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媒体培训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媒体培训计划范文第1篇
媒介素养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信息化社会中愈加凸显,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事关教育大业。基于幼儿园管理实践,本文对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培养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做了深入探索,提出了培养策略。
一、培养意义
媒体素养常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报刊、音频、视频、电影、手机、网络等媒体的扑面而来,大众媒介已经走进人们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态度、价值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众媒介的普及,一方面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及时了解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息,拉近了世界和人们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交流;但同时它也是把双刃剑,人们长期疲于接受海量信息后,削弱了思辨分析能力,容易被媒介牵着鼻子走,何况信息媒介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消极、病态或负面的媒介信息四处传播,如果对这类信息的认知、取舍、质疑和判断能力不足,缺乏免疫能力就会导入误区。
教师是幼儿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学前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培养人的媒介素养要从幼儿抓起,这是幼儿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幼儿园还是一个新鲜的课题,研究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理论尚处在摸索阶段,甚至不乏有教师对媒介素养毫不知情或一知半解,究其原因,幼儿教师媒介素养能力偏弱是一个其中重要原因,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幼儿园管理者对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幼儿园根本没有与教师媒介教育相关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更谈不上专题培训和考核评价。而幼儿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积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媒介素养的培养效率,因此,积极探究幼儿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策略,提升培养效率,既是势在必然,也是迫在眉睫。
二、培养策略
幼儿教师已经具有独立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但由于专业的历程或有差异,个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风格自然也各不相同,幼儿园管理者除了把培养教师的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任务,从拨付培训经费、制定培训目标、设置培训载体、考核培训成果等逐一落实外,更主要的是要紧扣幼儿园自身的条件和幼儿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科学运筹培养策略,方能事半功倍。
1.制定园本媒介素养目标。
幼儿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关系到幼儿园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幼儿教师本身是媒介的受众,同时也是“传媒人”,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者,这为幼儿园确立幼儿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目标提供了契机,幼儿园管理者应立足园内的实际情况,把培养教师媒介素养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来抓,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紧扣本园幼儿教师媒介素养的现状,广泛听取教师对培养方式和途径的建议和意见,制定出清晰且能够达到的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目标,作为园本培训计划的核心,这既有助于教师保持清醒的认识,也强烈鞭策着他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园本培训计划的制定要将专家指导、幼儿园规划实施、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指导和教育教研实践等要素综合考虑,通过理论指导、教师培养、教育实践和教师日常反思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增强对幼儿媒介素养启蒙教育,推动幼儿园整体水平的发展提高。
例如,采用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个人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理论素养,增强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构建媒介知识体系;开展换岗式培训,指派骨干教师,通过岗位互换进行实践交流,搭建交流平台,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教学中一些共同的疑惑和困难进行研讨和思考,切磋和评价,吸收对方学校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园本培训过程中,关注教师的个性,积极发挥教师作为个体的智慧,在领导和群众、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让教师参与园本培训计划的制定,参与培训内容的选择,参与培训结果的评价,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认知,达到新的高点。
2.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
幼儿园既是幼儿每天学习玩耍的场所,也是幼儿教师每天工作学习交流的地方,幼儿园对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及对幼儿媒介素养的启蒙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脱离媒介资源来培养媒介素养,那无异于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相反,培养媒介素养必须加强媒介资源的建设,充实和丰富媒介资源库,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从海量的信息中收集、搜索和积累大量的游戏节目、教学案例、生活信息等影像资料,围绕媒介相关问题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集资料,鼓励教师使用录像、计算机和多种网络服务,建设主题资源网站,既方便教师和孩子选用,使媒介教育充斥课堂内外,更加生动形象、可感可亲,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因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方能营造整个园区长期的学习氛围,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提供制度的保障,所以,加强媒介资源建设,还要建立健全与媒介素养培训相关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奖励激励机制。例如,把园本培训和教师日常进修计划定入幼儿园的长期发展计划中,在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增加媒介素养提高的竞赛机制,举办媒介素养教学应用竞赛活动等等。这对于调动提高媒介素养的积极性,有极大的感染吸引和激励促进作用,最终达到提高群体教师的媒介素养和媒介教学实践技能的目标。
3.开展教学课题研究。
媒介素养涉及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丰富内容庞杂,作为一门国内刚刚起步的新兴学科,作为媒介素养启蒙教育的一线教师,责任尤为重大,鉴于目前尚缺少现成的成熟理论模式可参照搬用,为之,幼儿园管理者应该采用攻克课题研究形式,催使教师的足够重视,借助课题组团队的力量,着力钻研相关理论知识,总结吸取同行经验教训,并通过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摸索,发现不足,引导进一步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交互提高。
在幼儿园中,媒介素养的课题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幼儿所在的特定环境,幼儿心智处于萌芽状态,对于日常的接触的媒介信息还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电视广告等媒介缺少批判的鉴别能力。可见,要提高整个幼儿园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当须把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把它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比如,电视广告往往因为主题鲜明、色彩绚丽、简洁上可,很受小朋友的喜爱,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选择电视广告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媒介素养的启蒙教育,引导幼儿了解电视广告的创作目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及电视广告的社会经济运行,从而让幼儿初步懂得鉴别理解电视媒介信息,为层次递进的电视媒介信息批判、鉴赏能力打好基础。更加巧妙的是把广告主题和幼儿园的课程相融合,比如广告设计和美术,广告词和语言课,广告歌舞和音乐课等等,教师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渗透到日常教育,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了解广告,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媒介素养。
4.倡导教师自主学习。
媒介素养作为一门国内新兴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幼儿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积淀的媒介素养或多或少,但由于幼儿教师实际的课程任务较为繁重,又往往没有职称等评审机会,除自身缺乏动力以外,实际上,也鲜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脱产进修培训,而网络不受时间、不受地点限制特性,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平台,弥补了这些不足,幼儿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合理安排学习。在自我学习、自主研修的基础上,提倡教师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等形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技巧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学思结合,方能不惘不殆。
三、结论和反思
媒介素养是一种终身教育和通识教育,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媒介也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如何与时俱进、高效率地培养幼儿教师的媒介素养,是需要幼儿教育界不断摸索和研究的大课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媒介虽然紧迫,但媒介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何况媒介素养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培养媒介素养需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有效策略,只有社会公众协力,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持续不断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园的整体规划培训和教师自主研修结合,提高幼儿教师的媒介信分辨、筛选、利用能力,把对幼儿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提高媒介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社会的庞杂信息的批判接受能力,为最终提升整个幼儿群体的媒介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自媒体培训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学类专业;工学结合;应用型;教学模式;网络与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5-0019-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教育部要求全国约200所高校试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作为应用专业的新闻学,理应倡导学理与术理并重、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结盟,培养既有深厚人文功底,又有系统社科知识,还能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这是当下政策的导向,也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的新闻学教育还存在诸多盲点,尤其表现在新闻教学的实践环节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不够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与职业竞争意识相对薄弱等方面。可见,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网络与新媒体时代媒体实践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逻辑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构建以系统化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等为基础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将是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类专业办学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国内新闻院系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新闻学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何改变“新闻实践”就是“放羊”的现状,如何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等居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以惠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新闻学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基于职业分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课程设置还是停留在“网络+新闻”的阶段,设置的课程虽然兼顾了新闻和计算机网络的内容,但是各门课程之间融合不够,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1]。本课程群在针对网站和新媒体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进行回访的基础上,发现本课程群的实践课程直接面对的岗位为网络与新媒体采写、版面编排、专题策划、论坛管理、内容传输等技术岗位。这些技术岗位对应的人才培养技能要求为网络与新媒体的“采、写、编、评、传”五个方面的技能。
按照“采、写、编、评、传”五个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规律,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和实践,逐渐提炼出了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网络与新媒体编辑专业技术课程体系(见图1)。该课程体系按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阶段。基础能力包括各种网络硬件设备的使用和软件的应用学习,学生在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完成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辑评论和传输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完成经验层面的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注重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包括第三阶段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第四阶段的拓展能力培养。
二、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它直接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我们教育的效果。课程设计思路包括六个步骤:①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新闻采编活动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东江传媒网、新浪乐居网、惠州西子网进行深度合作以及在毕业生回访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②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业界专家的指导下,集合专家的理论知识、业界的工作需要和教师的经验,共同设计课程,确定课程培养目标;③根据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要求、工作任务选取课程内容和学习项目;④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合作、省市共建等手段完善教学条件建设和设计教学方法;⑤采用工学交替,专兼职教学团队,全真(仿真)实训展开教学;⑥最后,采用理论与实操双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估。这样,才能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改革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具体见图2所示)。
三、根据工作任务分析,选取教学内容
我国拥有网络与新媒体从业人员多达300万人,未来10年总增长量将超过26%[2],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已经成为新兴的职业之一。其从业人员担负着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选题策划、内容选择和审核加工、信息组织、服务设计与论坛管理等工作,是我国网络与新媒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本课程群紧跟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每年修订一次教学计划。每次修订教学计划,课程组教师与传媒业精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学生代表一起共同讨论,按照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需要、岗位需要、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性地选取了网络与新媒体采编中最为常见和实用的采编技能為教学内容模块。
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实际,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并通过让学生学习知识点、掌握技能点来达到教学要求。针对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引入双证教育,即引入国家“网络与新媒体”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让学生走出校门不仅有毕业证还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四、按照网络与新媒体工作内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联系实际
网络与新媒体编辑是一门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网络与新媒体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将理论融入实践,不但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学习项目的教学组织如图4所示)。
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该课程应该以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的组织实施应该以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例如,将学生分组模拟编辑部创办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闻站点、电子期刊、论坛等,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媒介工作流程一致,教师在课堂上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对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闻站点、电子期刊、论坛进行市场定位分析、选题策划、选稿组稿、制作校对,最后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情境式教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服务专业教学,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逐步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
五、按照教学规律,设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群基于工学结合模式、双证书制度、核心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教学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向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设计了工作和学习交替的六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图5所示)。六个实践环节包括:选择实训项目、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准备素材和设备、实施实训、撰写报告。教师通过设计方案的答辩和实训报告的答辩两个环节介入实训中,在实训开展前进行选题和方案的把关,对实训的结果进行考评,以保证实训的效果。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有两种:一是项目导向法,二是任务驱动法。
(一)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项目”是指以完成一个具体的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为目的的任务,在完成此课题过程中,能将此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项目导向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开发过程转换为教学过程,把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的载体,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对接[3]。网络与新媒体编辑专业立足编辑岗位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实训中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过程完全按媒体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来运作,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实训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且每个小组的组长采用轮流制。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责任心,实现了校内教学与媒体岗位间的直接对接。
(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的日常教学由课程组教师首先按课程要求把知识点提炼成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学生必须完成每一个学习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寻求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每一个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教师只做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最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份角色完成项目,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生产流程一致。课程的综合训练教学则采用了两种任务驱动方式,一是将媒体的实际工作任务放到课堂上,由学生根据媒体要求进行新闻产品的策划和制作,学生完成新闻作品后,由媒体进行评选与采用;二是进行产训结合,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新闻业界各种业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等。
自媒体培训计划范文第3篇
一、培训内容:
1、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能正确操作计算机。
WINDOWS.XP的基本使用常识;WORD20xx的文字输入排版与打印;WORD20xx表格的制作;文件的保存与另存;文件的查找与重命名及删除;幼儿个案输入、上网查找幼教相关资料、Internet基本知识;收发邮件、发附件;理解网络病毒概念等内容。
2、学习使用FLASH,掌握制作课件的基本方法。
认识并逐步熟悉FLASH软件,了解FLASH基本知识,能从网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FLASH课件,不断学习运用FLASH进行基本课件制作的方法,能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制作出相应的课件内容,积极尝试电脑备课、电脑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等,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活动结构,提高教学活动效益。
二、培训对象及培训形式
1、培训对象:全体在职教职工
2、培训教师:进修校教师或其他中小学电脑教师
3、培训地点:幼儿园多媒体教室
4、培训形式:采取以集中参与式、教师的自我学习式的多种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观摩、协作交流等。
自媒体培训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模块;教学体系;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5-0019-04
1引言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旨在培养大量就业能力强的高质量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在培养模式上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术需要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培养计划,并使师资、教材、实训基地建设等与之相适应[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专业之一,也是国内新兴的专业。相较其他传统专业,没有很多现存的教学体系可供参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体系设置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并根据实践结果不断进行改进,形成一个“实践改进实践”的螺旋上升、创新的教学体系。
2 培养目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产物[2]。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艺术设计理念;掌握各种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的处理和制作技术以及网页的艺术设计与制作;熟悉各类多媒体作品制作过程和行业标准与规范,能熟练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设计和制作,具有较好创新意识及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基层、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3 培养模式
总体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采用如图1所示的“基础+方向+素质”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上手快,团队合作棒”,并具有“零适应期”的优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才。
图1总体培养模式
“基础”涉及到和专业相关的各个知识领域,知识面广,为专业进一步提高打好坚实的基础,该阶段主要是第一学年。“方向”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后,对本专业特点、自身的优缺点和今后就业方向有了明确认识和目标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并集中精力主攻的方向,该阶段主要是第二学年。“素质”是为了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和就业能力而开设,它贯穿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跨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两大知识领域,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以实现用计算机技术的手段来表现设计艺术。在专业定位上,我们对其涉及的知识领域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河南和全国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及对学生的就业思想进行了普遍调查。根据一系列调查分析结果,我们从众多知识模块中选定了如图2所示的“平面制作”、“视频制作”、“网页制作”和“多媒体开发”作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四大知识模块。
四个知识模块涉及到多个知识单元,考虑到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两年制专科,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将四个模块熟练掌握,并参加大量的实训,以达到就业的“零距离”,存在很大困难。另外,不同学生对艺术设计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区别,在培养上必须有侧重点。因此我们对培养体系确定为“主辅模块相结合”的方法。
图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知识模块
平面制作模块属于传统领域,就业市场平稳,该模块偏重于艺术设计,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审美观及较好的创意设计能力。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从事VI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等工作。
视频制作模块是近年来比较新兴的模块,就业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但它要求掌握的前导知识较多,适合对计算机技术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习。毕业后,可在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在广告公司从事影视宣传产品的开发和制作等。
网页制作模块的就业市场比较稳定,它主要包含两大方面,前台页面设计,以及后台的动态编码技术。在页面设计部分和平面制作没有本质区别;在编码技术方面比较偏重计算机技术,适合对计算机技术比较熟悉的学生学习。毕业后可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从事网页艺术设计及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工作。
多媒体开发的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该模块是对多媒体素材的制备和合成,属于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比较平衡的模块,适合于所有学生学习。毕业后,可从事多媒体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策划、设计和制作。
综合以上分析情况,平面制作模块明显偏重于艺术设计,仅适合于某一类学生的学习;视频制作需要的大量前导知识决定学生必须对计算机技术接受能力较强,也适合于某一类学生学习。而网页制作和多媒体开发则属于比较均衡的模块,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在设置方向时,我们兼顾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四个模块的特点,并充分考虑就业前景,将视频制作和平面制作作为两个主选模块,由学生在第二学年自主选择。其他两个模块所有学生在其他两个模块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兼顾,作为辅助模块。对主选模块要求每个学生对行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并进行大量的实训,对辅助模块则只学习该领域主干知识,留有少量进阶知识点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学习。
知识模块以及主辅知识模块的选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知识模块也应该有所改进。我们每年都要对知识领域进行研究、对就业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综合分析学生的就业反馈,并对培养体系进行调整,以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综合前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给出细化的总体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图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
4 教学计划
培养体系改革后,最重要的就是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以技能为主导,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4.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单元、方向单元、素质单元和建议学习单元四部分,如表1所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课程单元有不同侧重点,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1课程单元表
表2课程学习时间分配表
4.2 教学方法
高职的教育是基于技能的教育,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黑板”,或缺乏互动的“课件演示”远远不能满足技能教育的要求。一般情况,专业课的教学应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能和行业知识。对实训分量比较重的课程,更是要采用多屏教室,每位同学一台电脑,可以从自己机器上获得教师的演示和解说。教师在讲解案例后,可随即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进行辅导和答疑。这种方式教学,学生能及时得到练习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吸收所学知识。在课余,教师给学生布置“举一反三”的案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局域网内的作业系统提交给教师,由教师统一评改,给出批示和意见。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还要给学生布置综合作业,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
对于考核方式,可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灵活确定。实训量不大的基础课可以采用题库的形式,随机选择题目,真实反应学生掌握程度和教师授课情况。对于以技能为主的专业课,采用“平时作业分+大作品分”或者“平时作业分+大作品分+卷面分”的形式,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对行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动手能力。对于素质教育课,考试方式就相对更加灵活,可以通过调查写论文,分组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
4.3 实训教学
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就业”教育,要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立足于提高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深化教育改革[3]。近两年,我院投入巨资用于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基地设施的建设,并与省内外多家单位进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硬件设施。
在实训方式上,注重内容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形成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的实训体系。在授课阶段,教学和实训有机组合,由任课教师为学生制定配合教学内容的实训。在暑假,组织学生到省内各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职场体验,使学生尽早了解职场,以便更好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实训阶段,利用半年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综合化,打造自己的职场“敲门砖”。
5 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我国新近兴起的专业之一,自2004年我院招生以来,本专业今年已有153名毕业生,学生制作的各种多媒体作品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一次性就业率达80%以上,并有多名学生获得了河南省及郑州大学组织的竞赛奖项,初步验证了我们教学体系改革的成果。我们将继续研究就业岗位技能需求,由岗位明确能力与技能需求,再推导出知识点与课程体系,并进一步确定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实习、实训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明确自己将要就业的岗位,有目的地学习就业所需的各种能力和技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Z]. 2003,12.
[2] 赵子江. 多媒体技术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Z]. 2004, 4. .cn.
自媒体培训计划范文第5篇
笔者选取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案例分析对象,列举该集团近年来人力资源培育的路径与办法。从2004年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即提出“把好导向、加快发展,打造全国一流传媒集团”的发展目标,制定了集团10年发展规划(2004――2013年)。去年年初,集团党委将“加强职工和中层干部培训,积极开发集团人力资源”作为为职工所办10件实事之一。今年,将“扩大职工培训面,切实提高政工、经管和采编战线年轻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作为为职工所办的实事之一。明确提出把大幅度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学习型集团建设。
路径和方法之一: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把人才规划与集团发展战略相提并论,为集团发展打牢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集团明确提出要实现从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文化产业集团的转变。将媒体集群、整合经营、资本多元、品牌共赢和人才聚集作为锻造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五大战略。积极整合集团媒体信息资源、人才、客户、渠道、品牌等资源,强化党报更强、子媒体更壮的媒体集群战略,延伸文化产业链。着眼于培养学习型干部、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形成干部经常受教育的长效机制,注重增强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分别确定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制定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通过连续、动态的培训,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多层次人才建设。重点加强岗位培训、任职培训、专业业务培训和初任培训。实行由集团党委统一领导,集团人事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路径和方法之二:紧紧围绕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分层次,大规模,着力做好教学方式的创新
团队学习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在受众范围上力求实现面与点的统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人才是集团的第一资源,在人才培训中大胆进行思维创新和理念创新。一手抓团队学习,一手抓重点培训,先后推出“专家讲坛”和“博士论坛”两个内部培训的品牌,实现人才培训上的两个转变。即由拓宽知识面到开发人的潜能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上的转变,由计划培训到按需培训上的转变。
学习型组织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不在于如何获得和利用知识,而是一个塑造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团队学习是有效手段之一。在团队学习方面,从去年5月份起,集团每月组织举办一期《专家讲坛》讲座,目前已举办9期。讲座内容涉及中国媒体改革、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新闻策划和平面媒体品牌创建与品牌营销攻略、国际金融危机等多个方面。受众参与面广,干部职工近3000人次参加培训。《专家讲坛》系列讲座受到集团干部职工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初步达到了培训的效果。
“打造博士论坛”,进行重点培训。集团结合传媒业自身特点,不断拓展人才培训方式,建构人才成长平台,在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江作苏倡导下。创办“博士论坛”,鼓励优秀人才进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营造一种健康的学术空气。展示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分享学习研究成果,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为集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路径和方法之三:“请进来”讲学与“走出去”求学相结合,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丰富育人载体
媒介优秀的人力资源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长期学习和知识积累的结果。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通过培训和学习保证这种再生过程顺利进行,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鉴于此,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清华大学李希光和复旦大学童兵等学者来集团作学术报告,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为媒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采取“走出去”求学的培训方式,选派2人参加北京大学《财经》杂志奖学金学习,选派5位中青年干部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选派3位中青年干部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1人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选派2人参加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习,选派4人攻读武汉大学EMBA学位班。20人攻读武汉大学EMBA总裁班,20人攻读华,中科技大学EMBA课程班,为集团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熟悉传媒业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增添事业发展的后劲。
路径和方法之四:加大育人投入,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继续教育,注重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人力资源理论之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存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一样。同样需要投资,必须通过不断的投资即培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十分重视培养队伍的再学习能力,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继续教育,制定下发了《关于集团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办法》,在时间和培训经费上给予支持,对取得硕士研究生(含硕士)以上学历(学位)且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实行学费报销制,2001年至2006年的五年间,仅员工继续教育培训的投入就达2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