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精选5篇】

2024-07-10 18:13: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我国职业代际流动的城乡差异研究

关于洞头县羊栖菜营销的社会实践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制度研究述评

游客对武汉市旅游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和影响研究综述

关于宝丰县财源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依法治国:西方法学概念与中国法治问题

关于湖北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长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跨区域污染治理:一个复合行政理论的应用

中美交叉上市股票的价格波动引导关系分析

任重而道远:房地产税税基批量评估研究综述

关于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基于环境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

美式期权定价的前向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济南都市圈城镇化质量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关于长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经济学的人性回归: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

关于“营改增”背景下我国开征零售税的思考

法律董事专业背景、地位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

自主创新、FDI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关系研究

我国人口、经济与环境区域协调性的差异比较

经济类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商务外交能力的培养

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税收饶让的实证分析

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的实证调研报告

公民“闹大”的行为逻辑及其合法性评价标准

外部治理对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功能探析

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若干问题的争议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武汉市房产泡沫的测度

社会转型中的建设与中国宪法学的转型

弱势群体保护的意义——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

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下的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研究

对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分析和反思——以浙江省为例

中国养老模式优化选择——基于人口老龄化问题

可持续的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体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困境与研究路径

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分析

基于旅游者个性的“灵秀湖北”旅游品牌塑造

基于GWR模型的我国房地产行业供需状况研究

负面主题下声音与卷入度对广告态度的影响

我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分析

社区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探究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探讨 老龄化趋势下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虚置化”问题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桂莹,邹焰,张忆雄,等.遵义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1-3.

[3]罗占廷,杨颖,郭梁.银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J].统计与经济,2011,25(6):43-46.

[4]黄莉.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构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0(1):134.

[7]翟玲玲,江遥.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浅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3-66.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学院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专 业 视觉传达设计

班 级 视觉17-1

学 号 201705002368

姓 名 杨腾渊

指导教师范颖

职 称讲师

云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 名

杨腾渊

学 号

201705002368

专 业

视觉传达设计

拟定论文

(设计)题目

智慧养老型APP服务结构与界面设计

论文(设计)来源

自选

论文(设计)类型

B-应用研究

指导

教师

范颖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截止到2024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总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5岁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六百万,意味着我们身边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大概11位老年人。其中2024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 2024 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为最大增长额。来自云南省人口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省于2005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570.1 万,占总人口的 11. 59% ; 预计到 2024 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607 万,占总人口的12. 4% ; 其中约有 3. 6% 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2%的老年人需要适度照护。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昆明市的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十分突出,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它们的健康和生活问题将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近年来很多地区已经开展老年人的死因监测工作,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死亡率为2567/10万,占全人群死亡比例为82.0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都是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身理和心理伤害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老年人死亡比例较大,其死亡谱决定了全人群的死亡谱,老年人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是非常迫切的。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老龄产业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而要怎么做来充分满足国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交互设计领域未来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当今市场下的智慧养老型APP仍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市场主要服务与老人的APP主要有交友类、健康科普类、医疗类三种类型。交友类如“养老平台”“幸福行”,依托于强大的社交网络媒体,使老年人群体能够进行线上交友并发表动态,分享生活。健康科普类如“养老管家”“老年云课堂”,搜集各方健康相关信息置于平台供老人浏览,为老人提供外界信息,并力求做到信息准确。医疗类APP如“黄金急救”“天使救援”,整合当地医院信息,使大众能够就近急救,不过要老年人和年轻人使用一样的功能软件,困难度会大大提高。使以上几类APP都有服务于老人,却都是带着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来进行设计的。首先是色彩方面,老年人的视觉感官已经衰弱,需要强烈而具有刺激性的颜色才能使老年人看清APP界面,当下养老型APP基本都采用弱色来颜色填充,虽然做到了颜色和谐,却让使用APP的老年人看不清楚。其次是字体大小,老年人的视力是不如中青年人的,进行APP设计时需要用大号甚至特大号字体来进行填充,可当下的养老型APP与常规APP字体大小相同,降低了老年人的使用满足感。接着是图形,养老型APP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老年人思维缓慢,应当还原图形本真,使图形一目了然,而当下养老型APP的图形结合当下时尚元素,使老年人不能理解,必须进行文字辅助才能明白其意。最后是版式方面,当下养老型APP版式设计与常规APP无异,其连接点和换页功能不能很好地服务与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群体而言对信息产品几乎处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最末端,只有极少的设计者们会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将老年人群体作为产品受众群体之一,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帮助老年人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这也是设计师在当前时代下的重要责任。

1-2研究意义:

本文是基于老年人群体而研究的移动应用程序,本程序的主要对象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基于老年用户的信息需求摸索出有效解决老年人使用APP的各种问题,然后结合界面交互,设计出一款服务于老年人的老龄产业的智慧养老型APP,做到:

(1)安全化:能让老人进行线上问诊,能使老人在危难之际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呼救,使老人就近治疗。

(2)智能化:提高老年人APP使用率,使老年人们享受科技生活中的乐趣;完善智慧养老型APP功能,革新传统养老模式,更好地将老年人与信息社会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信息,使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智能设备进行自救,赋予智慧养老型APP新的价值使其更加具有较强的的冲击性与吸引力,为老年人量身打造高适用性的智能产品。

(3)全面化:提供社交、科普、急救等功能,更好的让老年人在生活中通过智能手机来满足自身各类需要,从而丰富老年生活,改善老年生活状态,培养老年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2.文献综述

2-1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的相关应用型研究不足国内关于智慧养老型APP的界面和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科普和社交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对老年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信息欲望两个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对于老年人的急救需求没有涉及和说明。朱媛、段慧敏(2024)提出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层次需求模型,并在现有智能手机上与老年人强相关的应用APP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设计策略;经研究得出基于“老有所养”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凸显专业性、基于“老有所乐”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更多元化、基于“老有所为”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深挖价值的与老年人智能时代三层次需求模型相对应设计策略;根据老年人三层次需求模型深入分析老年人需求,能够为开发与设计出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智能手机应用APP提供建议。李邵静(2024)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看病就医拿药比例普遍高于年轻人群,由于医院路途遥远,老年人看病问题成了社会急需解决与关注的首要任务。在互联网模式下医疗类APP的设计与开发为老年人看病难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老年类就医APP在界面设计上应做到简单明了,方便老年人理解记忆。在功能设计上尽量做到从老人需求出发,操作简单,一键解决就医过程。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研究方案设计调研调研分析概念设计设计应用技术路线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设计定位概念提出概念确立设计流程图设计图效果图

4.研究内容与论文提纲

4-1研究内容:

(1)设计调研

①通过文献调查法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归纳总结出本文所需的理论支撑(2008 年,原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 2024”战略研究; 2012年,发布《“健康中国 2024”战略研究报告》;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2017 年 3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 通知》( 国卫家庭发 〔2017〕12 号) 发布,表明我国健康老龄化规划正式实施);

②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有效提取老年人的想法,并通过问卷数据的总结分析,可以更好地针对老年人需求进行研究;

③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的老年APP界面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当下老年APP设计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前景,结合自身使用体验以及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同行水准,总结出可行性强的设计方案。

(2)设计分析

S(优势):国家鼓励银发产业发展,拥有市场前景;APP界面结构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专门设计。

W(劣势):知名度难以打响,研发的产品及服务同市场上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同质化严重,需寻求突破口。

O(机会):产品使用者对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已经使用疲劳,需要新的产品刺激活力;大多数养老型APP的设计都没有从老年群体的立场出发,是以设计师主观情感为主的产品设计。

T(威胁):替代品多,市场竞争大。

(3)概念设计

设计定位

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昆明市区、智慧养老

概念提出与确立

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

地区性意义指的是局限性的在某个特定范围中某种事物的存在对这个范围的意义。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基于研究内容,为了使老年群体的老年生活更加地安全化、智能化、全面化,根据老年人群体的娱乐社交需求与当地医院的协同性、急救的便捷性选择了“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这个概念。

(4)设计应用

主要通过电脑辅助如“AI、PS”等设计工具和“墨刀”等交互设计工具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主要为:首先查找相关的素材及资料并提取有用的材料进行考察并对比现有的智慧养老型APP进行方案草图的绘制,完成草图并征询老师意见,进行方案草图的确定与修改;收集市场信息,分类整理完善,再进行设计方案的深入与修改,完善APP产品功能,最终完成APP设计制作,完成毕业设计报告、毕业答辩。

4-2论文提纲:

一、绪论

(一)设计背景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思路

二、调研与分析

(一)发现问题

(二)调研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三、概念设计

(一)设计定位

(二)概念提出

(三)概念确立

四、设计应用

(一)设计流程

(二)设计图

(三)效果图

五、结语

5. 论文进度安排

(1)设计调研阶段 (2024年9月1日-11月30日)

(2)设计分析阶段(2024年12月1日-12月31日)

(3)概念设计阶段(2024年1月1日-1月15日)

(4)设计应用阶段(2024年1月16日-4月15日)

(5)答辩准备阶段(2024年4月16日-5月10日)

6. 参考文献

[1]关爽,刘会衡.基于Android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4(01):52-54.

[2]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24(14):128-129.

[3]何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老年广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为例[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7):40-42.

[4]JHONY CHOON YEONG NG,陈思璇,谭清美.信息化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基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与感受[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02):58-64.

[5]张阁,于琦,贺培风.我国移动医疗App核心功能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4(26):21-25,3.

[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2000,121 ( 3) : 30 - 37.

[7]邓诺,卢建华,周业勤.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 4) : 1805 - 1807.

[8]张琼,韦焘,刘敏,等. 昆明市城区居民对养老模式和服务认知及需求调查分析[J].民康医学,2017,14: 76 - 79.

[9]刘小路,丁虹月,韦鑫珠.基于老年人认知需求模型的资讯APP界面设计研究 [J] . 设计,2024(01):26-27.

[10]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 [J] . 设计,2024(14):128-12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日期:

学院意见

学院领导签名:日期:

学院盖章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首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4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报告同时还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大关。

在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没能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齐头并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现状令人堪忧。“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是今后牵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大问题,今年召开的“两会”,关于民生、养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词,除了养老金,大家更关注的是养老模式―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老有所养”已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和发展―“老有所养”不仅应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目前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认识到了“亲亲”和“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向百姓提倡“孝行”,实现“家”的和谐。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居家养老模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照顾意识淡化、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照顾上的需求巨大,家庭照顾资源严重不足,使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社会机构养老受到许多制约

我们对常州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无疑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又怕背上不孝顺的骂名。只有少数人表示,养老机构的条件、待遇好的话,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相对子女们的态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了不拖累儿女会考虑养老机构。不过老人们表示,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

按照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大部分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养老机构生活,因为农村的敬老院、城市的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不仅牺牲了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习俗而且费用较多―机构养老还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3.社区居家养老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龄人口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多方诉求,又能弥补政府财政和服务能力的相对不足,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对常州市养老现状的调研

1.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常州市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52%的比例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常州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46%。比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总人数8983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25名,占比30%,且以空巢、独居老人居多。

戚墅堰区老龄办负责人表示:常州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的很少,大部分仍然选择“居家养老“这种传统模式。

2.花苑社区托老所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2年10月,花苑社区托老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为社区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老人们白天到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奕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托老所的优点还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

3.社区居家养老得到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

(1)政府资助支持社区养老。从2001年开始,我国发行福利彩票筹措资金资助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农村敬老院,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手段和平台。

(2)地方互助社区养老。比如花苑社区建立的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中心、民间组织五方连动的服务网络体系。

(3)单位社区福利养老。戚墅堰区花苑社区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结对共建,企业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1400平方米的专门活动场所,配备专人管理。

4.社区服务日臻成熟

社区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还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服务人员既有专业、专职人员还有志愿者队伍。

我们在戚墅堰区花苑社区进行关于“到哪去养老”“老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社区如何提供服务”“养老金能养老吗”“居民对社区养老的需求”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照顾居家养老,不仅解决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和子女难以尽孝的矛盾,还解决了社区部分40后、50后人群的就业问题”。调研中,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子女、亲朋,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认为不仅解决了温饱生活还很安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

调研中我们还得到了“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和“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社区要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因为目前社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些人的学历大部分比较低,有的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服务还仅限于提供家政服务、护理保健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比如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

五、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敬老、养老氛围

(1)加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孝道和尊老的优良传统。通过社区教育、道德讲堂、模范引领等宣传,使每个公民真正认识到传承孝道和尊老、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的责任,营造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地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家居养老、护理中心以及文体娱乐中心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标准,并将老年人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2.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养老模式

(1)社区照顾与社区服务相互渗透,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比如提供家政生活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2)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的融合。使专业养老机构、社区专业人员、物业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融合,做到资源互通、共享。

(3)社区照顾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志愿者、一般人员)和保障(资金等)措施。营造政府、社区、家庭、老年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确保能为老年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资金保障。

(4)社区养治模式。社区照顾引入优质专业养老机构、引入NGO(非政府)组织,推进社区养老有效管理。

3.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上政府应积极作为

(1)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而且涉及房地产、医疗卫生、保险、储蓄、消费、劳动力市场、退休金、税收等多个领域。针对“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跟不上”“社区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要重点考虑养老因素,在土地、项目等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要在审批规划中加入托老所规划。

(2)解决“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托老所等养老服务业,成立一个家政组织、社团组织,成立以后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从而达到家政护理、居家养老的条件。

(3)政府应积极为托老所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尽快将托老所纳入相关法律体系,以解决“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等民生问题。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和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庹国柱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时表示,“面对巨额养老金缺口,既不能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标准,又不能降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下,相关部门很自然想到了延迟退休。”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占工资收入的28%,居全球最高水平之列,而机关和事业单位未纳入社保体系,不用个人交一分钱,退休时养老金却是前者的3倍。”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广君对《投资者报》表示,这种不公平成为目前人们反对延迟退休的主要原因。

8万亿历史欠账

日前,某网站推出“你是否支持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在线调查,这项有45万网友参与的投票显示,93%的网民表示反对延迟退休。《投资者报》记者采访多位社保专家,均表示延迟退休需谨慎推出,切忌搞一刀切。

我国现行管理体制规定,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即可办理退休手续。如果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意味着人们至少要多交5年社保,晚领5年退休金。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公开表示,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这似乎被官方引用为延迟退休最有力的证明。

有关人士估算,按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72岁计算,若65岁退休只能享受7年的退休金,在此情况下,一个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普通职工,缴纳社保费用和领取养老金的差额高达40多万。

记者注意到,早在2008年11月,人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就公开表示,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张展新对《投资者报》表示,“推行这个政策应该基于四个前提条件,而现在时机并不成熟”,他所说的四个条件,居首要地位的是“国家不依靠企业和个人,通过财政顺利解决了养老金的历史债务问题。”

我国从1984年开始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实行现收现付的企业(单位)养老制,199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转变。在此之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已经参加工作尚未退休的“中人”并没有个人累积账户,他们要享受改革后的养老金待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数额巨大的养老金隐性债务,人们通常将它视为体制改革带来的转轨成本。

“通常都说是转轨成本,实际上就是政府对企业职工的历史欠账。”张展新告诉本报记者,“这是造成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和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的主要原因。”

2005年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承担了关于“划拨国有资产,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专题研究,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关于养老金缺口的精确测算。“测算结果是8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从1997年到2033年期间我国政府需要支付的职工养老金费用总额。”

然而这些年来,中央政府对于历史欠账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虽然补贴规模迅速递增,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但仍远远无法填补8万亿的历史欠账。

“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比较宽裕的几年,大规模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使养老保险的收支盈亏清晰化,否则永远是笔糊涂账。”张展新表示。

不公的养老双轨制

与养老金历史欠账同时存在的是养老双轨制。

以北京为例,2011年北京市职工的社会平均工资为56061元,月平均工资为4672元。若按上述缴费15年计算,每月的养老金只有934.4元。即使按30年的缴费计算,每月养老金也仅有1794元。而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平均每月退休金为4000元~5000元,达到个人退休前工资水平的80%。

据记者了解,目前世界上各国政府普遍推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现收现付”制,完全以当期在职职工缴费收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养老金,不建立个人账户,没有结余。其二是个人积累制,完全以个人的积累筹备未来的养老。中国目前采取的制度是二者结合,“统账结合制”。

“无论采取何种制度,公务员享受如此特殊的超国民待遇的只有中国。”庹国柱对本报记者表示。

养老金替代率是评价养老福利的重要指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根据世界银行组织建议,要基本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替代率需不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我国社保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为58.5%。

“实际上普通城镇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30%左右,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不参加养老保险,由财政单独保障,其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庹国柱告诉本报记者,这就是养老双轨制。

一些专家表示,若算上各种名目的补贴,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可以达到90%以上。

事实上,在许多发达国家,公务员的养老金也同样高于普通职工,例如,美国的平均养老金替代率51%,公务员也在70%~80%左右。但前提是公务员也要同样缴纳养老保险。

“美国公务员的养老保险,三分之一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三分之一由政府补助,三分之一靠投资收益。”刘广君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与其说人们反对延迟退休,不如说人们反对延迟退休这一政策在养老金制度碎片化条件下可能对不同群体带来的新的不公正。”张展新认为。

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来缩小双轨制造成的福利差距。

“自2005年起,国家连续6年7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尽管养老金翻了近一番,但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庹国柱对本报记者表示。

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燕绥教授的研究,两类人群的待遇水平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被挤压的补充保险

据媒体报道,中国社会保险缴费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和邻近地区(中国香港和台湾)的4.6倍。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这一比例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我国企业和个人负担的五险总费率平均在40%以上,其中个人11%,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等还不计在内。其中养老保险企业负担20%,个人付8%,是大头。”庹国柱告诉记者,“我国养老缴费比例确实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数据显示,美国社会保障工薪税率加总为15.3%,雇员雇主各7.65%。项目包括养老、遗属、医疗照顾等四个。英国22%、日本26.6%,德国略高些,为34.5%。

再对比养老金替代率,美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为 51%、英国47%、法国62%、德国52%、意大利81%、瑞典81%、日本49%,都大大高于中国30%左右的水平。

为什么在这些发达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上缴费较低,但参保人却享受到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养老金替代率低于政府的补贴支出也有很大的关系,“政府补贴占养老金支出,国外是30%~40%,国内不到10%。”庹国柱向《投资者报》记者指出,“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大量用于投资建设,是典型的建设型财政,国外发达国家多为保障型财政,财政补贴对于养老金的支持还有很大的潜力。”

缴费率偏高,而养老替代率又低,严重影响了企业和职工的参保积极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的“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140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数25278万人仅约1/6。

在国外,职工的养老保险通常由政府强制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补充保险(第二支柱)、个人养老储蓄(第三支柱)三部分构成,体现了由国家、雇主和个人三个层面共同承担的完整的养老保险体系。

一般而言,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高的,其职业养老金或年金的替代率就相对较低,如德国和瑞典就是典型的代表。而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相对比较低的,其职业养老金或年金的替代率相对较高,而且其统筹基金的财务状况也比较好,例如美国、英国、荷兰等国。

2010年数据显示,全国拥有基本养老保险的2.2亿人中,仅有1179万人拥有企业年金作为其补充养老保障,覆盖率不足15%,且主要为国有垄断行业企业员工,被称为“服务富人俱乐部的养老金”。

“首先是我国基本养老缴费比率过高,挤压了企业和职工建立补充保险的空间,其次是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投资的措施没有出来。”庹国柱对本报记者表示。

延迟退休利好公务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张展新认为, “现在还有好多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延迟退休时机并不成熟,若匆忙推行,非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使得一部分人受益,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愿意延迟退休,而增加社会公众的不满。”

据记者了解,虽然有退休待遇上的优势,公务员尤其是掌握一定行政权力的官员仍然是愿意延迟退休的主力人群。“因为在职公务员可以获得更多的津贴和各种福利,而且相对于企业职工而言他们的工作并不繁重。”张展新认为,“一旦施行了弹性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也就意味着拥有高技能和公务员等岗位人员将延迟退休,而这些公共部门的岗位正是对大学生就业最具吸引力的岗位,这就难免加大就业压力。”

湖南省某县的一位公务员告诉记者,一些干部为了延迟退休时间,甚至冒险通过组织部修改档案中的出生年月。“官场上,跟你们不一样,在职和退休那待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该公务人员表示。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公务员及参公管理单位工作人员总规模已接近一千万。”张展新认为,一味地强调延迟退休年龄保障资金平衡,容易使人们忽视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例如制的改革。

据了解,最早从1996年开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就提出要统筹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几大袋子信、无数个电话、十几年的呼吁,仍无法使相关领域的改革有任何实质进展。

据记者观察,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取消养老双轨制的提案每年都是公众关心的焦点。2008年初,养老双轨制改革艰难启程。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试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