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一)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启蒙性
孩子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他的原生家庭,最早接触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入最持久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一切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一切困难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二)家庭教育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孩子一出生,几乎有2/3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教育影响着自己的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方面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大,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因此有的人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庭风气、教养方式、文化程度和价值观等。
(三)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和渗透性
家庭的情绪氛围、家长的学历层次、家长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家庭氛围的和谐、亲情的温暖和包容,都会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孩子对家长所持的与周围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这种感染性和渗透性是随时发生的。
(四)家庭教育的深刻性和及时性
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对于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他们的还是父母,只要是负责任的父母,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最先感知到的便是他们的父母,能否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至关重要。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番入骨入心的教诲,对于孩子来说,有时会铭记一生。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6岁之前抚养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际上体现了早期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6岁前的抚养人是父母的,他们在总分和其他的所有因子的得分都低于6岁前的抚养人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寄养家庭的,亦即在6岁以前由父母抚养的孩子在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其次是6岁前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抚养的,6岁前在寄养家庭的孩子在所有因子和总分的均值方面是最高的,其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差的。除了强迫因子外(.090),总分和其他各个因子在6岁前抚养人不同均会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显著性差异。进一步t检验,发现强迫因子,在寄养和非寄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二)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大学的,其子女在总分、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上,好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子女;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小学的,其子女在总分、强迫、人际关系、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的得分上高于父亲文化程度是非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是大学文化程度的子女在躯体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等方面高于目前是其他文化程度的子女;母亲是大学文化程度的子女在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等方面低于母亲是其他文化程度的子女。
(三)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分为严厉、民主、放任和溺爱四种类型。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中,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总分和十大因子的均值都是最低,说明父亲是民主型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中,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在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得分都高于其他教养方式的大学生。进一步的T检验表明父亲的不同教养方式在总分和十个因子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用同样的方法,对母亲教养方式进行统计的结果是,如果教养方式是严厉型的,在躯体化(1.6434)上高于其他教养方式的大学生;是溺爱型的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附加因子的得分上高于其他教养方式的;母亲教养方式是民主型的,大学生所有因子均值和总分均值是最低的,表明母亲是民主型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好。进一步的T检验表明:除抑郁因子(0.054)外,母亲的不同管教方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基于以上分析对教育的建议
(一)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启蒙性,决定了它在日后对于大学生影响的持久性。以上的调查结论也说明了家庭的早期经历、父母的文化程度及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提供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等几大重要功能。作为学生,他们还没有能力完全独立地去处理自身所面对的各种问题,需要家长的建议和支持。有人说: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与成熟: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可以说,孩子每个世界的发展建设都离不开家长的关注。而现实是大多数家长无法倾听孩子的声音,无法真正了解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无法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进步的脚印。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也被我们的调查所证实。
(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提高广大家长的素质水平
1994年7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1995年,美国家庭议会致全国报告书称:家庭是教导诚实、忠诚、信任、自我牺牲、个人责任、尊重他人等社会美德最有效的机构,是一个为达到长远的社会效益与责任无法替代的基础。因此,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实质上是在提高未来广大家长的素质
(三)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
真正关乎一个人一生幸福与否的关键,不一定就是优异的在校学习成绩和未来稳定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看问题的方式和大学生与周围人的关系,也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要掌握合理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学会悦纳自己,尤其在面临自己解决不了困扰的时候,主动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家庭心理健康;桂西南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需求的大幅度满足,精神层次,心理需要的满足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缺口。大批“心灵鸡汤”的出现,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开始走进学校,社区和社会生活中。而今,在任何一宗案件的发生中,很多人都会去思考,相关人员心理的健康状况;甚至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职工的培训中也都会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培训内容;更为之重要的是在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等事件后,人们同样关心的也是灾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重要的社会保障要素。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家庭心理
家庭心理,首先是建立在家庭这一载体之上的。作为家庭,它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整体类属概念。因而家庭心理,应当具备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即是家庭成员的心理,主要体现在家庭个体成员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另一个是家庭成员组成的团体心理,主要表现在家庭团体心理、群体心理。
(二)家庭心理健康
由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的是家庭心理健康同样应该包含家庭个体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包含整个集体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但是二者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影响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二者又相互影响,互为纽带。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则是由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两部分载体构成的行为过程。对于包含有家庭成员个体心理和家庭成员组成的群体心理的家庭心理而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则显的较为复杂。首先,第一个成分是家庭成员间,父母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家庭教育的关系角度出发,家长、长者往往充当了教育的主体,而子女、晚辈则往往成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部分。其次,家庭心理健康的另=一个心理载体,就是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群体心理,同样面临教育的问题。那么家庭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面对的教育主体是谁呢?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思考
叶一舵教授就曾在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一文中明确提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有帮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增强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认清角色,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帮助家长系统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原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一)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行动跟不上思想,且思想比较浅很多的家长都在关心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能为了孩子考试期间不存在压力感,完全可以为孩子撑起全部生活空间;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维护,可以到处去学习、看书,从自我角度出发,以为一切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都是对的;别人的说教胜过孩子自己内心的倾诉,理想的环境胜过孩子真实的需要和想法。因而,往往得到的结果却是,换来了孩子更多的不理解,不体谅和抱怨与指责。这一切的根源源自我们的观念里一直认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主体,孩子是被改造的、被教育的客体。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落实跟不上政策,配套资源跟不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部分,主体责任不明确,是要放在社区进行?还是由政府承担?还是由家庭自己来完成?既没有责任负责划分,也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更没有监控测评的过程和结果反馈。政策的落实,缺少相应的资源配置。不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样,既有课程,又有具体的教育工作场所,还有监控监管流程。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术抵不上孩子本身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开展,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更多的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和心理知识培训,心理自我调节技能训练。而作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家长,却因为工作为问题、经济条件问题、知识背景问题,反而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者。科学的心理教育在很多家长那里成了通俗的非专业化的“心灵鸡汤”式。
(四)过于侧重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忽视家庭整体的心理健康环境当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强调的是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维护,而为了开展这一工作,家长心理水平技能的提升也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但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单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问题,也并非指家庭中某一成员的教育问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当是在一个健康家庭心理氛围环境下进行的,家庭整体心理氛围的不健康,恰恰说明家庭成员个体或者家庭成员之间是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需要家庭之外的团队才可以解决,依靠家庭内部来解决,此时是不合理的。
(五)民族地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更多问题作为边境、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的地方来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行动上和资源配置上,都显得苍白无力,更需要关注和健全。偏远边境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另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部分冲突,也是影响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三、桂西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作为整体的家庭进行心理环境的考察对象一、同时又将传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和长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考察对象二;最后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被教育者作为考察的对象三。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自编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百色地区各区县共202人的中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渠道,主要包括政府类、社会公益类、学校开展类三个层次,分别针对家庭成员中的不同人群进行调查了解,用以验证本次研究中施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低于被教育者。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当前被调查者所处的家庭环境下,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在不健康心理水平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情况,如援助者主要是由谁完成,援助者的文化水平,援助效果等。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答题,主要调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者的手段有哪些?主要用于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问题。
(二)研究结果
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主要为14-21岁的初高中学生,民族主要有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从调查的初步结果来看,总体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初中阶段壮族、瑶族学生居多。主要涉及到了百色地区12个县和1个区,以及区外的城镇乡村。2.接受过相关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无论是全体家庭成员,还是父母或者是自己,政府类和社会公益类的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比例均处于最高,其中所有成员未接受过政府类的和社会公益类援助分别都为91.6%,而父母在此两类的情况下,则是政府类未接受过的有84.7%,社会公益类未接受过89.1%,相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被教育者而言,他们所占的比例却相对较少,但相比于接收过援助的比例也相当高。3.家庭环境对于被调查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按照心理健康判断标准:病程、会功能受损情况、痛苦程度,对被调查者进行初步筛选,了解家庭环境中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在被调查中发现有69.8%的人认为家庭环境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数据分析,由表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存在一般心理健康问题,具体病程在三个月以下的有91.6%,社会功能受损的有75.7%,痛苦程度91.6%;而其余被调查者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具体情况如表所示。4.家庭成员心理健康援助情况。在被调者中,75.7%的接受到了家庭成员的帮助,且多数帮助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后期的第三部分分析情况来看,这种有效的帮助却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特点。
四、总结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作为政府机构应当投入更多的资源,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政府赞助的公益机构,如各区县的团市委,社会青少年公益帮扶平台,积极开展社区,乡村等公益讲座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术;作为教育类学校机构,应当担任起重要的建设桥梁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扶课程和辅导活动的建设,开展高校与中学对口心理健康教育帮扶工作。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心理健康公益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对于各类组织机构进行登记注册,进行管控。
参考文献:
[1]史永超.初中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叶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3-128.
[3]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9):137-138.
[4]戴新利.农村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85-87.
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影响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生活的氛围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并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健康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爱护、以礼相待,相互尊重,能够知情达理的办事,能够使家庭里的氛围安宁、温暖、融洽、愉悦。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毫不过问,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变得愈加冷漠,但也因此使得他们在社会发展方面更优于其他儿童。在严厉型的家庭中,父母总是会把很高的期望都寄予在孩子身上,过多和过早地对幼儿实行严厉规范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民主型家庭中,孩子会得到和父母较为平等的地位,同时,家长也会与孩子一同交流自己的事情以及看法。
(三)父母的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期盼总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因此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要想发展的健康快乐,父母就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及环境,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立场也是要积极向上的,尽力为幼儿创造适应幼儿的家庭心理环境。
(四)家长榜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幼儿能够感受一切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他们不光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内心,在平时的生活里家长一定要不时地、事事及处处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检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五)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的类型的家庭及其结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不一样的影响。保持优良的家庭气氛对哪一种类型的家庭结构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可以使幼儿变得活泼、对事物好奇、性格开朗大方、谦虚诚实,促使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一)关于幼儿的情绪
正对可以自己调节脾气情感的父母,应当把控好自身的脾气,不应让脾气控制甚至影响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应将自身脾气以及心情波及孩子,应当要用自身积极的情绪来影响孩子,但是往往大部分父母都很难做到这样。
(二)关于幼儿的自信心
父母对幼儿的认可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如果家长可以常常赞赏、表扬幼儿,幼儿也就会去认可自己,因而就会很容易树立自信心。
(三)关于幼儿的求知欲
当幼儿在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家长普遍都会激励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有限范围之内给幼儿一定的帮助。
(四)关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父母在与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要注意语速不应过快,要让孩子的思维能够跟得上,也要注意跟孩子说的话也要让孩子容易懂,内容上要多想想幼儿的想法,不要光是注重幼儿的言行举止以及文化知识方面,在方式方法上也要尽可能的让幼儿感觉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
(五)关于幼儿的人际交往
与小伙伴之间的相处,幼儿是不是能够被其他的小朋友们接受以及是不是能够自信的和其他小伙伴们相处也非常重要,父母应该多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
(六)关于幼儿的独立性
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立的,随着他们慢慢的成长,他们会在自己的想法、做的事情、与人交谈沟通等等各方面表现出来。它们自身的独立还可以从他们判断事情的方面看出来。他们一旦能够自己一个人做某一件事,当然,也就具备了自己一个人思考事情的能力了。这也是在说明他们具有了健全的自我意识。
(七)关于幼儿承受痛苦的能力
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消极的事情,并从中体会消极的情绪。也许有些时候家长不忍自己的孩子经历消极情绪,但是为了让孩子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让孩子具备更强的素质,家长也要对孩子放手,让他们去直面消极的事情。
三、幼儿家庭心理教育的干预
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变得健康,就要时刻以自身为榜样,让孩子身处在家长营造的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里面。
(一)家长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老旧的以及消极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些家长只一味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而从未考虑自己孩子心里是否快乐,心理是否健康,这就是错误的。
(二)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一个健康的家庭,和父母及孩子平时的相处方式是少不了关系的,但往往一些家长及孩子会把家庭当做宣泄情绪的地方,这是不对的,并且对孩子的生活环境来说也是不健康的,应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三)和孩子建立沟通和感情联络机制
家长不要认为自己的义务就是为孩子营造物质宽松的生活条件,同时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四)恰当使用激励和批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孩子不要一味的溺爱,当然也不能一味的指责和批评孩子,爱护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将孩子的错误放任自流。
(五)与幼儿教师保持联动
幼儿的心理健康也跟幼儿园及教师的关系密不可分,家长要和幼儿园教师保持联系、沟通。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为孩子营造的家庭环境都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孩子的各方面都健康成长,就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只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积极的,幼儿就能得以健康成长,心理也自然得以健康成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家庭环境是否健康,一旦孩子出现偏差就要进行科学适当的干预。
参考文献:
[1]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31-35.
[2]马东科.学龄前儿童的智能发育与个性及家庭教育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1994,(1):15-18.
[3]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31-35.
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外在压力拥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经相关调研发现,虽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不同年级存在消长现象,但总体上与学历无关,但与性别和所学专业存在显著差异。而学业压力、择业压力、专业兴趣、人际关系等方面,正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的主要来源。当然,文科类学生的心理困惑要高于理工类学生,农村学生的经济困惑要高于城市学生。当面临压力和困惑的时候,大学生消极应对手段较一般人群少,较少采取依赖不良嗜好来应对,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自我调节,或者和同学朋友聊天等方式排解。于此相对应的是,与教师或家长沟通不是学生排解心理困扰的主要解决方法。这说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大学成长阶段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总之,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综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取决于其拥有的支持系统是否充足、有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不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应通过传授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巧,减少学生的社交困难,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利他性,从而形成较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使其可以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教育对策
(一)学校教育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的德、智、体发展方面进行教育,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这既体现在政府和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体现在心理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可以说,这些发达国家从管理者到教师均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解决学习问题和生活困难的方法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广泛重视,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这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教育部在2005年6月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同时,一大批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相继开始进行研究,这也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当前,我国处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时期,社会的转型必然给高校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困惑。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本上还处于空白期,其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能力和资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院校很少,大部分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是由学校的思政教师或高校医务人员担任,缺乏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诸多领域,如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行为评判与治疗等,其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都要求很高,同时要具有很好的亲和力与沟通能力,这都是其他专业教师无法短期内达到的。
第二,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主要以课程的方式进行,或坐等学生上门咨询,对一些国外常用的心理学量化工具和方法缺乏了解,同时大多数院校未配置相应的技术设备。大学生存在排斥心理治疗的思想,治疗的主动性较差。
第三,高校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研究不足,教育主管领导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强调机械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品德问题,将学生的学习问题看成是智力问题等。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题,而我国高校的很多从事该方面工作的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的机会,无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的相关资讯,这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果。
鉴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以校为单位进行,同时其研究领域具有广泛性特点,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来进行,加强师资建设,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由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现有的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为主动教育模式,将教育方式从强调个别问题学生辅导转为群体辅导。通常以心理咨询为主的工作方式,无法有效地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立足教育,通过课堂和课外辅导等环节将教育与咨询相结合,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相统一。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普通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中的普及,使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良好的个性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开阔思路,有步骤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中国家庭教育通常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过度保护和溺爱。父母注重孩子的外在需求而忽略内在需求,表现为对孩子行为的过度要求,或剥夺孩子表现自我的行为,缺乏心灵上的沟通。第二,揠苗助长和专制教育。父母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使孩子的心理失衡,成长中的恐惧造成或唯诺或焦躁,甚至出现拒绝学习,报复社会的心态。
第三,低估孩子和以偏概全。有些父母怀疑孩子的潜能,用主观期望对待孩子,以学习为发展的唯一目标,缺乏思考能力训练,当子女脱离父母进入高校茫然失措,面对诱惑误入歧途。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通过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使其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和行为规范。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的心理扭曲,产生对社会的错误认知,这都直接影响其在大学的表现。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当前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其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对大学阶段存在漠然或放任的情况,他们更多关注经济支持而不是心理成长。实际在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其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更高,当离开父母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主要不是体现在智力教育,而应更加强调子女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诱惑的能力上。当然,好的教育不是溺爱或粗涉,好的愿望也要通过子女可以接受的形式、方法来实施。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
第一,言传身教。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道德观和价值观也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首先需要有正确的社会认知观,可以想象,愤世嫉俗的父母怎么能有热爱生活的子女呢?孩子身上的优良品德并不完全靠学校教育得来,而大多是从父母的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单亲家庭或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和睦、平等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大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通过开导和疏通。每年各高校都有学生因考试作弊等原因被学校处以纪律处分甚至开除学籍的状况,这种对是非观的教育失误不仅是学校的责任,父母的关心不够也有一定的责任。教育孩子做诚实正直的人比给孩子更多的钱更重要。
第三,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父母应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通过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父母与孩子相互尊重,营造民主家庭环境,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对孩子错误的观点采取说服与限制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可以有效预防子女心理问题产生。
三、总结
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家庭为主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力量,发挥人口计生工作网络优势,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着力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生育质量、生命质量,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为我区加快建设“经济强区、科技新城、生态家园、幸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总体目标
围绕“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健康促进、致富发展;爱老助老、幸福和谐”的幸福家庭创建标准,通过全面实施“幸福家庭”促进计划,到“十二五”期末,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男女平等观念蔚然成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育龄群众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基本服务实现全覆盖,个性化健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口初级保健服务率达到80%以上;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不断健全,出生缺陷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新居民家庭社会归属感明显增强,融入度达到75%以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率达到85%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家庭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家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困难家庭得到有效救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家庭生活环境进一步美化优化,广大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全区城乡家庭的综合幸福感达到83%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政领导、统筹兼顾。坚持把经济发展指标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家庭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
(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城乡家庭的需求满足、权益保障和能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人口计生系统行政管理、宣传教育、科技服务、信息综合、群众工作的公共服务网络优势,重点关注利益引导、服务关怀和宣传倡导,使“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成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民心工程。
(三)坚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试点的基础上,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家庭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幸福家庭”促进计划的工作内涵,提升活动的亲和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四)坚持联系实际、务求实效。综合考虑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工作基础、实践经验等因素,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为标准,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带动、扎实推进,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求实效,提高城乡家庭的发展能力和幸福指数。
三、主要任务
以“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围绕“文明倡导、健康促进、优生优育、致富发展、奉献社会”五个方面内容,实施“十大幸福行动”,创建“五型家庭”,形成具有区特色的“幸福家庭”促进活动品牌。
(一)积极创建“文明家庭”,倡导婚育新风。结合幸福创建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大力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生活、生产发展理念,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动社会和谐。
1.实施“幸福导向行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刊等媒体,深入开展以法律法规、家庭美德、文明健康、婚育新风、爱心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进步生育观、家庭观、幸福观教育,将每年的五月定为“幸福家庭宣传月”,在区卫生计生局网站开辟创建“点击幸福”专栏。每年举办一场“幸福家庭”专场文艺演出。充分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成校教学站等平台及人口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引导群众树立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创建幸福家庭的先进理念和文明意识。
2.实施“幸福引领行动”。充分发挥党(团)员干部、计生协会员的模范表率作用,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带头推进“关爱女孩行动”、“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广泛开展平安家庭、绿色环保家庭、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巾帼建功等创建评比活动,积极开展特色幸福家庭评比活动,每年评比表彰“美满家庭”、“健康家庭”、“成才家庭”、“创业家庭”、“感恩奉献家庭”和“新市民家庭”代表,带动更多家庭参与创建,在全区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二)积极创建“健康家庭”,倡导健康生活。健全并发挥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系统的服务网络作用,培养家庭成员科学文明、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工作方式与生活习惯,提高生活保健和生殖健康的意识。
3.实施“幸福驿站行动”。充分依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分布合理、辐射全面的计卫资源整合模式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全面推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拓宽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网点,规范开展计划生育手术、生殖健康检查、两癌筛查和B超孕环情检测,全面开展及每年进村(社区)集中普检不少于2次,全年综合服务率达到85%以上。推进生殖系统疾病干预工作,实行按需服务、动态管理。服务内容向性病和艾滋病防治、优生优育、不孕不育、男性生殖健康延伸,服务对象向孕前优生高风险对象、儿童、围绝经期妇女及低龄老人拓展,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培养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促进家庭人口健康幸福。
4.实施“幸福助长行动”。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推进青春健康教育活动“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充分借助区内中小学校和社区阵地,依托“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教育示范点,建立完善专家、教师、生殖健康师、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做好青少年心理咨询、心理疏导、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等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所有小学(高段)、初中学校规范开设青春期健康课,目标学生教育覆盖率达100%,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三)积极创建优生家庭,倡导科学生育。优生优育是幸福家庭的希望所在,要大力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优生优育服务。
5.实施“幸福优生行动”。深化婚前生殖健康服务、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风险评估指导、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孕产期保健、新生儿疾病筛查六项服务,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建立“专业+志愿”的家庭婚育咨询师队伍,建立“一站式”婚育综合保健服务中心,逐步推进一、二、三级出生缺陷干预服务全免费和优生高风险人群生育指导服务全程化。全面实施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提高出生缺陷干预实效。
6.实施“幸福宝贝行动”。强化卫生计生资源共享,充分整合幼教、早教机构等社会资源,实现乡镇三优指导分中心建设全覆盖,充分发挥区三优指导中心的辐射作用,建立专业化“三优”师资队伍,推行多样化培训模式,向新婚夫妇、怀孕夫妇、0至3岁婴幼儿抚养人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育儿、早期教育等知识,推进人口早期教育促进,实现人口早期教育规范化,实现新时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从服务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为主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重转变。
(四)积极创建“富裕家庭”,倡导勤劳致富。完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通过多种帮扶救助方式,支持城乡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实现收入增加、生活宽裕。
7.实施“幸福增收行动”。深入实施少生快富项目和生育关怀行动,优先扶持计生家庭发展经济,优先为计生家庭协调资金和项目,鼓励引导有基础的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致富、创业兴业,带动广大计生家庭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组织计生家庭参加免费技术培训,积极动员计生家庭参加各种协会、农业合作社等,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加大独生子女、女孩家庭就业技能培训,落实资金、项目、信息,创造条件促进就业创业。
8.实施“幸福关怀行动”。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和公益金制度,适时提高补助标准。在制定和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时,强化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倾斜照顾,特别是在新农合、城乡社保、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征地补偿等方面体现优先优惠,确保惠民政策与人口及家庭发展政策有效衔接。密切关注独生子女夭亡病残家庭、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困难家庭等特殊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实施亲情关爱、重点帮扶、特色救助服务,提高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积极创建“爱心家庭”,倡导社会奉献。着力培养家庭成员的爱心观念、奉献意识和感恩情怀,形成人人乐于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
9.实施“幸福夕阳行动”。积极培养家庭奉献社会的良好意识,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风尚。利用社区卫生、人口计生服务网络,组织老年人进行体检和保健康复知识宣传,组织老年人开展强身保健为主的文体活动等,充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深入推进国家计生协“计生特殊家庭帮扶项目”试点区工作,关爱独生子女夭亡伤病残和计划生育家庭高龄、独居困难老人、空巢老人,构建以养老帮扶为主、集生活照料、困难救助、精神慰籍为一体的“1+N”帮扶体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10.实施“幸福融入行动”。倡导群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抗灾救灾、服兵役、出义务工、维护社会秩序等利国利民的活动,坚持积善行德,团结互助,感恩国家,自觉融入社会大家庭。深入开展阳光计生、诚信计生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活动,广泛动员家庭积极参加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参与人口计生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群众自治、计生评议等活动,切实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积极开展“情暖外乡人”主题活动,重点开展政策咨询、药具服务、优生促进等服务,鼓励支持外来人员在区居住、生活、创业和发展,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四、时间安排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科学谋划、分步实施。“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2年8月—10月
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区“幸福家庭”促进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广泛宣传动员。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5年6月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全面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利用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引向深入,强化督促指导,不断提高完善,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5年7月—12月
对全区“幸福家庭”促进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验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形成长效的家庭服务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突出人口问题和家庭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切实把实施幸福家庭计划纳入工作目标和工作规划,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成立区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领导小组(文件另发),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各乡镇(街道)、高新区、各相关部门也要成立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创建活动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