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大学生辅导小学生的心得体会

2024-07-06 09:07:02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辅导小学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辅导小学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培训教师,统一认识,夯实知识储备

研究初期,为了统一认识,组织教师参加系统的抗逆优质教师工作坊培训活动。系统的学习让教师们吸收了当今心理辅导的前沿知识,更进一步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积极意义,学会调节心理平衡。如果说开始时老师们是被要求去参加学习的,那么真正参与抗逆教师培训活动以后,他们就是主动的、被吸引着去参加的。许多老师每次听完课,首先对照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不自觉地学习调节,实现了“自助”。面对学生时,自觉地思考:怎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锁,怎样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意义上的解释,促进他们自我领悟,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

为了使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落实行动,获得体验。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设计开展了系列的提升自身抗逆力的团体训练游戏实践活动,分享活动体验,有趣的活动增强团体的凝聚力。系统地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们的心理辅导知识储备,还在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辅导学生抗逆能力上、心理辅导能力水平提高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问卷调查

认真分析我校学生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及结构等特点,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全员参与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本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辅导目标和重点,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辅导、个别咨询等不同的心理辅导形式,建立长期开展的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体系。

长期坚持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辅导活动。在辅导目标、重点、专题的确定上,坚持做到重点个案跟踪辅导,在个案辅导的基础上,筛选出共性问题,全校开展团体辅导;在原来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研究新时期的学生,设计与时俱进的辅导专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的活动。遇到棘手问题,及时求教同行专家,提高了心理辅导工作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抗逆互动营”活动

把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抗逆力有重大的推动作用。2007-2008年度的“抗逆互动营”活动,每学期开展了四节小组活动、两次家长工作坊、一次家教旅行。

(四)个别辅导,提升个体抗逆力

每天定时开放心理辅导室,重点关注个体,跟踪辅导了不少有需要的学生、家长、老师个案,展开家庭辅导,有效提升个体抗逆力,以下是部分接待记录。

(五)引进趣味性较强的先进心理辅导技术

学习国外、港台地区的先进辅导理论和技巧,引进了绘画辅导、沙盘游戏辅导、心理剧辅导、音乐辅导、团体心理游戏辅导、感觉统合训练等辅导技巧,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全体教师利用校本研究的形式,学习内化理论,并应用于实际的团体、小组、个别咨询与辅导中,成为一种吸引师生的充满趣味的有效的辅导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内涵和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情绪知多少”校园小记者行动

每学期开展,培养校园抗逆气氛的,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抗逆力的提升。

根据常模,低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20分,则孤独感较低,高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44分,则孤独感较强。在初测中,23名学生中有4人分数高于44分,占总人数的17.1%。(见表1)

1.团体辅导实施后23名被试的社交状况分析

通过4次的系统团体辅导训练,对23名被试进行社交状况再次测量,问卷仍然采用前测中使用的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

根据儿童焦虑量表全国协作组制定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18分则为具有社交焦虑倾向。在后测中,23名学生中,有6人分数高于18分,占总人数的26.1%。

根据常模,低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20分,则孤独感较低,高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44分,则孤独感较强。在本次调查中,23名学生中,有2人分数高于44分,占总人数的8.7%。(见表3)

2.团体辅导实施前后23名被试社交状况对比分析

通过前后测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总体的分数还是个人的总分,后测分数均低于前测,说明干预措施有成效。(见表4)

二、思考

1.学业期待过高与亲子关系疏远

在小学,来访的小朋友都有被打的经历,挨打的原因都是成绩不好,不听话。文德路小学有不少孩子由保姆或者长辈带到大,读书前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长辈和保姆对他们很宠溺,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以他们为中心。但是父母不一样,当他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父母会对他们的言行有要求,不会满足他们的过分要求,他们做错事情时会教训他们。文德路的孩子更愿意和保姆或者长辈生活在一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们觉得是父母不喜欢自己,所以才打骂自己,他们不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2.同学关系不稳定

在小学,研究者感到同学关系也困扰着小朋友,他们喜欢一群人一起来访,谈论一样的话题。他们喜欢成绩好、才艺多、人品好的同学。他们排斥偷东西或者行为不好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关系很单纯,形成一些小团体,一起玩。小朋友会集体讨厌或者排斥某个小朋友,不和她玩,不理他,讲他的秘密,让他在全班面前丢脸。小团体间会相互排斥和攻击,这些团体不一起玩,不理睬对方,借机嘲笑和打击对方,提高自己。文德路的小朋友喜欢讲自己很善良,很好什么的,是其他小朋友不好。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小朋友,寻求支持,他们的关系复杂。

三、总结

1.每个小朋友都有内在的抗逆力

在观察中我发现,每个小朋友都有内在的能力,这种内在的能力可以转化成抗逆力。心理辅导老师创造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技巧去教授和传递这些抗逆的技巧,让小朋友通过游戏感受能力的增加和发掘。小朋友竭力去组成关系、解决问题、发展认同感和达到自己的目标。抗逆力是小朋友具有的天赋,这就对传统的恶观念即抗逆力只是属于少数“超级儿童”,要想拥有抗逆力必须足够的优秀、足够老练。

2.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抗逆力

人的力量,通常不被自己发现,帮助自己实现抗逆。但是关怀的关系、高期望的信息以及参与贡献的机会,可以让向朋友意识到自己的抗逆力,创造出差异。在小组中,我观察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关怀,让小朋友感受到了支持,仅仅是一次微笑、拍一下肩膀、一声问候、一句安慰,都让小朋友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是有能力的;当心理辅导老师向成员传递高的期望时,小朋友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感到自己是被期待和认可的,于是,他们就会朝着期望去努力;同时,在小组中,给与小朋友参与团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为团队的活动贡献,这些都回提升小朋友的抗逆力信心;记得在家庭之旅里,小朋友为父母服务,每个小朋友都很积极,感觉自己为父母服务,显示自己长大了。

大学生辅导小学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寄宿制高中生;F体心理辅导;优势

从形式上看,诸如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测量、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小信箱、网络心理咨询等等形式,现实辅导过程中都有实践;从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德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那么,哪种形式的实践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这是中心首要的问题。所以,从教育部到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里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并在灾区各种小学中得到广泛实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一、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应用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心理特征

当前寄宿制高中生群体中存在以下特征,首先,独立性比较差,很多高中生在这一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学生在家生活和学习时,各种事情都依赖于家长来帮忙,在学校则过于依赖老师的帮助和引导,所以这样一来就很少有机会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生活都难以实现自理,因此,心理独立更是不可能。寄宿制高中生在学校度过很长时间,除了在校学习,其交往和生活活动也都在学校,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其次,学生要能够正确科学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实现自立自主,但是,因为他们本身独立性较差,从而无法正确科学地处理好相关问题。

(二)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个别高中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经常会出现听音乐、睡觉、闲聊、玩手机等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处在信息化、娱乐化的当今社会,学生变得更加浮躁,无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寄宿制高中生和家长不在一起,在使用金钱、支配时间上都能够主动管理,但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多时候会导致过度沉迷于游戏,上网等等,从而可能出现“金融危机”,这些问题虽然较小,但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被浪费,进而诱发其出现紧张、焦虑、困惑以及孤独等心理。

(三)个别学生存在交往障碍或者自闭现象

高中生比较渴望友情,而且,高中生因为上学寄宿远离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们希望能和老师、同学更好地沟通,得到相应的理解。但是,他们在与人交往中不懂得如何化解各种矛盾,面对交往困难时,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需求相应的帮助,从而导致小事被放大、小矛盾被激化,更有严重情况下,学生还会对教师或者同学产生仇恨心理。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互动性”+“实践性”

在总体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在学校的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课外活动来达成。去尝试一些多媒体的手段应用于团体的讨论,通过网上的心理论坛,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用来达到宣泄和交往的目的,在不断地辅导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如何得以实现

在学校中,老师们都有领导一个团体的实践经验,经常被提到的集体主义是尤为提倡的价值观,这是有利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则容易造成忽视个性,教条主义。所以,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习欧美,日本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还要结合具体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去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结语

全寄宿制学生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现象,这时候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就能够缓解其压力,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模式,也能够发挥出心理辅导的实际价值,所以,在辅导方案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估,自我修正与更新,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综合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融洽了同学感情,促进和改善了师生情谊。

【参考文献】

[1]安华珍.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2]钱署.团体辅导对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大学生辅导小学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实践;班级管理;朋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78-02

一、缘起: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人今后的幸福密切相关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核心领域,作为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反映指标。国外已经对积极心理品质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做了很多研究,例如来自于“内心”的性格优势,如热情、希望和爱,与生活满意度有很高的相关。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已被证明与积极心理品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星湾学校地处开放程度很高的中国?新加坡合作示范区的中心位置,办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大气、阳光,具有国际视野的园区人,而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使得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学生心理差异较大,而国内类似、可供参考的经验较少。由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积极培养学生性格优势,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本校重点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二、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团体辅导的理论依据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近几年不断引起业界关注,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对传统心理学批判继承,另一方面在传统心理研究分支中得到应用。积极心理学始祖塞里格曼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帮助人们简单地学会一些摆脱问题的技巧,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上,这样才能使人面对艰难困苦不退缩,经历逆境不倒下,也才能真正防止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人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个体克服成长中的困难,从而实现幸福的生活愿望。

积极心理学与现在积极肯定的班级管理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班级管理上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辅导学理论

团体辅导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辅导学,新兴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科学,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多,效果显著。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班级情境下,借助团体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理念、技术、手段,营造温暖、安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以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内容,通过解决问题,促进班级、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师生成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等方面彰显出积极作用,成为学校微观教育层面的必然选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班主任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心理的特殊性

本文通过对3-9年级的学生问卷和调查发现,生活条件水平不是影响他们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3-6年级的小学生近半数认为现在日益增加的课业负担和竞争的压力才是导致他们幸福感和满意度低的关键因素。初中生的得分高于小学生的得分,而六年级的学生得分却出乎意料地高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得分。

分析认为小学生刚刚入校,可能不适应突如其来的课业压力,加之当前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加上强大的心理压力使之幸福感日益降低。六年级学生虽然面临升学,有中小衔接的压力,但园区是就近入学政策,升学的心理压力并不大。加之他们即将升入中学,对于未来也充满了期待,这种憧憬会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同时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关注自己,强烈的自我崇拜也会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这说明,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园区,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作为子女的中小学生也是如此。作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如小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课业压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适应能力。多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中学生要根据他们青春期的特点做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特定时期的心理困扰,让他们把握好人生的黄金时期,增加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加强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在积极心理学原理的指导下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的实践

担任班主任期间,笔者不断尝试,在积极心理学原理的指导下在班级团队管理的实践研究中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引入“朋辈”,形成良好班风

每年的五月,是本校心理展示节的活动,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同时也是为了形成良好班风,笔者邀请七年级的班级共同分组,穿插其中进行活动。将学生与困难、矛盾融入到活动、竞赛、游戏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矛盾和困难,从而在集体中成长和改变。在此活动中,可以说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善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大家在共同的活动中,完成共同的任务,克服同一个困难,得到相同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彼此信任很积极的配合,各自把对方当成是同一个集体的一分子。

另外,大年龄孩子在指导中,面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进行学习辅导。这种辅导不是针对某个学科的某类知识进行辅导,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的辅导,一种十分有效的“朋辈”辅导。要想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就要让他们觉得学习其实可以很有趣,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朋辈”团队活动正好符合了心理辅导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合作和趣味性。

(二)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前提,活动各有侧重

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一定是不尽相同的。针对不同年级产生的主要困惑,需要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加之学生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分析所出现的情况,在平时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分别要有所侧重。

1.小学低年级:消除适应困惑。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喜欢玩耍,所以在午后的一段时间里,带领孩子在校园里做游戏,用愉快的游戏冲淡他们的消极情绪。同时利用集体讲故事、做游戏等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每周组织班级间的游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与同班同学建立友谊开始逐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在活动中,互帮互助,一起享受新学校、新生活。

2.小学四五年级:消除学业困惑。让学生会学、爱学,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掌握各科学习的技巧。因此在团队辅导中,努力加入学习因素,如文章批注比赛、好问题大赛、查字典速度赛等,在团体活动中渗透学生爱思考、会预习、主动使用工具书等的好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也尽可能地消除学业困惑。

3.六、七年级:中小衔接,尝试贯通。目前,本校正在进行中小学衔接工作的研究,乘着这股东风,中小年段、不同学科教师能够同聚一堂,体验不同学科在不同学段的要求,课程的设置、作息的安排也与中学同步。教师间进行答疑解惑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七年级的学生经常来班级进行经验介绍,并融入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得六年级学生目标逐渐清晰,也树立了不少正面的榜样。七年级学生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树立了信心,收获了成长。

4.八、九年级:消除青春期前的困惑。活动的内容选择以青春期、名人榜样、励志故事等为主,在活动中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知识均有所涉及。团队辅导重点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的情感入手,以表扬的方式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确立理想的过程也是帮助其心理成长的过程。

(三)穿针引线,培训“骨干”

除了团队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外,教师作为团队中的导师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将积极心理品质在团体活动中悄悄地“植入”,掌控活动的进行,这是一名教师的智慧之处。团体辅导的切入点是感染,因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必须有高涨的热情,随时准备着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活动,随时对学生的点滴成功进行最大化的夸奖及强化。要让学生感觉到作为导师的你对这些活动的兴趣也很浓,对自己的成功也很自豪。笔者认为,这就是对“参与者”角色最好的阐述。

其次,要充分发挥小组长在团体里的作用。每组安排不同性格的成员,既是活动开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性格和不同心理品质的互补。当一个小组刚刚成立,可以安排一些小游戏、活动预热,可以让组员们很快地融入进来,比如在朋辈活动的第一次初中学生和小学学生见面课上,要求让大孩子和小孩子分成了4组,采用叠加介绍的方法小组内进行自我介绍,这样一个活动下来,孩子基本都认识了,一下子气氛融洽很多。

这种分组小团体辅导的方法同样有助于学生关心他人、增长爱心、实现自助。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形成仁慈、正义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切合时机的分享与转化,“植入”无痕

在每次活动结束之前,请所有参加活动的组员分析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和感想,及时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如果是成功的喜悦,可以通过这个环节与同伴分享,并使之清晰化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如果是失败的苦恼,老师及同伴可以及时疏导。在整个分享过程中,通过交流,不同意见的提出等等,从而让积极的心理品质无声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研究的不足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最佳效果,一个导师最好带8-12个学生,制定了某一个辅导目的后,将有相似问题的被辅导者组成团体,以利于小组成员间达成共识。但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时,本校的学生人数都是在45人以上。对这样大的一个团体进行心理辅导,还没有很好地实现所有人的目标。这一点还需要今后继续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最安全的学习和改变自我的实验场所,在这里,每个人的积极品质:真诚、乐观、孝顺、热情、自信等都可以被表达、被发现、被欣赏、被观察、被模仿、被学习。以活动为载体,完善的活动设计理念和技术及预先有针对性设计的活动,直指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触动认识、澄清价值、引发反思、催化行为、铸造积极心态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戴育红,等.学习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卫菊.团体咨询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之友,2002(10).

大学生辅导小学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5-03

2011年11月27日,笔者在杭州参加了浙江省心理健康十年成果展示活动,这次展示活动内容主要有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推广的经验介绍、心理辅导活动课展示和心理剧展示。从整体来看,十年来浙江省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的探索上成绩尤为突出。浙江省持证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教师人数不断增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方面来看,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的进步还不是特别明显,这一点从参加展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见一斑。本次活动总共展示了三节课,小学、初中、高中各一节,除了高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让人感觉好一些之外,其他两堂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初始阶段的心理活动课区别不大。“十年磨一剑”,为什么走过了十年,我们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活动课展示后的点评中,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的一句话道出了真谛:“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到现在,课上得好不好主要是看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辅导活动课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要求,是制约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根本没有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没有专职教师,大家也不知道该如何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当时很多领导和专家提出了非专业化的标准和要求,由普通教师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些在当时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的。这样的要求鼓舞了很多人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推动了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然而,十年过去了,如今很多学校都有了一批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近几年师范大学心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断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非专业的标准衡量心理辅导活动课,将严重妨碍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解决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问题,首先要了解如何来衡量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专业化。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是课,但课只是一种形式,心理辅导活动才是实质。我们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应彻底从“学科教学思维范式”转向“心理辅导思维范式”,很多年前钟志农在谈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时就说:“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这里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我们平时理解的“教育”含义不同,笔者认为更多指的是“辅导”,但是有别于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教育,正如台湾学者廖凤池等(2002)的观点:“一般学校的班级辅导活动课程可视之为辅导与心理教育团体,其组成人数较多,所探讨的课题属发展性或共同性的主题,对个人的涉入较浅,团体时间长短不拘。” 台湾学者李坤崇(1998)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系“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认识可以理解为:心理辅导教师以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辅导技能,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针对全班学生开展的心理辅导。因此是否具有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理论、是否运用心理辅导技巧、是否在课中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以及它们的运用是否得当,是衡量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专业化的标准。

一、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知识储备专业化

没有专业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心理辅导活动过程设计的原理,在操作上就难于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反应。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设计主要环节,但永远都无法设计学生会如何说和自己该如何回答。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需要运用的心理学知识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当天要辅导的内容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也绝不会都是他们今天这个年龄的共同特征,都一定会有扩展。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心理知识;尤其是有团体辅导知识,了解团体动力学,要对儿童、青少年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至少应当掌握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本科学生所掌握的全部心理学知识。

二、培养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化技能

心理辅导教师必须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才能明白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反应,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挖掘积极的辅导资源对学生进行辅导。否则辅导教师只能按照事先安排的环节上课,按照事先预设的几个回答,机械地应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起不到任何辅导作用,充其量只是一般的班会课反应,从而白白浪费辅导资源。甚至有些教师由于回答不当给学生造成了心理问题。

首先,个别辅导是团体辅导的基础,如果个别辅导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团体辅导就无从谈起。作为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学习个别辅导技术,最好有丰富的个别辅导经验。只有通过个案辅导,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准确地把握学生回答中所反映的深层的东西。另外丰富的个案经验,在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积累丰富的辅导技能,能够促使心理辅导教师对不同心理流派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促进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解。

其次,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还要掌握团体辅导的技巧。虽然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在理论和技巧上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区别。个别辅导的成功往往是个体内部动力发展的结果,而团体辅导往往是团体动力带来的变化。另外,个别辅导中只需要处理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之间的辅导关系,而在团体辅导中教师不但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辅导关系,还要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掌握团体辅导的基本技巧,真正经历过团体辅导,才能体会到团体动力是如何推动辅导发展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影响辅导的。

再者,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要专业化。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以外,最需要注重心理辅导教师的体验,应该采取体验式培训。工作坊的形式应该是最佳的培训模式,在工作坊中专家和被培训的教师一起工作,受训的教师能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真正体验到心理辅导过程,去理解心理辅导的原理、技巧以及操作方法,这样的辅导才会起到指导作用。但现实中我们都是采用讲座的形式,专家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听,听的时候觉得专家讲得真好,回去一定照着去做。但真的用时才感觉到并不像专家们讲的那么有效果,而且常常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因此还是照着老样子去上辅导课。

三、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要求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参照团体辅导的要求,结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际,建立专业化的标准,从辅导内容的选择、辅导过程的设计、辅导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确定一定的要求。

首先辅导内容的选择要有专业性。例如:针对某个阶段的学生选择的辅导内容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依据,还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学生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在辅导内容的选择方面,可以由专家和学校的专职教师共同研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的辅导内容,前后承接,不断递进。具体操作时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增添或减少内容,使整个活动课符合上课班级团体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操作上也要进一步规范,要按照团体辅导的要求来设计。要考虑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如何启动团体动力,如何促进团体动力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每个阶段在内容设计和操作上都有不同的要求。

再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具体操作方面,要对教师的具体操作行为从大体上加以规范。例如: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如何运用反应的技巧(包括倾听、复述、反映、澄清等),如何使用互动的技巧(包括如何调解、解脱、联结、组织、设限、听取众意等),如何使用行动的技巧(包括发问、对质、调停、操作、示范等)。

四、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管理体系

目前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比较有利,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行政管理模式往往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是非专业人员,这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在一个专业的成熟时期,这种管理模式对本专业发展的阻碍会小一些。但是在人们对它的专业定位、专业标准和具体要求都不是特别明确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够纠正行政管理做出的不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决定,这样作为外行的行政领导的看法往往会左右整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最终严重阻碍本专业的发展。

另外,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想尽快完成专业化的过程,建立一个以专业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在各个区县设立专业管理人员。而且还必须选择该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秀人才来担任,这样才能够摆脱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才能更好地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坤崇. 班级团体辅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 樊富珉. 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4]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

大学生辅导小学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赵英,陈云在其文章中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团体并不是一群人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赵英,陈云还在其文章中提到,当代大学生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过于重视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学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不够。

2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系列的,是对一个团体的多次辅导,分阶段,每两次辅导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一个情感连贯、主题渐近的过程。

2.1关系建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的目标就是关系的建立。一般1到2次的辅导,使得成员可以相互认识,建立良好的团体成员相互关系以及良好的团体辅导心理氛围。

2.2主题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步入辅导的主题,主要目的是使成员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并且受到启发以模仿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一般是3次以上的辅导。

2.3团体结束阶段

这一阶段团体心理辅导已经即将结束。在这个时候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可能会使成员依依不舍,有的还可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系列团体辅导的最后1到2次要进行团体关系结束的处理。可以设计一些分享活动,让成员们回顾分享在整个系列团辅中的成长与收获。

3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中运用的现状

3.1组建新团队

高校新生入学,新生会存在较多的不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新生快速相识,建立良好关系。余洁等人在其文章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适应新生活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中有一部分就是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来使新生相互认识。

3.2针对学生普遍困惑,进行专题团体心理辅导

高校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普遍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余洁等人在其文章中就对新生的适应性做了较为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张徽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对在校园适应与满意度两个维度的适应水平显著提高。王小凤等人在其研究中得出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寝室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 的人际交往等产生一定的效果。

除了新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以外,还会有危机情境应对。阚瑞云的研究对一名女生自杀未遂事件影响较大的学生61人进行了危机干预研究。研究表明学校建立危机快速反应小组,对于解除大学生的情境危机,减轻其创伤反应,维护校园的安定,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与课程相结合。曾令玉,林凡在其研究中就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与生命教育课程相结合,通过设计和实施针对性、启发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中认识生命特征,提升生命价值,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3.3针对某类困惑较为突出的学生群体

一类特质相似的学生会产生相似的困惑,这样的群体也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王风姿,张海华在其研究中就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在自卑特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说明统合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干预自卑特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切实有效。

4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中运用的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是适用面广、形式多样、获益面广、主题涉及丰富等等。从心理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辅导运用的开始到现在,这些优势已经明显体现,并且与高校心理辅导的需求相结合,越来越受到高校心理辅导的青睐。笔者认为:第一,在当前高校教育的背景以及我国教育大环境下,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第二,团体心理辅导还需要通过实践去完善并且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赵英,陈云.谈校园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及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 余洁.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大学新生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校园心理,2013(4).

[3] 张徽.团体心理辅导调适大学生适应不良问题研究[J].世界家苑,2011(6).

[4] 王小凤.团体辅导在解决寝室人际冲突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

[5] 阚瑞云.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情境危机的作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