;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易患因素[9]。由于网络世界的关系是虚幻的,个体在网络中得到的安慰也往往是暂时的,离开网络后,这种受到支持、安慰的感觉就会消失[10],反而常常会加重抑郁、焦虑、孤独的感觉以及心理症状;也可能由于过度使用网络造成人际退缩及社交疏离,反而造成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即网络成瘾者成瘾越严重,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也越多,这是一种不良循环[11]。因此,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网络调查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 网络行为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引擎,笔者在篇名和关键词中分别以“大学生”和“网络行为”为关键词,搜索到从1994年到2011年的论文共119篇,对这类论文进行分类整理,其中39篇论文2024于“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内容,占32.8%。本文将结合这39篇论文对女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简要综述。
1 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1)女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情感交流。大部分女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与外界进行交流。胡爱华①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情感需求在第一位,四个年级区别不大,表现为上网聊天。满足好奇心在第二位,大一,大二学生明显,表现为网络游戏和娱乐。上网学习是上网目的第三位,在大三大四比较明显。周林、顾海根②在《上海市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得分的差异明显,女生的交往偏好得分最高,其次是信息获得偏好,游戏偏好得分最低。而男生的游戏偏好得分最高,其次是交往偏好,信息获得偏好得分最低。同时他还发现理科女生的游戏偏好得分高于文科女生。
(2)女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晚,上网时间短,很少通宵上网。女生较男生接触网络晚,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也更少,很少有通宵上网的女大学生。余南宁③调查发现:女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为 3.79?.01 小时,男生则为 6.31?.27 小时,男生上网时间显著多于女生。王成④在《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及集体意识培养研究》中指出:男生平均网龄 3.2 年,女生平均网龄 2.62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有5年以上网龄的男生明显多过女生。陆鹏娟⑤等的调查发现:有46.8%的男生有过通宵上网,高出女生 18.5%。施少平等⑥调查显示,每次上网时间集中在1~3小时这一时间段内,男女学生比例接近,而在3~5小时及5小时以上的时间段里面,则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蒋乐进⑦的调查中, 接触网络达2年以上的男生为77.6%,女生为69.8%; 11.2%的男生每次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相对应的女生只有 6.4%;7.2%的男生经常有通宵记录而相对应的女生只有 1.3%。可见,女生无论是接触网络还是用于网络的时间都较少。
(3)女大学生上网地点多在宿舍或家里、花费少、网瘾小。在上网地点上,女生习惯在宿舍或家里上,男生偏重于网吧。女生用于网络的花费明显少于男生,余南宁⑧的调查显示,男生每月上网花费26.98?5.80元,女生每月上网花费13.34?6.44元,男生上网花费也显著高于女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有一定程度的沉迷网络,戴琴⑨等对380名大学生进行网瘾检测,共检出网络成瘾者11人,检出率3.1%;其中男生7人,检出率1.97%;女生4人,检出率1.13%。准成瘾者11人,检出率3.1%;其中男生10人,检出率2.82%;女生1人,检出率0.28%。可见,男生网络成瘾高于女生。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可归纳为:接触网络晚,上网时间短,在家或宿舍上网,花费低,网瘾小,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等情感交流。可见,女生似乎比男生对网络有更强的抵抗力。
2 女大学生网络行为归因
(1)网络行为体现女性的心理需求。女大学生在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高于男生,这种需求在以网络为媒介的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研究》⑩中提到,基于生理差异及传统社会文化的规范,男女两性就群体而言存在着行为差异。男性往往不愿意对他人倾诉,而女性则更愿意通过多种途径向他人宣泄负面情绪。
(2)传统社会规范约束网络行为。女大学生相对男大学生更为保守,更易受现实传统社会规范的约束,即使在网络上,也希望能够“网上网下”尽量一致,“网络环境中的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中指出,有62.8%的女大学生认为上网没有影响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多年来形成的道德观念不会因为短期接触就轻易改变。雷英 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女生在网络上的交友态度比男生谨慎得多,女生认为“网恋是游戏一场,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占 88%。对的态度更明显的说明女生的保守,当问及“你无意获得或进入一色情网址时,回答“置之不理”的女生占 74%。
(3)对学业和人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女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业规划、人生目标上更明确,更清晰,因此,在网络行为上会呈现出更强的自我约束力,往往很少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她们会更多地利用网络学习和搜索信息,将网络有机的整合到学习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是由于性别差异、自身约束和社会传统道德约束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并且其呈现出的网络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 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的其他问题
(1)女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研究。网络的合理和适当使用,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信息素养的体现,因此,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一部分学者关注的内容。吴秋兰 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女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女大学生传播新技术进入社会主流,积极接收和传播有利于女性发展的信息,以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2)网络对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影响。网络作为新媒体给予女性的关注,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关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部分学者关注到网络“女大学生”这个名词所代表的负面形象较多。胡特 在“互联网信息特点浅析——以网络女大学生形象构建为例”一文中指出:网络新闻中女大学生形象过于消极(86%);女大学生成为“性”的受害者;女大学生多数情况下“失语”呈现一定的一致性。正是由于女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被”呈现出的负面形象,使得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上网时遇到更多的“性骚扰”。杨春荣等 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多维分析》中发现,81.4%的女大学生反映,她们在网上与未曾谋面的网友聊天时被要求转到视频上见面,参与过视频聊天的女大学生中有10.1%被对方要求参与不同程度的——展示自己的身体。对于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在网络时代就显得更为迫切,这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3)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研究。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也被一些学者纳入研究视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汉族女大学生的类似,但影响似乎更大。在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访谈中发现,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上网人数逐渐增多,上过网的为85%,每周上网2~10小时的占35%,认为上网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为75%。库来惜·阿不都拉 在其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通过网络接收信息,接受教育,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流趋向健康进步。网络文化带给她们情趣与务实进取,成才与成功的愿望。可见,网络对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影响着她们的思想和行为。
4 引导女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1)思想政治工作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网络媒体中,女性的形象与传统形象有些差别,这影响了女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和意识,吕汉娜等 认为:被扭曲的女性形象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虚幻的“女性美”误导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影响女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影响女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弱化女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这类问题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行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网络及时就社会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发表具有一点倾向的言论,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最终帮助大学生回归现实。
(2)通过女性课程引导女大学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课堂教育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女大学生更为直接。因此,无论在女子高校还是非女子高校都应该引入女性课程,增强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唤起女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独立、自主和平等意识,使女大学生明白“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已不仅是相夫教子,而是需要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这都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3)引导女大学生回归现实。网络只是手段,人本身才是目的。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网上网下的界限。其实网络只是科技带给人们的一种工具,是人们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但恰恰是这个手段让人们迷失,网络行为失范。因此,引导女大学生回归现实,淡化网上网下的概念,引导女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心理依托,实现人际交往沟通等都是现实问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的成果,本文同时得到中华女子学院对该课题配套经费的资助。项目编号:09JBSZ3011
注释
① 胡爱华.216名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调适.中国校医,2007.10(5):527.
② 周林等.上海市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8.6:1353-1356.
③⑧余南宁.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调查及问题分析.黄山学院学报,2007.12:163.
④ 王成.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及集体意识培养研究.教师,2011(20):117.
⑤ 陆鹏娟等.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75.
⑥ 施少平等.大学生网络行为及网络成瘾调查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09.4(2):107.
⑦ 蒋乐进.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244.
⑨ 戴琴等.军医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52.
⑩ 肖祥.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研究.职业空间,2011(4):172.
雷英.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适.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9:136.
吴秋兰.试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47.
胡特.互联网信息特点浅析——以女大学生网络形象构建为例.新闻爱好者,2009.3:34.
杨春荣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多维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6(12):18.
库来惜·阿不都拉.网络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