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的区别{整理5篇}

2024-08-04 01:12:01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日本;落后地区;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重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大国都面临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问题,中国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差距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为此,研究日本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其落后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目前西部地区的开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日本开发落后地区的举措法律措施与开发计划

日本是个法制完备的国家。先立法,计划与立法相结合是日本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之一。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对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首先始于立法,其法律大致分为全国性大法和地方法。全国性的法规有,《国土综合开发法》(1950)、《土地利用计划法》(1949)、《国土利用计划法》(1974)、《土地基本法》(1989)等。这些都是针对国土综合开发而制定的法律。地方开发政策方面的法律主要有:《落后地区工业开发促进法》(1961)、《城市振兴开发特别措施法》(1971)、《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1962)、《工业整备特别地区整备促进法》(1964)、《关于促进地方据点城市整备和产业业务设施再配置的法律》(1992)等。 各地区开发的法律主要有:《北海道开发法》(1950)、《东北开发促进法》(1957)、《九州地方开发促进法》(1959)等;特定地区开发的法律主要有:《特殊土壤地区防灾及振兴临时措施法》(1952)、《豪雪地区对策特别措施法》(1962)、《过疏地区活性化特别措施法》(1990)、《海岛振兴法》(1953)、《山村振兴法》(1965)等。另外,还有与地方开发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水资源,交通,生活环境整备,公害,国土保护,防止灾害和公共事业长期计划等方面的法律。

在法律规定下,日本进一步制定了地方开发的计划体系。这些计划按照开发对象不同,分为全国综合开发计划;都、道、府、县综合开发计划;地方综合开发计划和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计划四种类型。这些计划对落后地区每一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作了明确规定。

经济计划。1955年以来,日本政府共制订了15次经济计划,其中的《公共投资基本计划》和《社会资本整备长期计划》,是国土综合开发和地方开发的重要环节。

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是日本国土开发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计划,也是国土开发的中心环节和地方开发的基础。1962年以来,日本政府共制订了五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即《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2年10月)、《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9年5月)、《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77年11月)、《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87年6月)《21世纪国土的宏伟目标》(1998年3月)。

国土利用计划。1960年以来,日本政府共制订了三个国土利用计划,其中第一次计划称为《工业布局计划》。另外,根据有关法规,还制订了城市计划、农业振兴地区整备计划、森林计划、公园计划和自然环境保全计划等相关计划等。

地方开发计划。各个落后地区都有相应的开发促进计划,例如,对于北海道,日本政府1951年以来就制订了五期《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其中,第一期包括第一次、第二次计划,第五期为《新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

特定地区开发计划。根据有关法律,一些因特殊原因而落后的地区,如半岛地区、渔村、海岛、豪雪地区、特殊土壤地区等,政府批准指定为特定开发地区后,都制订了相应的开发计划或振兴计划。

二、建立专门的行政机构

日本政府是干预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开发落后地区时设立了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在总理府设立了三个开发厅:北海道开发厅、冲绳开发厅、国土开发厅。开发厅负责制订开发计划、政策和措施,对开发工作给予行政上的指导,建立了这样一个中央直辖与地方辅助的双重管理机构。提供财政金融支持帮助,为此还设立了一些相关的机构。

公共投资。根据历次的经济计划和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日本政府都制订了相应的《公共投资基本计划》或《社会资本整备长期计划》,对地方开发进行了相应的公共投资。

促进地方开发的特别会计。现有《城市开发资金融通特别会计》(1996)和《特定国有资产整备特别会计》(1969)。前者除三大都市圈外,主要是为政府指定的33个人口30万以上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厂迁移等提供低利或无息贷款;后者主要是为政府建筑物等特定国有资产向地方转移提供低利或无息贷款。

促进地方开发的公库。现有《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1951)和《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1972)。作为财政投资机构,其资金来源除政府出资外,主要是政府借款和发行政府保证债券所筹措的资金。

促进地方开发的公团。现有《地域振兴整备公团》(1974)。该公团利用财政投融资提供的公共资金,主要是从事煤矿地区振兴事业、地方城市开发建设事业、产业设施和工业在配置事业等。

民间城市开发推进机构。这是1988年根据《关于推进民间城市开发的特别措施法》而指定的财团法人,它通过日本开发银行,对特定民间城市开发事业提供长期低利贷款。

大力振兴落后地区的科教事业,充分发挥科教教育的带动作用。

为了提高落后地区的科教水平,日本政府非常注意科研机构的布局,在每个地区分别设立了一个国立的工业开发实验所和一个农业实验场,各地方政府在本地区也设有公立的科研机构。国立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在进行基础性的共同研究,同时,对基层的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给予指导。各地区设立的公立的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关课题的试验研究,为中小企业设立开放的实验室,为他们进行有关试验研究提供方便,实行技术指导。这些措施对于提高落后地区的科教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本对落后地区的开发是卓有成效的,首先,缩小了地区差距,各个地区的人均收入趋于平衡。其次,缓和了人口过度集中的趋势。再次,保护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由于过疏过密问题的缓和和环境保护对策的成功,日本不仅成为治理公害的先进国家,而且由于森林和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还成了自然灾害损失最轻的国家。

三、日本落后地区开发的主要经验

1.以法律为依据,以计划为引导

日本政府无论是对全国性开发,还是对地方性开发或特殊性开发,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并根据各项法律制订了相应的计划,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了政府各项开发政策的实施。日本落后地区的开发是在全国综合开发的基础上展开的,即使是针对地方的开发,也都有全国性的开发计划。在地方性开发中,又有一般落后地区开发和特殊落后地区的开发。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以国土综合开发为中心的立体交叉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土开发格局,从而使落后地区没有死角,无一遗漏地得到了普遍的开发。

2.中央跟地方的开发计划应该协调一致

日本政府在制订开发计划时坚持了公开透明的原则,地方与政府的分歧在政策、计划制定之前就得到了很好的协调。这样既保证了开发计划的权威,又提高了实施的效率,大大减少了在实施中的扯皮现象。

3.注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又被称为社会现行资本,它的完备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程度。日本在开发的过程中将基础设施建设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并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4.注重环境保护

无论在国土综合开发中,还是在地方开发中,自然和环境的保护都一直是最基本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方针。例如,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21世纪国土的宏伟目标》就明确地提出:在中小城市和自然环境优美的农村、渔村和山区,要以适于21世纪的新生活方式为目标,保持宽松的居住环境,既使居民能够享受到现代的物质文明,又能领略到大自然淳朴的美,从而创造“多自然居住的地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外开发借鉴[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钱津.日本开发北海道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世界,2000,(5).

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区域划分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划分经济区域,无论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决断,还是对经济的更好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对于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弗(Edgar.M.Hoover)指出:“把区域视为一个聚合体,可以减少所掌握和处理的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区划方法主要是聚类分析法。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主要有:遵循全国生产力分工的区划模式。刘再兴(1985)把全国划分为六大一级经济区;胡序威(1994)将全国组合成六大经济区;邹家华(1996)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划分;厉以宁(2000)给出了现行的中国经济区域打破省、市、自治区的界限,以专区或县为单位的区域划分结果;在《中国发展研究报告》(2003)一书中,作者将中国大陆划分为经济区。顾朝林(1991)提出了九大城市经济区;杨建荣(1996)中国分为“都市圈”;王建(1996)提出到2010年在我国建设“九大都市圈”的设想。总的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对经济区域划分时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分值,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划分,最后确定最佳方案。

二、经济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评价体系设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省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用一两个指标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需设置相应的具体指标来反映各方面的具体效果,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2)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的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方法为依据,这样才能证明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相应指标量化的计算与合成、体系结构的建立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数据资源要便于获取,准确可靠,尽量利用现存数据和已有的规范标准,以便于计算。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主要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能源优势四个方面,通过12个单项指标构建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框架。

(注:①交通便利指数=(运输线路总长度/地区土地面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②资源综合优势度=(资源数-地区数-资源排名之和)/(资源数?鄢地区数-地区数);资源包括:水、煤、石油、天然气。)

三、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方案设计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国内地区间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东部沿海省市在全国所占比重过半,并且增长速率也比较大;中部六省所占比重约为1/5;西部省市所占比重不足1/5。

2、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中国的区域划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地域相邻。在空间上应互相毗邻,自然条件相近。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同时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民族自治区的完整性。(2)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各成员在经济上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3)中心城市。城市具有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每个经济区至少应给有一个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4)规模适度。每个区域的成员个数不宜过多,规模过大则不利于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3、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具体方案设计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为: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各省市每个层次的因子得分,然后采用距离聚类的方法遵循以上划分的原则得出经济区域划分的结果。之所以没有采用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出综合得分的方法是因为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分的时候,由于像GDP这样的因子在诸成分分析计算时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计算方式会忽略所占比重较小的因子如:自然资源的对衡量省市实力的影响,但是这个因子在衡量省市实力的时候又是不可忽略的,因而,本文采用分层次计算因子得分的方式得出各省市在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得分。

本部分共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收集了2000-2004年各省市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最常用有两种方法,一是平均数法,一是中位数法。这里就截面数据而言,采用平均数法,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表二所描述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综合竞争力评价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每个方面的因素又是由若干因素决定的。对照该表,我们建立了由两个层次的因素所构成的综合评价因素集,即第一层次的因素集为U={U1,U2,U3,U4},第二层次共有4个子因素集,它们分别为U1={x1,x2,x3,x4,x5,x6,x7,x8,},U2={x9,x10,x11,x12},U3={x13,x14,x15,x16},U4={x17}。

对上述指标的数据采用SPSS14.0分析,可依次获得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共同度、方差贡献率和正交因子旋转矩阵(详见附录),样本数据全部有效,最后算出各层次因子的得分。

然后采用距离聚类方法,根据以上划分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弊端,我将中国大陆分为如下七个区域:

第一组:新疆,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西,青海,宁夏

第二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

第三组:北京,天津,河北

第四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第五组:广东,福建,海南

第六组:山东,江苏,浙江,上海

第七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

以上各组的中心城市分别为:西安、重庆、北京、武汉、广州、上海、沈阳。这里有如下几点说明:一是由于内蒙古省东西绵延距离较远,结果把该省分划为东西二部分,分别与地理位置接近的省份合并为一组;二是传统观念上认为的中部不再包括山西省,而是将该省与西北部的省份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三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河北省理论上的结果应与湖南、湖北等省份划分在一个区域,但考虑在现实发展中,中部地区的区域面积过大,不利于其发展且河北省本身就与北京、天津二个直辖市地理位置上包容在一起,故在确定最后结果时将该省与北京、天津组合成一个新的区域,以北京为中心城市。

四、结论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在了解西方和我国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金融角度,对我国经济区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了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模型,并经过实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区域的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2]安虎森:《区域经济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

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的区别范文第3篇

09万平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03.11%。全区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累计完成26501.7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0.77%。全年个体私营经济新增注册资金14693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2.32%。全区创造就业岗位16642个,完成全年计划的138.6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

(一)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年我区全年实现的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增长速度与生产总值总量均列中心城区首位。历史上首次出现连续12个月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4%以上。至此我区已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制定的生产总值翻番目标。同时,也为2006年提前一年实现双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反映经济运行质量的财政收入与增加值比例,投资、消费、出口等支撑类指标增长速度,引资到位率,增加值内部结构,职工收入增长水平与增加值增长速度比值等指标均保持了协调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二)结构合理调整,区位优势凸现

**年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效果,一批业态创新的商业、餐饮娱乐业取得明显的行业优势;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稳定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业发展迅猛,经济总量同比增长9倍,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上年的0.94%上升至**年的15.88%,上升14.94个百分点。拉动全区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继续扩大开放,储备发展能量

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为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利用内、外资呈现六个特点,一是创新工作方式。尝试领导带队招商和全员招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利用内、外资项目多、大项目多。全年共落实利用内资项目32个,其中上亿元项目有7个;落实利用外资项目15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3个;三是资金落实好。内资到位率超过38%,外资到位率达到35%,而且出现当年批准的企业当年资金全部到位,筹备期缩短;四是投资方向好。投资教育、信息、科技、物流、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项目增多;五是追加投资踊跃。因看好我区发展前景,外商大项目追加投资增多;六是预期投资踊跃。随着我市“三步走”战略实施,我区投资环境改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海河开发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以及各行业入世保护期相继结束。招商引资出现投资咨询多,新投资国家和地区多,投资新兴行业多,形成新年度储备项目多的招商引资良性循环局面。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目前已经形成一批稳定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其中,年出口百万以上的企业占半数,实现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量的90%以上。

(四)发展非公经济,激发经济活力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1%,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外资企业,外地驻**非公有制企业,改制的原国有企业,园区企业竞相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特点,一是产业选择先进。特别是一些来自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投资进入现代服务业的倾向明显;二是经营逐渐规范,特别是产权商铺和农改超等新兴载体的产生,有效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形象;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体规模明显扩大。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比十年提高了68.99%;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提高了30.41%。非公有制经济显示了蓬勃向上的活力。

(五)提高职工收入,兑现发展成果

**年我区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原则,从多方面入手,确保职工收入与全区经济同步增长。对指标管理部门采取以调查研究开路,完善统计方式;对企业采取指导督促为主,检查惩罚为辅的措施,确保市政府下达我区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指标圆满完成。同比增速达到18.87%。使广大职工群众享受到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六)启动楼宇经济,创新产业载体

今年,我区根据向空间求发展,向空间要效益的发展思路,提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确定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出发点,以楼宇经济为载体,以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为前提,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提高入驻率、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形成政府、楼宇业主、入驻企业三方共赢的良性发展模式。同时,明确了楼宇经济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企互动的原则;保住存量、引进增量、增加总量的原则;合理定位、区别对待、重点扶持的原则;展示形象、打造品牌、创造效益的原则。**年通过对区域内楼宇资源进行广泛走访、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制定政策、打造平台,改善服务。楼宇经济入住率已经达到81%,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同时,中介咨询、通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与大型商贸设施、特色商业街共同构成了我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形势、新挑战面前,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经受住了考验,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区上下持之以恒,不懈追求高水平的结果;是各方面奋力拚搏、积极进取的结果;是同心协力、勇克难关的结果。与此同时,全区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制定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目标的安排意见

**年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区第八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是我区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为2006年提前一年实现生产总值超百亿、财政收入超十亿目标的决定性一年。做好**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我区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主要经济工作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年我市继续对主要经济指标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的设置的原则: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与“三步走”第二步目标的衔接。二是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把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摆到重要位置。四是体现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按照这个要求,我区**年经济工作目标的编制本着便于全区政务目标考核和保持目标管理渠道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进行安排的。**年我区安排的主要经济考核目标共计九项。

1、生产总值:全市工作目标增长13%。下达给我区的生产总值目标是可比价增长20%。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以及便于分解下达,我区按现价增长22%进行安排,参考绝对值是85.43亿元。由区发展计划委负责组织落实。

2、直接利用外资:全市直接利用外资协议额和实际利用额均增长30%以上。下达我区直接利用外资协议额1.26亿美元,增幅为35.28%;实际利用外资额4400万美元,增幅为36.22%。由区招商办负责组织落实。

3、吸引外地来**投资:全市吸引内资协议额和实际利用额均增长30%以上。下达我区吸引内资协议额66.3亿元,增长30%;实际利用额31亿元,增长58.97%。由区招商办负责组织落实。

4、住宅建设:全市住宅竣工面积1300万平方米。下达我区住宅竣工面积20万平方米;重点工程及旧区改造拆迁面积35万平方米。由区建委负责组织落实。

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市工作目标为1188亿元,增长13%。下达我区零售额目标是在去年实际完成基础上增长19%,为确保目标完成,我们按增长20%进行安排,绝对值为111.07亿元,这也是首次突破100亿元。由区发展计划委负责组织落实。

6、增加就业:全市增加就业岗位25万个,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下达我区的增加就业岗位目标为1.2万个,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由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落实。

7、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工作目标1500亿元,增长20%。由于今年继续维持原统计口径,所以今年市下达我区的指标是2.52亿元,增幅为18.3%。由区发展计划委负责组织落实。

8、外贸出口总值:全市工作目标为增长25%以上,目前这项指标仍然在分解中,尚未下达。该项指标下达后由区招商办负责组织落实。

9、个体私营经济新增注册资金:全市工作目标为330亿元,增长10%。目前这项指标仍然在分解中,尚未下达。该项指标下达后由工商**分局负责组织落实。

(二)主要经济工作目标分解意见

分解原则:今年仍延续**年计划管理渠道,在去年各目标承担单位实际完成情况的基础上,以《**市**年主要经济目标安排意见》和我区第八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及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在充分考虑国企改革成果、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和新经济增长点开始运行等具体情况,结合各部门**年实际增长速度进行分解,使全区经济发展做到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再上新水平。

1、生产总值目标分解意见

按照生产总值绝对额85.4亿元分解下达,比**年净增15.4亿元。现价参考增长速度为22%。分解的具体意见是:

(1)生产总值的分解保持上年管理渠道和目标承担部门不变;对新开业项目及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着谁开发、谁招商、谁负责的原则纳入管理渠道;对改制企业根据所有制性质变更情况,在管理稳定的前提下纳入相应的计划渠道。

(2)近几年,个体私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支持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充分考虑个体、私营经济单体规模扩大,新增注册资金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今年安排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全区平均增长速度,按增长23.18%安排。

(3)**年我区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外商投资企业伊都锦商厦的开业及班尼路商厦的加入,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年安排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目标的增长速度与全区经济发展速度持平,增长速度为22.45%。

(4)**年外地驻**企业增长速度安排中,考虑到通宝商厦、麦购广场等新项目已开业等因素,在去年实际完成的基础上,按全区平均计划增速22%下达。

(5)科委所属的园区,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期,现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增速趋于稳定。因此,今年计划安排的增速为20.32%,略低于全区平均增速。

(6)现代服务业园区和明星工业园虽然刚刚成立一年半,从去年运行情况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两个园区还处于发展初期的上升阶段,招商势头良好。因此,今年现代服务业园区和明星工业园增加值计划增速分别按21.15%和21.81%安排,与全区平均增速基本持平。

(7)区经贸委所属商业公司和部门经济,在经过改组、改制后,商业公司规模减小,今年下达的计划增速为20.37%;考虑到部门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今年计划以20.76%的增速进行安排,略低于全区平均增速,由经贸委组织分解。

(8)建工集团因客观原因及其行业的特殊性,今年计划安排为2500万元。

(9)滨江集团、华旭集团和狗不理集团由于**年仍存在着资产重组、改制等多种因素,均按略低于全区平均计划增速下达,计划增速在20%左右。

(10)房地产企业根据计划渠道不变的原则,**年仍由区建委承担。计划安排增速为20.67%,略低于全区平均增速。

(11)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和街道统计部门负责统计的“无主管企业”不宜作为考核目标进行安排,因此今年的目标增长都低于平均增速,按不超过20%进行安排。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分解意见

(1)零售额工作目标的安排总原则是各承担指标单位均按20%增长。

(2)由于去年拆、改市场较多,因此,今年市场办承担的零售额计划增速是在去年实际完成基础上,按增长18%下达,低于平均增速。

(3)招商办负责承担的外商投资企业零售额指标,考虑到新开业的伊都锦商厦、班尼路商厦等因素,安排零售额1亿元。

外地驻**企业零售额目标的安排,是在去年实际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宝商厦、麦购广场,同时考虑万达广场进入稳定发展期等因素,同比增长超过全区平均增幅。

(4)滨江集团零售额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的基础上,零售额按增速17.03%下达。考虑今年滨江服饰已完成改制,新中国和滨江万丽大酒店进入改制实质阶段,因此计划安排增速低于全区平均增速。

(5)华旭集团在**年完成数中剔除迁出企业的零售额后作为基数,按18.7%安排。

(6)私营企业考虑到与增加值相同因素,并考虑了户均计划承担能力,**年计划增速高于全区的平均增速。

(7)其他部门计划按全区平均增速下达。

(三)社会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说明

**年**区社会事业发展计划的编制,以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年工作安排意见和区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各项社会事业工作为目标,按照区委、区政府“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总体要求,本着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有利实施、重在实效的原则,在与相关单位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安排了三大类十九项内容:

第一类: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建设、市容环境、环保、环卫以及市政园林等项工作。

第二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工作、社区建设、依法治区、民政事业、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妇女儿童事业。

第三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主要内容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事业。

新的一年社会事业发展充满着机遇与希望,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载体,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和支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社会事业的制度保障将更加有力。社会事业发展计划的具体内容请查阅《**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目标》,不再一一说明。

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算起,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这30年,中国的变化是惊人的、举世瞩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亲身的经历。

我们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者,谁都不可能在1978年就能预知此后的中国经济会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我们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学习、提高、成长。

回顾这30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第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在序言中,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

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尽管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可以照常维持下去。这一体制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可能顽强地存在下去。原因是: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因此,一个企业想背离计划经济的轨道,是十分困难的。同样的道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个人实际上也处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个人作为劳动者,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就业和担任什么工作,都由劳动人事机构按计划安排好,流动难以如愿,抵制这种安排等于自己断送了继续工作的机会。

个人作为消费者,也要由计划部门安排,具体表现为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学就业也无一不同行政主管机构的安排有关。假定居民个人想离开计划经济所安排的居住地点或工作单位,他在生活上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样,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看,同样可以认为计划经济的运转得到了行政权力的支撑。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是由若干个次一级的体制组成的。例如,计划的企业体制、计划的财税体制、计划的金融体制、计划的价格体制、计划的劳动用工体制与人事体制等等。它们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次一级的体制依存于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而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又依存于第三个次一级的体制,盘根错节,难解难分,此存则彼存,此损则彼损。于是,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任何单个的企业或单个的居民个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就算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能够违背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定而使自己的经济活动有所发展,那也只能被当作偶然的、非常规的事情,而不可能成为经常性的、别人可以效法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或单个居民都只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采取默认和顺从的态度,企业和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同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无法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有一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不容怀疑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支柱,这种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辩护,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选择,把任何背离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行为都说成是修正主义的。这就是说,通过计划经济理论的解释,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出现了这种或那种问题,但一来这是历史所注定的选择,无法更改;二来如果要离开计划经济的轨道,那就是滑到了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了,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等于背叛。计划经济体制既有行政权力作为支撑,又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为之进行辩护和论证,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仅如此,由于长时期内计划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被确定为正统的经济理论,任何对计划经

济提出怀疑,甚至想作出修正的观点都被打成异端。由于人们从学校里、从书籍报刊上、从电影电视中所读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宣传计划经济的东西,于是人们也就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对各种想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行为加以谴责、加以抵制。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如果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方面有些举动,就会陷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周围的人鄙视他、嘲笑他、斥责他,使他不得不屈从于舆论的压力、周围的人的压力。尽管这些压力往往是无形的,以致于到后来,连最初怀疑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也会进而怀疑自己可能真的错了:立场错了,观点错了,于是本来正确而且很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尝试,就这样被扼杀了、消失了。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

从当初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归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的决策,归功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实践者这些年来在推进改革与开放中的努力。

可以回想一下,当时,在“两个凡是”的思想统治下,要在改革开放方面迈出第一步是何等困难。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场讨论受到了“左”的方面的压制。邓小平同志支持了这场讨论,并领导了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进行了重大创新。他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他所设计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与道路,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空白,揭开了这一理论的新的一页,并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毫无疑问,假定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取得进展,计划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被逐渐打破。

改革开放初期,从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成绩。正是这些冲击的结果,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阵地,最终不得不趋于解体。

要知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经济特区的建立,无一不依赖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依赖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如果没有这些,即使有的农村中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也不可能持久,而且更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甚至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农村普遍挨饿的条件下,可以容忍家庭承包,只要经济形势稍好一些,马上就展开攻势,把家庭承包取消了。再说,即使有的乡镇办起了一些不受计划经济控制的小企业,那它们也顶多只是小型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生产一些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不注意或不屑于生产的小商品,起着拾遗补阙的作用,不可能扩大生产规模,不可能成为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争高下的经济力量。而更有可能的是:它们迟早会被上级主管部门以各种方式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朝着所谓“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过渡。

至于经济特区的建立,那更是绝不可能的。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兴起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最初纯粹是自发性的,而不是政府部门有意识地倡导的,只是在政府领导人发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及其意义,发现了乡镇企业的作用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不可替代性之后,经过研究甚至辩论,统一了认识,才加以肯定,给予扶植。经济特区则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特区没有自发建立的任何可能性,经济特区的建立完全是政府的有意识的行动。只有这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才有可能出现深圳等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这一事实,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怎样牢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假定不是政府采取有意识的行动,那是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牢固结合的条件下,使某一个地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发展经济的。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终于发生了有深远意义的变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了,乡镇企业兴起了,经济特区建立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只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僵硬控制,让农民能够自主经营,自己承担生产经营的风险,并得到自己劳动成果中应当归于本人的部分,蕴藏于广大农村中的生产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使农村的经济走向繁荣;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

术上的差距是可以通过改革与开放而大大缩小的。只要计划经济少一些,市场调节多一些,经济就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会以较大的幅度提高。

启示的威力是巨大的,农村经济改革和特区经济建设的成就向全国人民传达了一个信息:城市经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滞后了,必须抓紧时机,推进改革。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经济改革预示着一场更深刻、更艰巨的改革即将展开。它们就像投向死气沉沉的计划经济体制湖面的大石头,激起层层波浪。它们打破了长期的、不正常的寂静,造成了再也平静不下来的经济格局,使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走向改革,走向开放,走向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的区别范文第5篇

一、我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情况

我市经济适用住房从1998年开始建设,截止到2005年底,共投入资金4.51亿元,建成经济适用住房3956套,总建筑面积32.85万平方米,其中,市级小区2230套,18万平方米;小区750套,7万平方米;小区376套,3.55万平方米;幸福小区600套,4.3万平方米。市级小区总投资2.15亿元,已经收回投资2亿元,为市重点工程等项目预留100套房屋,出售后还可回收资金1500万元,政府减免有关费用2700万元。这些经济适用住房,有效缓解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市级小区分三期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坚持经济适用原则,每平方米价格一直比周边同档次商品房低500元以上,2005年最后一期售价每平方米1860元,比同档次商品房低1000多元。套型面积全部设计为中小户型,60-80平方米的占80%,少部分为40-50平方米。组建了具有事业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开发中心,统一组织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从计划立项、规划设计、土地划拨、开工建设到物价部门审核价格、房管部门组织销售的全过程,均做到了严格掌握,规范操作。通过制定销售细则、明确销售方法和程序,严格审查、确认购房户的申购资格,电脑摇号、确定购房人和选房顺序号、媒体公示等措施,保证了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今年省里与我市签署责任状的开工任务共28.7万平方米。三市基本落实(三环小区8.7万平方米,年底可以峻工;石岛凤凰小区8万平方米,已开工;幸福小区1万平方米,计划以货币化补贴的办法落实),市级二区11万平方米未落实。市级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原规划建设二区,需征用土地171.32亩,因征地补偿价格各方没能取得一致同意,陷于停顿。八月份以后,市房管局紧急启动了项目,现已完成了城市规划调整、详规设计和审批、建筑户型设计、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申报增补省立项计划和农用地转用预审等涉及省、市两级的各种审批手续。市政府给区和两个开发区下达的各开工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的任务,目前均已完成了选址规划工作,区选址于镇老虎山脚下,规划用地14.16公顷;选址于镇驻地,规划用地9.4公顷;选址于华夏工业园西北面,规划用地面积14.64公顷。

二、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仅在市区范围内进行,通过对市级、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情况的了解,总的认为,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工作已有良好开端,但下一步也面临着很大困难。

(一)土地已经成为制约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瓶颈。一方面,由于经济适用住房所需划拨用地与挂牌出让的商品房开发用地补偿标准差别很大,被征地农村不愿意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提供土地。另一方面,国家实行新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地根,严把土地闸门,用地指标非常紧张。各级虽然提出“优先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但落实起来十分困难。

(二)经济适用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国家对中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和特困户不统一界定标准。按照《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取得市城市居民户口3年以上(不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无房户,均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截止到2005年底,仅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申购的有4300多户,按照目前的开发速度和建设规模,市区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建设很难满足低收入户的住房需求。

(三)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从小区看,向南通往世昌大道的路2002年就修好路基,但路中间桥板只铺设一半;承诺的41路、118路公共汽车站点设在小区未得到落实,小区居民对乘车不便反映强烈。部分业主以配套设施不完善、周边环境差等原因,拒交物业管理费,收缴率由2003年的93%降到2005年的67%,物业公司已累计亏损77万元。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落实省政府《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根据这个办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标准、户型设计、低收入家庭界定和供应范围等。特别要注意增加小户型比重。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是为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困难。目前建成的中型房过大、过多,小户型应占绝大多数。

(二)制定实施经济适用住房长远规划。最近,全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际联席会议要求所有城市年内必须全面完成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公布、备案工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全国联席会议精神,科学制定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同时编制好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长远规划;经济适用住房应在城市周边建设,同时搞好配套设施。

(三)加大土地储备力度,落实经济适用住房土地优先供应政策。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和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建立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为逐年滚动开发创造条件。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先供应,确保专项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开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