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图书馆 多元文化 价值观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均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多元化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中国文化一方面主动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主动创新发展自身,多元化态势明显。文化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的价值判别标准多样化,人们陷入了一种价值判断困境。有学者指出,现在至少存在着三种价值判断体系:原有的、不定的、新生的[1]。原有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挑战,不定的价值观尚未受到普遍承认,新生的价值观又未被广为人知,文化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多元化。
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和社会共同一致的认识和行为准则[2],价值观多元化格局令这些认识和行为准则变得模糊,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了困难。曾有学者对图书馆价值观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基于传统社会背景下,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价值观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行图书馆价值观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价值观建设对策。
1 相关理论
1.1 图书馆价值观的含义
有什么样的需要论也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论,价值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需要来解决[3]。价值是指事物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图书馆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其典藏的书籍文献、档案及其他类型的数据信息和图书馆员所拥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立场、态度、行为与观点,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人们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是价值观所持有的内容 [4]。图书馆价值观反映人们对图书馆的信念、希望与追求,即人们对图书馆价值的观念和定位[5]。图书馆价值观既可以是图书馆人所拥有的,也可以是对社会大众而言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双方的图书馆价值观相吻合,图书馆价值观决定了图书馆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人们自由、平等、便利地利用信息和知识服务”应该成为当代图书馆的主流价值观[6]。
本文认为图书馆价值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图书馆和馆员,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职能、使命的理念和观点;第二,对于社会大众,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所应具有的作用。
1.2 多元文化的含义及其对图书馆价值观的挑战
文化包括有形和无形两方面,有形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音乐、艺术、语言文字、文献等,无形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人种特征和社会制度。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指导着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人的思想和活动则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价值观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从地域和空间维度来看,多元文化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民族或部落的所有文化;从时间维度来看,多元文化是指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所经历过的变迁。多元文化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平等对待。从我国漫长的历史来看,各民族文化、各区域文化相互辉映,互不可取代;从我国现今社会来看,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存在且将长期存在,加之外国文化的渗透,我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愈加复杂。
多元文化给图书馆价值观带来了挑战。在单一价值观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只遵循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观念,社会价值永远放在第一位,人们的需求相对简单。从馆员角度来看,由于他们没有过多的个人要求,往往习惯于机械地遵照着图书馆制度行事;从读者角度来看,传统的图书馆只需做好单一性的读者借阅工作即可,即使服务质量较差、服务种类单调,人们也未必意识到问题所在。在多元文化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取代了过去单一性价值观,客观的重要性变得较弱,每个人都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需求变得多元化。多元化的需求会令人们陷入价值取向的困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图书馆管理问题。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图书馆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2.1 价值主体冲突
价值主体冲突主要体现为图书馆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馆员或读者的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冲突。
第一,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社会环境下,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满足个人的利益需要。图书馆员有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图书馆有服务社会大众,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公共社会责任,于是公益、自由、平等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馆员的个体本位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第二,图书馆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指导下,图书馆的目标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但在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影响下,当读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矛盾时,读者可能会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于是图书馆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读者的个体本位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2.2 价值取向冲突
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呈现为价值取向的不同,由此产生了价值取向的“一元”与“多元”的问题。
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具有普遍的规范功能,是人们共同的目标追求。例如,在面临图书馆的对外事务,馆员会自觉地团结起来共同维护馆的形象和利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不同利益追求的表现,对于图书馆和馆员来说,既要建设群众满意的图书馆,又要实现和维护自身各种利益;对于读者来说,既要遵守公共图书馆的相关制度规范,又要追求自身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这些多元的价值取向,往往令人无所适从,从而陷入价值取向冲突。
2.3 价值选择的决策问题
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冲突,就面临着价值选择的决策问题。
第一,从馆员角度来看,不少图书馆员对于图书馆建设也有不少的理论和见解。然而就我国来说,仍然有许多不利于非盈利非政府部门发展的因素存在,因此如何做,做什么便成为难以决策的问题。图书馆和馆员可能会将决策标准定在短期的利益追求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导致了功利主义,进一步凸显了价值选择的冲突。
第二,从读者角度来看,当读者的个人利益受到规限时,受个体本位价值观影响,一些读者往往会通过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来满足个人需求。如读者会偷偷地将笔记本带入参考书库作记录之用。对此图书馆应该是加强监管力度,还是修改章程,加大参考书库的开放力度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呢?
3 图书馆价值观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居于主导地位,是基本价值标准。强有力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能主导图书馆馆员的理念,能在读者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品牌,能将大家的思想在不放弃个人利益的前提下统一到一起。如果图书馆提出一个能让多方认同且遵守的核心价值观,有助解决社会本位价值观与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冲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价值观已不能满足多元文化馆的发展要求,本文提出多元文化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包容、博爱。
第一,对于图书馆来说,自由是指图书馆要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让读者能自由地在图书馆中得到信息,让馆员有一个更宽松的工作环境;平等是指馆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和馆员;包容是指馆在资源分配、制度制定、服务提供方式上要顾及弱势或亚文化社群;博爱是指馆要关怀每一个参与图书馆的馆员和读者。
第二,对于馆员来说,自由是指减少对读者的不合理干预;平等是指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包容是指对于要更有包容心去对待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博爱是指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读者。
第三,对于读者来说,自由是指大众的利益。读者在馆内应时时顾及大众利益;平等是指平等地对待馆内其他读者;包容是指更加包容图书馆、馆员或其他读者的一些行为和现象,多从他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博爱是指热爱图书馆的环境,与馆员、其他读者和平共处。
要全体人员共同认可核心价值观,单靠官方的提出与宣传并未足够,还须在核心价值观和馆员和读者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两者中找到共通点,努力将三者结合起来。例如进行馆员服务质量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馆员职业发展和绩效工资的依据之一;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与馆员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努力建设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对馆员的继续教育,使馆员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得到加深,并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努力实践;将“自由、平等、包容、博爱”作为对外品牌进行图书馆宣传,同时加强读者客户关系管理,既搞好图书馆公共关系又能对读者起到教育作用。
3.2 尊重和研究读者文化、馆员文化,构建和谐的图书馆
多元文化提倡各种类型文化的共存共发展,平等地看待每一种文化。因此,面对不同的馆员和读者,图书馆管理者并不能加以扼制或排斥,而应尊重和研究他们,通过各项管理方法去消除冲突,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图书馆。
持有相似价值观的读者形成了读者群,他们在阅读兴趣、对图书馆认识、个性化服务需求、图书馆服务感知上有共同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读者文化。首先,图书馆和馆员必须去理解研究这些读者文化,只有理解了构成原因、存在情况和特点,才能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其次,图书馆和馆员必须去接纳这些读者文化,才能够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还应努力将不同的读者文化与图书馆串联起来,使读者文化与图书馆文化得到融合,在允许不同读者文化存在的前提下,共同遵守同一图书馆文化。
面对不同馆员,首先,图书馆应该民主地对待馆员文化,承认馆员的个体利益,尊重馆员的价值取向,使馆员价值观与图书馆价值观取得协调;其次,馆员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只有这样的馆员队伍才能以健康的形象展示在读者大众面前,敢于创新、自觉学习、文明讲礼、品行高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馆员所应共有的,图书馆也应努力地培养这种员工文化;最后,馆员间应该是团结协作的。只有在对话的环境中,馆员的思想才能得到交流,好的价值观才能指引不良价值观,从而抵制不良行为,使馆内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图书馆应该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加强馆员队伍的凝聚力建设,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均能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当代中国价位判断体系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5.
[2]纪清华.浅议图书馆的价值观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9 期,39-41.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
[4]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标准体系;理论依据;参照指标;建设基础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8
我国图书馆学界对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黄宗忠教授就提出:“标准化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因此,图书馆标准是高速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及相关机构对于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特别是2008年10月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立以后,组织开展了大量建设工作,成效斐然。但是,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尽管图书馆标准化工作如火如荼,但很少有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参照体系及其建设基础展开深入分析。显然,图书馆标准体系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其构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对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旨在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视角,解读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依据,并对国外相关指标体系及其理念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图书馆标准规范化的基础,以期丰富学界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认识,并为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参照。
1.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三个方面。
大量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工作展开了研究。据邱均平等的研究,截至2014年9月,在CNKI和CSSCI两个数据库中,2024的高校图书馆标准化相关文献达368篇,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对欧美日等国外高校图书馆标准的研究:二是从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问题。此外,张东华等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与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贾朝霞(2012)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采访有效性评价标准。王荣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王伟S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问题。张惠君等评述了“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标准与规范。彭一中等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化问题。郭晶等考察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
对于图书馆业务流程标准化的研究集中在文献编目等方面。早在1988年,方子丽就指出,国际编目在向标准化方向努力。杨玉麟(1989)曾对早期我国图书馆文献工作标准化的成果进行了介绍。陈成桂(2005)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编目问题。梁焰(2006)对我国在版编目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与规范的建设框架问题,张晓琳等(2003)展开了系统论述,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刘锦山(2001)对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工程建设进行了探析。李晟光[蚓(2006)对数字图书馆标准化的成本一收益进行了分析。
此外,刘兹恒等对照ISO和IFLA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分析了其对我国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启示。王世伟指出,着力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着力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着力于“面向国际”战略的谋划是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2.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2.1可能性:“客观知识”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英国哲学家Karl R.Popper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由于能够完整地回答图书馆何以可能标准化的问题,因此,可被视为图书馆走向标准化重要的理论依据。Popper指出,“世界一”是物理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世界三”则是客观的思想内容,特别指科学的因果思想以及技术作品的知识世界。其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影响,而“世界三”却自成一体,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世界。Popper认为,每一本书都是客观知识凝结,无论这种知识是真是假、有用或无用、有读者阅读或没读者阅读。
自“三个世界”理论产生后,图情学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丰富其内容。Bertram Brookes所提出的“知识观”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Brookes提出,Popper的“世界三”必须延伸到信息。他认为,“世界三”中的客观知识即为记录、语言、艺术、科学、技术等文化类思想产品,信息科学(InformMion Science)的根是客观的知识理论,而不是主观的知识理论。Brookes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开拓第一世界,而将他们的成果记录于“世界三”: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家的研究,属于“世界二”,通过与世界一的相互作用,而将其记录存留于“世界三”:图书馆和信息服务职业的从业者的工具则是2024和组织“世界三”的记录,相关理论则研究“世界二”和“世界三”如何相互作用,使知识能够被更有效地利用。
显然,如果承认Popper所述的“客观的知识世界”的存在,那么图书馆的职业活动就可被视为客观知识的2024、整理、贮存及提供利用等活动。通过Brookes的界定,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图书馆及相关信息服务行业职业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客观知识”,因此,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2.2必要性:“五定律”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既然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因“客观知识”而具备完全的可能性,则进而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有何必要?
由印度图书馆学家S.R.Ranganmhan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被誉为对图书馆职业的最简洁表述。五定律的主要内容包括:书为利用(books are for use),读者有其书(every readerhisbook),书有其读者(everybookits reader)。节省读者时间(save the time of the reader),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无疑,Ranganathan描述了图书馆的理想面。然而,在现实中,达成这五个定律殊非易事。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何光国指出,现实中的图书馆职业实践常常可以描述为:书是为归集而非利用,有些读者不得其书,有些书在书架上2024尘埃,浪费读者和馆员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旧货仓库。Jesse Shera也指出,世界上再完善的图书馆,恐怕也无法完全达到Ranganathan所列举的五项标准,尤其是其中第二律和第三律。
不难看出,把图书馆的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中,馆藏资源难以被用户充分利用是制约图书馆由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的主要障碍。实现管理过程与馆藏资源的标准化、统一性,是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基本目的。通过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显然是连接图书馆理想面与现实面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达成图书馆的职业目标,跨越从理想面到现实面的鸿沟,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2.3现实性:“社会认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当代图书馆职业面对的最大现实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及其承载的数字化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这一现实,图书馆职业正在经历一场嬗变。
“社会认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Jesse H Shera认为,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责任是将世界上最佳著作交给最需要它的读者。从Shera的视角看,读者与馆藏资源之间存在着鸿沟,必须依靠图书馆这座桥才能结合在一起。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沈宝环基于Shera的理论,提出两点重要认识:其一,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无需馆员这一中介也能结合。无疑,这一观念导致图书馆应走向开架;其二,馆员要想在信息资源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则须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并洞悉读者所需。早在因特网尚不够普及的1994年就有学者指出,熟悉网上检索的读者,实际上不再需要图书馆和馆员作中介而取得所需信息。然而,即使在网络广为普及的今天,只要图书馆赖以生存的记录仍然存在,图书馆就仍然存在着勃勃生机,只是信息资源(至少部分地)从有形走向无形,信息服务(至少部分地)从面对面走向远程化、虚拟化。正是基于这一状况,与网络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展望未来,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一部分,主动走向标准化,从而自觉地服从于整个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规制,这将不仅是图书馆职业价值在信息时代的基本体现,甚至直接关乎图书馆职业存亡。
我国台湾学者何光国对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新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实,图书馆是否能保持生机,则要看它们是否能够像过去数千年一样,机灵地、紧紧地随着信息记录形式及使用方法的变迁,而即时相应更易。这便是图书馆亘古不变的生存大道理和哲学根本。同时,何光国还基于对信息社会背景下“新经济”的观察,提出图书馆今后企业和服务发展的指南:资讯本体二值化、资讯载体多元化、资讯内容密集化、资讯组织自动化、资讯需求个别化、资讯服务专业化、资讯供应商业化、资讯沟通双向化、资讯传输宇宙化、资讯资源国际化。基于上述分析,何光国指出,“在21世纪‘数位化资讯社会’里,资讯将全盘‘数位化’,‘纪录’的格式也必须趋向统一……现代的图书馆是毛毛虫,21世纪后半世纪的‘图书馆’将会是一只美丽万千的蝴蝶”。无疑,图书馆业务走向标准化,正是对数字化时代“机灵”地顺应。
总之,从理论视角来审视,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兼具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在“数字图书馆”甚嚣尘上的今天,图书馆的标准化趋向更显得紧迫。何光国认为,数位化资讯传送和收受的各种软硬件设计规格统一,数位化资讯传送、检索和使用格式标准统一,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品质管理统一集中,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应采用统一标准等9个方面是“虚拟图书馆”的生存条件和必经之路。显然,这些问题都与图书馆标准化息息相关。
3.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参照指标及其理念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图书馆界针对图书馆业务活动,起草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标准规范框架。整体而言,我国图书馆相关标准文件从内容上借鉴国外规范文本,努力体现国际图书馆界相关标准规范的理念。
3.1ISO系列标准及其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图书馆的标准规范工作源自1978年我国恢复ISO成员国资格。自1979年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工作者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大量规范文件,这些文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ISO相关标准的理念。
(1)ISO 11620:1998及ISO 11620:1998/Amd,1:2003。ISO 1 1620:1998及ISO 1 1620:1998/Amd,1:2003即图书馆绩效指标(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第1版,1998年4月)和图书馆绩效指标补充本(Information and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MENDMENT 1:Addi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ibraries)(补充本第1版,2003年7月)。这一指标的基本理念在两方面:一是比照图书馆自身的任务、目的和目标,对其服务及相关活动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二是通过过程性评估,促进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最终实现图书馆之间的比较。
(2)ISO/TR 20983:2003。ISO/TR 20983:2003即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第1版,2003年11月)。其核心理念是基于“成长性”评估,证明图书馆价值并促进馆际比较。具体评估策略是通过对单个图书馆不同年度绩效数据的比较,发现图书馆历年以来业务量与业务结构的变化,从而识别其图书馆的“成长性”,并据此做出管理决策。
(3)ISO 2789:2006。ISO 2789:2006即国际图书馆统计(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2006年9月第4版)。这一指标体系所体现的最重要理念是经过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活动与其他相似机构之间是类似的,通过对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全程监控,并通过图书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比较,可以有效评估图书馆业务活动的价值与效益。
3.2GB/T 19580-2012及在图书馆标准化中的应用
除ISO标准外,我国图书馆界还积极参照更大适用范围的标准规范文本,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益。近年来,卓越绩效评估工作已得到图书馆界的一定重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2012)是由国家质检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管理会,属我国国家标准。这是一个适用于各类组织机构进行评估的准则。2013年,东莞图书馆在东莞市卓越绩效评估中获得一等奖,首开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展开卓越绩效评估的先河。
卓越绩效评估的整体架构包括“两个三角”和“七大模块”。两个三角即“驱动三角”――领导、战略、顾客与服务对象和“从动三角”――资源、过程、结果。七大模块指领导力与组织架构、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服务对象的界定与业务活动的展开、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价值创造过程、其支撑系统、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结果评估与反馈机制。这一评估可被用来作为业务工作改进工具、管理水平提升工具和服务绩效衡量工具。
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卓越绩效评估体现了如下基本理念:用户需求导向,实现发展战略标准化;关注价值创造,追求绩效输出标准化;优化管理过程,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卓越绩效评估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包括: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组织文化,顾客驱动,强调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适度灵活,关注未来,促进创新,基于事实展开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等。
3.3国际图书馆界质量管理项目的主要理念
图书馆质量管理项目着眼点在于对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效益进行评估,这些项目所体现的理念对于构建图书馆服务标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LIBECON。LIBECON即国际图书馆管理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Library Economics Research Study)。这一项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法国国际公共财经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欧盟委员会、国际图联(IFLA)等机构发起的。其主要目标是建成一个定标比超的工具,通过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支撑,促使全球化层面的图书馆行业政策的形成。贯穿于LIBECON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对图书馆事业运行成本的分析,考察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价值。
(2)LibQUAL+。LibQUAL+系统是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为美国及国际图书馆界提供的统计及评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整套在线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基于读者角度而展开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具体而言,这一系统通过征求、跟踪、了解读者对图书馆质量的意见,进而将这些意见转化为开展业务活动的具体依据。
(3)SCONUL。SCONUL(Society of CoHege,Na 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由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图书馆共同组成。这一平台主要提供图书馆绩效测评数据、工具及测量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对电子资源的全面评估,有效支撑学术研究,实现大学图书馆的职业价值。
(4)LISU。LISU(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atistic Unit)是一个重要的图书馆服务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为英联邦相关国家提供相关统计信息。LISU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基于绩效评估,形成独立的“第三方”建议,以便为图书馆职业针对文化和学术研究开展活动提供管理支撑。
(5)COUNTERoCOUNTER(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 Electronics Resources)即网络电子资源在线利用统计项目。这一项目由一家注册于英国的公司――COUNTER Online Metric负责运营管理。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设立标准,促进采用统一的、可靠的和兼容的方法来记录和报告在线利用统计,从而为图书馆员、出版商和中间服务商服务。
3.4IFLA相关标准的理念与启示
IFLA(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 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作为当前最大的图书馆行业性国际组织,在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迄今为止,IFLA及其各分支机构已出台了大量标准规范文本,得到了世界各国图书馆界的普遍应用。2012年,IFLA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Standards),作为6个战略计划中的1个,全面协调IFLA内部和外部的标准化工作,同时也支持各个专业部,尤其是专业组的标准化工作,标志着IFLA图书馆标准化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些标准涉及技术、服务、流程等多个方面。如,1996年,IFLA学术和研究图书馆专业组颁布《学术图书馆绩效评估国际指南》(Measuring Quality: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o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该指标体系重心在以用户为导向的指标上,包括:有效性、文献传递、馆藏利用、采访速度、图书加工处理速度、馆际互借速度以及用户满意度等。该指南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包括:图书馆职业活动质量评估应该具有可比性,优质的图书馆业务活动就是要用最合理的工作成本获得可靠的业绩。
4.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
4.1社会基础
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地变迁。在信息资源日益上升为重要战略资源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需要比其他行业更迅捷地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无论从硬件环境还是软件条件看,信息资源赖以传播的网络都是一个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作为信息资源的存贮者和提供者,图书馆无疑需要自觉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便能接入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中。
4.2政策基础
自2012年起,我国政府实施的“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使数以亿计的民众受益。然而,图书馆职业的从业者必须意识到,作为政府支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只有不断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效益与价值,方能得到社会源源不断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公共资源必将(也只能)向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部门集中。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一个目的,是把图书馆置入社会效益评估的整体环境之中,以便实现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效益的实质性比较。只有通过这种跨部门的比较,图书馆才能向全社会证明自身的效益,而只有充分地证明了自身的效益,图书馆才能得到持久而强劲的支持。
4.3职业基础
知识组织整理方法是图书馆学最富有生命力和动态性的领域之一。从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分类体系已历经一个多世纪而不衰,并在数字化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图书馆学家Richmond曾乐观地预言,“在已有的分类法、参照系统、索引、叙词表等技术之外,我们完全有可能增添处理更难问题的更复杂的方法”。不难看出。知识整序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业务,而这一业务正是基于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而展开的。
4.4方法论基础
著名标准化专家李春田把标准化的方法论基础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即标准化是先有目标并且以目标为先导,引领标准化全过程。目标导向是标准化方法论的一块重要基石。在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中,所涉及的环节、部门都分别承担着为确保总目标实现的分目标,从而形成图书馆业务活动的高度组织性和整体效能;二是系统分析。在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决策和执行的反复交替。诸如分析服务对象、确定总目标、明确相关要素、分析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整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目标分解、对标准规范体系的评审、直到标准规范体系的验收;三是整体协调。标准规范体系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整体,要仔细分析和确定它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性质和作用。这就要求图书馆业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放到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调整,都必须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所谓整体协调,简单地说,就是为实现最佳整体目标而优化业务流程,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同时相互协调。整体协调是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过程中最难的工作,同时也是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工作。可以说整体协调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是图书馆规范标准体系之所以能获得最佳整体效益的内在根据。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笔者从分析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004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同时也向全党提出当前历史任务,给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方向。只有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国家才能长足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改变观念,体现和谐社会精神,对此图书馆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拟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1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在体现自身价值、寻求政府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看到了图书馆在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非直接性,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图书馆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做贡献,更好地为地方领导的“政绩”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图书馆尽量贴近国家政治重心,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和社会教育、知识传播者的作用,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深造、进修、终身教育的“没有围墙大学”的功用;二是抵御文化侵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许多文明瑰宝、精神财富正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拜金享乐主义的无情侵蚀,许多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的遭到损害,有的甚至已被湮灭、同化,有的危在旦夕,对人类文明安全、各国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从世界民族之林中消失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能够担当起抵御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责任和义务,起到保卫我国文化安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为图书馆有识之士深知,一旦文化消亡了,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1.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们业余精神娱乐生活
最根本的目的是确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贴近国家政治重心,发挥社会功能,密切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活动。比如福建省图书馆邀请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到福州开题为《城市个性与城市文化》的讲座,近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受到了福州市民的热烈欢迎,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又如,最近易中天、于丹、纪连海深受老百姓喜欢,其书《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颇得大众喜爱,正处热销之中,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公共图书馆抓住机遇,多购入这些书及相关图书,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到馆借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价值。
图书馆在提高我国公民国民素质,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占领文化阵地,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等社会建设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图书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缩小信息鸿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图书馆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1.3为地区实现文化战略添砖加瓦
图书馆改变观念,改善自己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贴近国家政治重心,体现自身社会文化价值,进而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在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中确实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让政府看到公共图书馆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地区文化战略添砖加瓦,尤其是处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图书馆,如广东、上海、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强市的战略目标,图书馆抓住机遇,调整好职能和目标,努力开展工作,在省市实现文化战略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达到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2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1改变观念,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意识上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岗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性质,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不会下岗,二不会少拿一分钱工资,一旦捧上了这个饭碗就不怕失业下岗,具有浓重的“吃皇粮”、“铁饭碗”思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2.2建立相关制度,优化管理
当前,图书馆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员“出口”和人员激励机制、工作考核制度。因此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被动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等着读者上门借书,观念保守,甚至有的馆员素质低下,常与读者大众发生纠纷。且不论国内发生的“国图事件”和“苏图事件”,馆方和读者谁对谁错,他们已使公共图书馆甚至其馆员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加上图书馆与大众媒体沟通不足、有的馆员又与读者沟通不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已在某些程度上陷入困境,这不利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图书馆应建立人员分流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先予以教育,对屡教不改或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轮换岗位,再不合格者直至分流,取消“铁饭碗”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公共图书馆“进人关”,逐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到图书馆工作。
2.3加强图书馆职业精神教育
部分公共图书馆员缺乏较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对图书馆工作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员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应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馆员素质,在对馆员的教育和考察方面,要业务技术和人文素养并重,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得使者的巨大价值,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传播和保存使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信息公平获取权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2.4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馆员教育,使其形成节约意识,制止铺张浪费,节省办公费用,并且建立监督机制,把节约纳入馆员考核范围,与馆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提拔相挂钩,有效制止浪费;二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独立的财会机构,配备称职的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三是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图书馆财务管理的良好运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四是要优化资金的配置,有的馆领导宁愿买大部头书以充当“镇馆之宝”,而对群众喜欢阅读的图书购之甚少,应当改变这种状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购买读者喜欢的图书上面,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促进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取,构建和谐社会。
2.5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
馆员待遇差,比如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学习进修、职称评聘、职务提拔及科研条件等方面,都比高校系统的其他知识分子群体来得差。待遇差又造成社会地位低下,馆员一有机会就“跳槽”从政或另谋高就,把图书馆工作当成“副业”,另外再搞一个“正业”,做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才能够稳定“军心”,保证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和谐。
2.6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促进图书馆事业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图书馆应为保障社会公民信息自由获取权利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信息平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并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图书馆事业与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和谐共同发展。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图书馆在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争取到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苏李秀英女士150万元捐款,图书馆在获得社会支持后既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又回馈社会,投入到社会文化事业中,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意识到“吃皇粮”思想的错误性以及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欠缺,彻底改变观念,确实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图书馆工作职业荣誉感,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沟通,力图改善并提高图书馆及馆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
[2]张思辉.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4).
[3]陈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低谷”现象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论坛,2004,(8).
[4]孙德宏.对我国图书馆公众形象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9).
[5]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1).
[6]陈超.国内外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J].图书馆杂志,2002,(2).
[7]易淑英.加强图书馆馆风建设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2004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同时也向全党提出当前历史任务,给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方向。只有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国家才能长足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改变观念,体现和谐社会精神,对此图书馆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拟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1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在体现自身价值、寻求政府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看到了图书馆在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非直接性,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图书馆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做贡献,更好地为地方领导的“政绩”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图书馆尽量贴近国家政治重心,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和社会教育、知识传播者的作用,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深造、进修、终身教育的“没有围墙大学”的功用;二是抵御文化侵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许多文明瑰宝、精神财富正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拜金享乐主义的无情侵蚀,许多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的遭到损害,有的甚至已被湮灭、同化,有的危在旦夕,对人类文明安全、各国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从世界民族之林中消失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能够担当起抵御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责任和义务,起到保卫我国文化安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为图书馆有识之士深知,一旦文化消亡了,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1.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们业余精神娱乐生活
最根本的目的是确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贴近国家政治重心,发挥社会功能,密切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活动。比如福建省图书馆邀请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到福州开题为《城市个性与城市文化》的讲座,近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受到了福州市民的热烈欢迎,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又如,最近易中天、于丹、纪连海深受老百姓喜欢,其书《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颇得大众喜爱,正处热销之中,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公共图书馆抓住机遇,多购入这些书及相关图书,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到馆借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价值。
图书馆在提高我国公民国民素质,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占领文化阵地,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等社会建设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图书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缩小信息鸿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图书馆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1.3为地区实现文化战略添砖加瓦
图书馆改变观念,改善自己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贴近国家政治重心,体现自身社会文化价值,进而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在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中确实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让政府看到公共图书馆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地区文化战略添砖加瓦,尤其是处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图书馆,如广东、上海、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强市的战略目标,图书馆抓住机遇,调整好职能和目标,努力开展工作,在省市实现文化战略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达到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2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1改变观念,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意识上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岗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性质,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不会下岗,二不会少拿一分钱工资,一旦捧上了这个饭碗就不怕失业下岗,具有浓重的“吃皇粮”、“铁饭碗”思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2.2建立相关制度,优化管理
当前,图书馆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员“出口”和人员激励机制、工作考核制度。因此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被动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等着读者上门借书,观念保守,甚至有的馆员素质低下,常与读者大众发生纠纷。且不论国内发生的“国图事件”和“苏图事件”,馆方和读者谁对谁错,他们已使公共图书馆甚至其馆员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加上图书馆与大众媒体沟通不足、有的馆员又与读者沟通不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已在某些程度上陷入困境,这不利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图书馆应建立人员分流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先予以教育,对屡教不改或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轮换岗位,再不合格者直至分流,取消“铁饭碗”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公共图书馆“进人关”,逐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到图书馆工作。
2.3加强图书馆职业精神教育
部分公共图书馆员缺乏较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对图书馆工作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员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应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馆员素质,在对馆员的教育和考察方面,要业务技术和人文素养并重,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得使者的巨大价值,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传播和保存使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信息公平获取权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2.4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馆员教育,使其形成节约意识,制止铺张浪费,节省办公费用,并且建立监督机制,把节约纳入馆员考核范围,与馆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提拔相挂钩,有效制止浪费;二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独立的财会机构,配备称职的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三是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图书馆财务管理的良好运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四是要优化资金的配置,有的馆领导宁愿买大部头书以充当“镇馆之宝”,而对群众喜欢阅读的图书购之甚少,应当改变这种状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购买读者喜欢的图书上面,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促进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取,构建和谐社会。
2.5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
馆员待遇差,比如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学习进修、职称评聘、职务提拔及科研条件等方面,都比高校系统的其他知识分子群体来得差。待遇差又造成社会地位低下,馆员一有机会就“跳槽”从政或另谋高就,把图书馆工作当成“副业”,另外再搞一个“正业”,做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才能够稳定“军心”,保证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和谐。
2.6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促进图书馆事业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图书馆应为保障社会公民信息自由获取权利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信息平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并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图书馆事业与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和谐共同发展。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图书馆在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争取到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苏李秀英女士150万元捐款,图书馆在获得社会支持后既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又回馈社会,投入到社会文化事业中,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意识到“吃皇粮”思想的错误性以及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欠缺,彻底改变观念,确实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图书馆工作职业荣誉感,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沟通,力图改善并提高图书馆及馆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
[2]张思辉.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4).
[3]陈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低谷”现象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论坛,2004,(8).
[4]孙德宏.对我国图书馆公众形象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9).
[5]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1).
[6]陈超.国内外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J].图书馆杂志,2002,(2).
[7]易淑英.加强图书馆馆风建设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核心价值 图书馆道德 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121-03
On the Moral Standards in the Core Values of Library
Li Linan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re values and moral standards proclaimed by librarie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Based on various cases taken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it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elements and introduces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that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ystem of legal regulations in high-school libraries.
Key words: library core value; library code ethics; university library
CLC number: G250.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121-03
图书馆或其组织在多年的职业实践中提炼其核心价值,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权利法案和道德规范。目前国际图书馆界已形成制定图书馆道德规范相关政策的惯例,肯定了图书馆道德规范在维护图书馆权利以及图书馆核心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内除香港地区,尚未有图书馆明确宣布自身的核心价值,对图书馆权利也没有明确的认定。已有的图书馆道德规范多限于具体的规章制度,而图书馆权利和道德并未提及。2008年11月文化部正式启动的“公共图书馆法”成为图书馆道德规范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国外部分图书馆和图书馆组织的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进行分析论证,从而理清图书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等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关系,同时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分析阐述两者之间的关联,为高校图书馆法制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从权利角度解读图书馆核心价值
199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图书馆:美国价值观》,声明“保护公民宪法赋予之使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权利,”[1]2004年在《图书馆工作核心价值》将之前公布文件中阐述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归纳为:图书馆信息利用、机密/隐私、民主、多样性、教育和终身学习、知识自由、保存、公共资产、服务、社会责任。[2]2003年国际图联(IFLA)通过了IFLA核心价值,提出:“知识自由是每个人享有的持有与表达意见、寻求与接收信息的权利,是图书馆理念的核心,”宣布支持自由、广泛、平等地利用信息、思想、意识形态作品,以及《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2024自由表达观点的原则。[3]2000年前后各国图书馆或其组织公布其核心价值增多,集中表现在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隐私权、信息素养、尊重用户多样性和个性、专业化服务等方面。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认同IFLA的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图书馆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及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信息平衡的基本原则。
各国2024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表述中发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内容涵盖了图书馆权利,即:图书馆用户与社会都有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权利;人们有自由表达思想与观点的权利;图书馆用户有获得平等服务的权利;图书馆用户具有隐私权和机密权;图书馆用户有得到专业、优质服务的权利等,图书馆通过服务来实现和保障以上图书馆用户权利。[4]其中,亦认为图书馆权利首先是一种道德权利,集中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以及图书馆精神的最高境界。
2 图书馆核心价值中的道德问题
2.1 图书馆道德概念及其内容
按照道德的法理学定义,道德是2024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规范和标准的总和。按其组成要素分为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三部分,其中道德规范是判断行为的善恶、荣辱、正义与非正义的准则。[5]各国图书馆道德文件中对“图书馆道德”有基本一致的描述,集中体现于知识自由的共性,如《加拿大知识自由立场声明》宣布图书馆及其馆员担负发展和坚持知识自由的基本职责;韩国《图书馆员道德规范》规定了其社会责任、自我发展、专业性、合作、服务、2024、荣誉等等规定。
如前所述,2024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阐述含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可以将图书馆核心价值作为图书馆道德意识,同时以“图书馆权利”反映图书馆道德规范,而道德实践则集中体现于图书馆与用户的互动。图书馆道德还体现为图书馆员对维护和促进图书馆权利,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承诺,是图书馆员处理日常工作的指南。其内容包括说明图书馆的功能、用户的权利、馆员的基本态度、馆藏、职责、职业发展等,以告知和指导其成员完成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属于指导性的权利政策。[6]如果说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道德具有比法律更广泛的内容和控制范围,法律维护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的图书馆权利是一种具有广泛内容的权利,那么图书馆道德规范则明确地表明了图书馆方对图书馆权利的态度。本文所研究的图书馆道德重点是研究图书馆道德规范。
ALA于1995年《道德规范》(Code of Ethics),包括通过适当而有效组织的资源、公平的服务政策和利用途径以及对所有要求准确、无偏见且有礼貌地为所有图书馆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支持知识自由原则,抵制审查;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和2024查寻与接收的信息、咨询、借阅、获得或传播的资源的机密;承认并尊重知识产权;以尊重、公平和真诚的态度对待同事,并提倡保护机构内所有馆员的权利与福利的工作环境;不以牺牲图书馆用户、同事或图书馆权益为代价谋取私利;区分个人信念与专业责任等。[7]明确承诺其作为知识自由和信息利用自由的职业的成员担负着确保信息和思想自由流动的义务,从道德的角度揭示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内容。日本图书馆学会于1980年通过《图书馆员道德规范》,其导言中明确说明该规范与其1979年修订的《图书馆知识自由声明》相一致,并阐述:“《声明》中所倡导的图书馆社会职责应体现在图书馆日常服务中,这必须通过整个职业群体共同提高图书馆员职业技能来实现。这个规范是我们明确自身责任,实现目标的规范。因此,本规范不仅仅列举了与图书馆员相关的道德问题和主张,它还详细描述了一个适合各种类型图书馆馆员的职业价值观。”[8]2002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并颁布《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作为从业人员为履行图书馆社会职能与责任而制定的行业自律规范。
图书馆道德规范作为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维护图书馆权利的手段,应是图书馆法律和法规之外的一种最重要的政策。对于图书馆道德规范的执行,最重要的是建立保障体制,该体制应当有别于其他法律系统,它应着重倡导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承认并主动保证尊重图书馆范围内人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2 图书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区别
图书馆权利的本质是以对图书馆用户进行主体保护的特定角度,维护其知识获取与利用的基本权利,该权利无疑也属于法律范畴的法律权利,其中一部分最终以能获得法律保护的方式予以确定,成为人们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法律保障。有学者认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确保利用者的权利得到实现,不能对利用者作出不合理的限制,如入馆限制、区别服务、限制流通、超出合理范围的有偿服务等。同时,要为利用者保守隐私,保障利用者参与运营和服务的权利。[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即道德对法律的创制具有指导作用、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且道德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从图书馆道德的内容即道德价值体系的角度,可区分出两类不同的道德要求和原则。第一类包括社会有序化的道德要求,对于图书馆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第二类道德规范是指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增进用户和馆方之间联系的道德原则,对人们提出的要求远远超过前一类。因此,第一类的道德要求通常都被赋予了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通过立法,赋予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以法律强制力,将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这种义务的履行就有了道德强制力和法律强制力的双重保障,道德义务法律化是只能针对最起码的、最低限度的道德义务来进行,而法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弘扬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的过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10]另一方面,道德体系中第二类的道德规范具有纯粹道德的性质,本质上带有自发和自愿的成分,如果将它们与法律整合,赋予其法律义务的强制性质,则其道德的内在价值则会丧失,既不利于道德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法律问题的解决,图书馆道德规范即属于此范畴。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存在形式”, [11]选择法律规范还是道德规范对图书馆进行约束,取决于两类规范的特点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契合程度。首先,“法律的产生以利益的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必要条件” ,[12]道德是维持社会秩序最基本的规范体系”。 [13]图书馆面临的难题更像一个技术性问题――规范的选择。“其次,法律的刚性尤其是泾渭鲜明的利益立场和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特点不同,特别是馆藏建设方面,其核心价值要求馆员公平公正地2024馆藏,只有以道德的方式充分表现馆员意志的自我收敛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加之道德规范并不像法律规范那样对“后果”进行明确的事先预制,这就使利用道德规范约束图书馆的馆藏行为和对公众的开放行为具有更好的基础,道德规范更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活动。如上的论证不排斥法律规范对图书馆自身整体活动的作用。图书馆职业活动遵从“馆藏――对用户的开放行为――保护用户隐私”的过程,只要承认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权利与其基本受教育权并无二致,那么保护用户利用权、隐私权自然就成为图书馆必须承担的义务。因此凡图书馆用户明确享有的权利若被侵犯,应当得到法律上的保护:例如,图书馆不能任意界定用户“门槛”,设定某些信息只对某些用户开放。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涵盖图书馆行为的不同方面:前者主要涉及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后者则更注重为图书馆用户权利的顺利实现排除障碍。在《国际图联图书馆与知识自由声明》中集中地表现出两类不同的规范形式:言及图书馆的馆藏2024的内容是“图书馆有确保并促进利用各种表达的知识和智力活动的双重责任。为此,图书馆应尽其所能搜集、保存和提供最广泛多样的资料,以反映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而对用户权利所适用的文字则更接近于法律条文的表述“图书馆用户享有个人隐私权和匿名权。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得向第三者泄露用户的身份及其所适用的资料。 [14]
3 图书馆道德规范建设思考
3.1 现状分析
大陆地区尚未有图书馆或其组织明确宣布核心价值,对图书馆权利没有明确认定,道德规范多限于具体的规章制度,图书馆权利和道德未提及。现代社会,道德规范的力量在职业领域内多以职业规范的形式出现,以求获得职业人群的认可。目前各国图书馆职员的职业规范都在建立过程中,中国图书馆界已经注意到建立图书馆职员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的颁布无疑是一个最值得观察的蓝本。但是,比较这一文件与《中国图书馆服务宣言》,难以发现彼此之间明确的分野。同样宣示性内容过多,对职业行为缺少明确的划分,难以成为职业规范,得不到职业人群的内心认同,无法形成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优越感和自豪感,未成为职业活动的行为指南。在图书馆诸多关系中,用户利益、公共利益、图书馆专业声誉和图书馆员个人利益等多元价值的共存可能产生冲突,而目前图书馆员尚无一定的规则作为依据进行行为选择,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从而维护图书馆核心价值。《国际图联图书馆与知识自由声明》的要求充满道德色彩,其充满道德感的声明更大的价值在于宣示图书馆用户权利至上而非其他。这种宣示性的道德内容甚至没有办法转化为行为规范(无论是法律规范还是道德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3.2 图书馆职员道德和职业规范愿景
图书馆的馆藏活动、开放活动以及2024图书馆用户需求等活动都无法离开图书馆员能动的工作而实现。日本《图书馆员道德规范》准确描述了图书馆、图书馆员和图书馆用户三者的关系,“图书馆用户希望图书馆员对所提供的文献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对图书馆文献的要求越高,对图书馆员专业知识的期望也越高。”[15]因此,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中一个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必然被置于图书馆道德体系中重要的位置。
回归本原,道德规范如同法律规范一样,以调整社会关系为己任。图书馆道德规范调整的“图书馆――图书馆用户”关系是图书馆领域的核心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图书馆员要素加入,而形成“图书馆员――图书馆用户”和“图书馆――图书馆员”两个层面的次核心关系。“图书馆员――图书馆用户”之间形成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如果在现代服务的观念引领下,将接受服务者置于一个服务关系之首,能够凸现其中心地位。当然,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图书馆核心关系也完全可以称为“图书馆用户――图书馆”关系。
遵循图书馆核心价值、细致划分图书馆活动是建立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入口,同时要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公共利益。因此,结合图书馆核心价值,我们可以声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规范是图书馆员必须坚持的:努力提供信息传递,但对信息的具体运用所带来的结果不负责任。尽其所能履行对用户的承诺,如果公共利益或者图书馆专业声誉与用户的个人利益相冲突且无法调和时,首先考虑前者。尊重知识产权。参加专业培训,提高服务技能。个人信仰的差异不得干扰信息资源的2024或者信息资源利用途径的提供。不得以牺牲图书馆用户、同事或者图书馆利益为代价谋取私利。公平利用图书馆资源,不得出于个人研究目的而对图书馆信息加以保留。
参考文献:
[1]ALA. Libraries: An American valve[EB/OL].[2011-2-5]. http://省略/ala/aboutala/offices/oif/statementsp
ols/americanvalue/librariesamerican.cfm.
[2]ALA.Core Values of Librarianship[EB/OL].[2010-6-5] http://省略/ala/aboutala/offices/oif/statementspols/corevaluesstatement/corevalues.cfm.
[3]IFLA. More about IFLA Core Values[EB/OL].[2010-5-1]. http://省略/en/about/more.
[4]李丽楠等.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权利关系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7):35―39.
[5]公丕祥.法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1.
[6]程焕文,张靖编译.图书馆权利与道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3.
[7]ALA.Code of Ethics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EB/OL].[2010-6-15].http://省略/ala/issuesadvocacy/proethics/codeofethics/codeethics.cfm.
[8]Japan Library Association. Code of Ethics for Library[EB/OL].[2006-5-12].http://省略/faife/ethics/jlacode.htm
[9]周庆山.信息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
[10][11][12][13]葛洪义.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05,426,428,428.
[14] IFLA Statement on Libraries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EB/OL].[2011-03-10].http://省略/publications/ifla-statement-on-libraries-and-intellectual-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