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分管农业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镇分管农业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乡镇 农机 安全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217-02
1 团结乡农机发展现状
1.1 团结乡简介
团结彝族乡位于云龙县境东南部,关坪河流域,跃龙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东靠洱源县西山乡,南与漾鼻县富恒乡毗邻,西至永平县北斗乡和云龙县宝丰乡,北接云龙县关坪乡。2014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949万元,本级财政收入56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粮食总产量7168吨,人均占有粮648.5公斤,工业总产值2507万元,工业增加值968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50万元。
1.2 农机发展数量
团结乡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574台,农业机械总动力9862.226千瓦,拥有拖拉机48台,排灌动力机械203台,全乡耕整机共有108台,运输车40台,烘烤核桃机56台,农产品加工机有1120台,茶叶修剪机有25台,农机从业人员1131人,有力的推动了全乡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
1.3 农机补贴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对农业机械化的惠民补贴,团结彝族乡的农机也得到快速发展。农户购买耕整机108台,每台财政补贴1200元,共计12.96万元;烘烤核桃机56台,每台补贴5000元,共计28万元;团结彝族乡财政补贴总计40多万元。
2 团结乡农机发展中采取的措施
2.1 认真推行平安出行十个“1+1”活动
团结彝族乡属于高寒地区,共有拖拉机有48台,现已实现88个村民小组组组通公路的目标,但由于公路等级低,加上走行难,老人乘坐拖拉机赶街、走亲戚发生不少事故。团结彝族乡对拥有农用拖拉机进行了推广丘北经验,探索出平安出行十个“1+1”,对拖拉机管理工作进行抓实“一盯一”、“一帮一”管理模式,继续对拖拉机载人“一盯一”、“一帮一”工作进行监管。团结彝族乡全体干部职工各挂一名驾驶员,每个月给驾驶员发送一条安全制信息,完善“一车一档”建档工作。定期由乡农机站牵头,公安派出所、安监办联合执法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对无牌无证、尚未检审上路行驶车辆、涉牌涉证严重影响交通车辆进行整治,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及时调整充实农机管理人员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机管理工作,有农机专职管理人员2人,协助管理人员4人,积极驾驶培训,不断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乡镇农机监理与农机手的作用,将农机管理工作推向全新的高度。
3 团结乡农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机安全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现在乡镇农机监理人员编制在乡镇、经费在乡镇、考核在乡镇、业务在县上、任务在县上,农机管理体制比较混乱。目标与任务,人员与经费,体制与机制不相衔接。
3.2 农机安全管理经费紧张
现在乡镇农机监理人员性质多为乡镇事业编制,工作经费渠道来源于乡镇财政或乡镇农机管理部门,上级农机监理机构只设岗位不拔经费,乡镇农机监理人员占用乡镇财力,会办上级农机监理机构布置的任务,乡镇财政较为紧张,财政资金大都用于工业企业和经济支柱企业的发展,用于农机管理经费工作逐年减少,农机管理工作经费紧张。
3.3 农机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乡镇农机监理工作时常出现人情化、关系化或时风时雨的局面,“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少量落实也是关呼面子的人情工作,有时虽签工作责任状签也是锁在柜子,责任状成了“装饰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团结乡农机工作下步重点
4.1 明确农机管理人员职责
团结彝族乡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担负着本辖区的农业机械安全运行管理,安全知识的普及,安全活动的组织,安全技术年度检验的组织和发动, 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田间场院、乡村道路农业机械的安全检查工作,是基础性、业务性、政策性强的源头管理工作。所以,从工作性质上来说,团结乡农机监理是全部农机监理的整体,不可分割缺其不可。
4.2 提高农机管理人员认识
认真加强农机管理人员培训,明确乡镇农机监理人实际承担着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分配或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开展的是基础性的农机监理工作,乡镇农机监理人员与县级农机监理机构的监理人员一样都统称农机监理员,所不同的是乡镇农机监理人员只负责本乡镇的农机安全监理的基础性的常规性的工作。
4.3 健全农机管理人员体制
建议将乡镇农机监理人员的编制、人员经费划归县农机监理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使用,从而真正实现“责、权、利”相统一,这十分有利于农机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乡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4.4 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做好农机监理工作,把农机安全监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乡镇农机监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注重自身形象,其次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想机手所想,急机手所急,积极维护机手的合法权益,进行换位思考,真正实现“鱼水”关系。
乡镇分管农业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县转变乡镇职能的调查 经过税费改革之后,特别是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三农”问题再次被全社会所关注。曾经将“催粮要款”作为“主业”的乡镇,不仅要面临对传统工作方式的抛弃,而且还将面对新形势下农民致富奔小康需求日渐提高的现实。在这种条件下,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的乡镇人民政府,其职能到底如何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亟待研究和着力实践的课题。带着这一课题,近期,笔者先后深入城关镇、汤坪镇、龙王镇和太山庙乡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与思考,得出的综合结论是:“转变乡镇职能,已经不单纯是乡镇自身的改制,它牵动着农村*体制改革的‘神经’;也不单纯是依靠一项改革就能完成,它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与之相匹配”。 一、问题与分析 城关、汤坪、龙王镇和太山庙乡总面积1107平方公里,人口37463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和总人口的30.1%和50.2%,四乡镇在##县*、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县上下达的编制,一乡三镇共下达行政编制133人,事业编制65人,目前行政人员在岗103人,缺编30人,占总数的22.2%;事业人员编制65人,在岗61人,缺编4人,占总数的6.2%。一乡三镇正副科级干部定编62人,目前配备55人,尚缺7人。 1、乡镇干部队伍及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乡镇干部队伍常年生活和工作在基层,长期扎根农村,熟知乡镇之苦、干部之难、报酬之低,在山区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服务基层,联系群众,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乡镇干部队伍及干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相对老化的现象。从所调查的4个乡镇来看,乡镇干部在册人员总数167人,其中:30岁以下的乡镇干部41人,仅占在册人员总数24.5%;30-48岁的105人,占62.9%;48岁以上的21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12.6%。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4个乡镇167名在册干部中,仅有大学文化10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5.9%;有大专36人,占在册人员总数21.6%,这部分人中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参加党校函授学习后取得的本科、大专*,专业知识相对贫乏;中专以下的121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72.5%。干部创新意识差,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由于常年工作在乡镇,普遍缺乏正规化培训,加之山区信息闭塞,远离县城,导致乡镇干部队伍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坐井观天,缺乏开拓发展的能力,很难适应市场农村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二是干部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大力发展果菌药等主导产业,基本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可喜局面。但是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让产业真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许多乡镇干部这方面素质还不高,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和推广科技的方法和能力欠缺,4个乡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6名干部中,真正熟悉农村工作,懂业务、懂技术的只占很少一部分。这些问题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极不相适应,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干部管理方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4个乡镇目前仍采用的是以干部包村和片线管理为主的岗位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上述情况的存在,无法有效发挥乡镇职能作用,出现了乡镇“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怪现象。 二、有益的探索 在现行体制下,固然影响乡镇职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很多,但一些乡镇面对新情况和新任务,在职能转换方面坚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今后乡镇职能的转换起到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1、取消包村制度,强化村民组织自治功能。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规定了村民委员会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汤坪镇党委、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工作方法,其弊端有三:一是大包大揽村务,弱化了村民组织自治功能;二是导致镇上干部力量分散,加大了干部经常性管理工作的难度;三是包村干部几乎年年轮换,导致工作没有连续性和长远考虑。对此,该镇今年在柏杨村进行了取消包村工作试点,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了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短期内使后进村的各项工作出现了新的起色。近期汤坪镇党委、政府正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明年将在全镇全面推行取消包村工作制度,集中干部力量,围绕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增长的目标。 2、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增强政府服务功能。 成立各类中介组织,加强各种专业服务,是乡镇政府在新时期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近两年来,城关镇在围绕袋料产业,汤坪镇在围绕果菌药菜主导产业,太山庙乡在围绕果菌药桑主导产业建设上,依靠科技、提供信息、加大投入,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两镇一乡的共同经验是:围绕主导产业,增强服务功能。他们认为,要实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联结,必须以引进和培育龙头基地为主,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为辅的中介组织。因此,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开始倾斜干部力量,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商品生产基地,以此强化服务功能,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3、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服务效果。 好行为要用好的机制来推动,建立符合农村工作实际的监督考核机制,是搞好服务的根本,也是实现乡镇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环节。汤坪镇、太山庙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汤坪镇创新工作机制,在产业建设中,推行了党委、政府建协会、支部建分会、协会联公司的模式。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镇党委、政府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育和营造市场上,努力建好镇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协会。村上建立分会,在能人党员中扶持了汤坪镇蔬菜、药材、食用菌3个协会。镇协会采取引资、合作等方式吸取龙头企业来镇投资,提供技术,建设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建立了渔湾村秦岭菜业经营公司、安康北医大华严村绞股蓝种植公司、汤坪江浙食用菌公司等龙头企业,促进了全镇菜、药、菌三大产业的发展。太山庙乡在创新工作机制上,突出抓了以下两点: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在规范机构设置后,进一步规范各办(站、所、协会)职权范围,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夯实任务。建立健全工作督办检查制度,对(站、所、协会)工作落实情况,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督办检查,对工作不力,未按时完成任务的,限期整改或限期完成,如限期整改无起色,仍未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列入办(站、所、协会)或个人考核档案,年终按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与十三月工资及年终奖金分配挂钩。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实行一项产业、一个协会、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坚持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过去单纯的数量考核转移到数量考核和质量初期自以为是错误的做法中跳出来,坚持依法行政,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好的履行职责。 4、创新培训机制,提*部素质。一要建立干部培训考核机制。要严格按照“大教育、大培训”的总体要求,着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开放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需要。对每名干部都应建立学习档案,每半年由组织、宣传部门检查考评一次,作为干部考察、考核的依据。二是要建立完善日常学习、集中培训、轮训制度。严格按照全县干部培训规划,分期分批对全县14个乡镇所有干部进行普遍轮训,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理论和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提*部*理论素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三是要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对干部进行各种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同时要支持鼓励干部参加专业考试和各种*脱产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干部队伍。 5、创新管理机制,着力转变干部作风。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首先要强化县对乡镇的工作考核,突出对最终成果的考核,重点考核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支出情况,农民的收入和负担情况,以及经济工作和重点工作情况,进一步规范考核内容和完善考核的方式,使乡镇工作考核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干部的考核和奖惩。应当结合各地实际,根据工作职能、任务来制定考核目标,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第三要把考核的权限交给农民。积极探索干部述职考核制,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向人大代表、农民代表述职,由农民代表根据他们的述职以及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打分。二是创新干部交流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回避交流、异地交流,定期不定期在乡镇机关内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轮岗交流,县委组织部和其他相关部门也要适时对各乡镇干部按一定比例进行异地交流。同时积极做好干部分流工作,将事业单位的人员逐步推向市场,给予一定的政策和基本保障,变事业单位为经济实体,鼓励干部1─2年带薪创业,到期脱离财政。三是健全干部“上下”机制。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突破条条框框,大胆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同志提任领导职务,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末位淘汰制,对连续3年工作考核倒数第一的进行脱岗学习或进入再就业中心,打破干部身份终身制。四是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加大乡镇对县直部门下派业务单位的管理权限,县直部门下派乡镇业务单位人员的年度考核、提拔交流、工资晋级等由乡镇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 6、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转型。一要灵活设置机构。乡镇在机构设置上一定要根据职能转变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合理规划,要本着“压机关、减行管、充基层、扩经济”的原则,通过因事定岗、因岗定责来建立机构,以确保有充足的力量来抓产业、包项目。二要突出工作重心。我县作为山区贫困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恢复重建、加快发展。乡镇工作重点必须从管理具体事务尽快转变到谋划经济大局上来。立足本地实际,制订好短、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在市场培育、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引导农民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三要转变工作职能。要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向提供服务转变。税费改革后,乡镇对农民的管理体制更为松散,只有“服务”才是联系乡镇政府与农民的纽带,乡镇工作一定要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切切实实的为农民致富出点子,办实事,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乡镇分管农业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省一村一品发展水平,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决定对一县一业和一乡一业进行量化考核评定管理。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和“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一村一品总体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申报标准,筛选出一批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的畜、果、菜、特优势产业带,有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二、目标任务
通过对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进行公开、透明的量化考核评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转型,全面提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的发展水平,到2012年带动全省近40%的行政村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20个左右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批一乡一业示范乡镇,使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标准体系
制定出台《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申报标准(试行)》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申报标准(试行)》,分别包括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化经营水平、产业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共41项具体指标,实行千分制评定考核记分(详见附表1、附表2)。量化考核总分达到850分以上(含850分),并经陕西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县区和乡镇,才能被评定为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四、量化考核
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量化考核由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县乡力量严格按照《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申报标准(试行)》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申报标准(试行)》,对具有一县一业和一乡一业发展基础的县区和乡镇进行摸底调查,逐项打分,综合评定。对符合申报标准的县区和乡镇,由其提出书面报告,逐级核查上报。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申报县区和乡镇核查后,统一上报省农业厅,省农业厅审查后报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公示后,批准为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五、督查奖惩
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每年评定一次。被评定为一县一业的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的示范乡镇,各级政府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对已批准为一县一业的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的示范乡镇,每满三年进行复评,对成效显著的示范县区和示范乡镇省上进行表彰奖励,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省上将取消其示范县区和示范乡镇资格。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一村一品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对一村一品概念的理解从“村”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严格按照申报标准,认真做好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的量化考核评定工作,提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机制,落实责任。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量化考核评定工作,由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总责、县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抓、派驻干部协助抓、职能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各相关人员和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充分发挥县乡两级的积极性,动员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的量化考核评定工作。
乡镇分管农业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县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委会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档案部门和农、林、水、土、民政等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各乡镇机关档案室管理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等级标准;各乡镇涉农站所及村委会建档率达100%,其中已有5个社区和5个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达到三星级等级标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农村税改档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全部规范建档,部分已接收进馆。
二、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经费落实、档案资源建设及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档案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有的档案工作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既有齐全的职能部门,还有村委会(社区)、站(所)等单位,但是乡镇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其在县档案馆中只有一个全宗,乡镇档案室作为综合档案室,必须集中管理乡镇各类档案。而事实上,乡镇各类档案无法做到综合管理,而只是保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群团的文件材料,所辖站(所)等单位的档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单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难以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乡镇档案无法反映乡镇档案的全貌,阻碍了乡镇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相对到位,但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档案抓档案”、“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影响,基层单位普遍只重视对档案的2024、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而没有把农业和农村档案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档案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对档案还不甚了解。上述原因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
(二)发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站所与站所之间,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三)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练。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档案人员由于兼职过多,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加之变动频繁,档案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档案业务不熟,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更不能从事对基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档案工作。
(四)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数乡镇受办公用房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库房,综合档案室成为了杂物间;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缺少防盗、防火、防潮、防尘设备;少数乡镇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极为不利。村民委员会档案保管条件更差,还存在无房无柜无设备现象,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抽屉里。
(五)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一是2024不够齐全;二是整理不规范;三是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
(六)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5镇3乡虽然全部按要求统一安装了“南天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但目前还处于文书档案目录的录入阶段,部分档案人员对“南天”软件的操作还够熟练。多数乡镇现代化管理档案的工作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距原文数据库的建立还任重道远。村委会一级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几乎所有为零。此外,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
(七)撤并乡镇档案迟迟未接收进馆。撤并乡镇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制约因素较多,至今尚未接收进县档案馆,难以确保齐全、完整和不发生安全事故。
三、加强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省委农办、省档案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厅2024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各级档案部门、县属各2024部门、各乡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一)完善机制,统筹规划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县档案行政部门要把做好为“三农”服务方面的档案工作当成档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职责,依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宏观指导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要针对我县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要制定和出台《××县村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县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二)加强协作,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县属各2024部门、各乡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新修订的《××省档案条例》的2024规定,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和计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在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强调切实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二是在下达2024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规划、计划和任务时,强调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2024归档;三是在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同步检查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四是要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档案工作条件,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健全机制,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把档案工作列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2024部门的工作目标,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二是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了解本乡镇档案工作情况,分管领导要落实责任,积极协调理顺关系,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三是要创造条件,为乡镇档案室建设、村委会(社区)档案室建设解决好经费、库房、设施设备等各种实际问题;四是要保持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履行乡镇档案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对乡镇机关、基层站所、村委会(社区)档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五是要注意2024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以服务为宗旨,依托乡镇综合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咨询、利用等服务,为农民查阅利用档案提供方便,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四)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建档升星级工作。村委会(社区)建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各村委会(社区)文书要担负起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本行政村形成的文件材料的2024、整理、保管、利用工作;二是各村委会(社区)要积极筹措档案工作必须的经费,有条件的要设立档案室,条件好的要建成档案、图书、资料、科技信息合一的综合档案室,条件有限的至少要有一组档案箱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三是要以档案管理升星级工作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已完成升星级验收的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还未开展升星级工作的,要按照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升星级验收工作。各村委会(社区)要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村委会换届时,2024人员应进行档案移交,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不得将档案资料据为己有或销毁。行政村撤销、合并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四是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2024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乡镇分管农业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依法监管。通过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努力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农民自觉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目标任务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63号和市政府办公室20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2011年11月底前完成以下任务:
(一)建平、十字、涛城、新发4个农技服务区域站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2个乡镇在农业综合服务站内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二)12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要确保有2名以上监管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监管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编制在乡镇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
(三)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后,明确其基本职能,建立和落实监管责任制度。
“十二五”期间,逐步落实监管机构服务设施建设任务。在各乡镇监管机构建立一个快速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等必要设备,统筹解决办公和检测用房,逐步完善监管服务设施。
三、工作步骤
县农委负责对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进行督促和指导。整体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方案阶段(2011年11月10日前完成)
县农委结合我县实际,制定2024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推进实施阶段(2011年11月10日至11月30日)
1.在各乡镇实施过程中,由县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在11月30日前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