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计划经济研究{整合5篇}

2024-08-04 02:37:02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弊端;启示

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的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调控程序自身不平衡。计划经济本质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因为作为一个计划,发行计划的主体在指导和监督计划的执行上都应该是政府。如果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发展运行计划是平衡的,是客观的,具体说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各种指数都是平衡的。在这种前提下,政府职能就是监管,以确保计划的完美实施。但是,政府如何制定平衡的经济计划,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政府通过获取制定一个计划的全方位,立体式,符合实际的客观指数,及时,准确的GDP数据;其次,政府总体规划方法要符合市场规律,遵循客观情况;再次,一个系统的计划是否完美,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规划方案是否科学,决策过程是否民主;而现实中,一方面由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等技术落后,市场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故意歪曲信息将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制定一个全面,及时,准确计划所需要的全部经济信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政府在寻求最佳规划方法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投入----产出方法,优化方法已用于制订计划,但是,截止到目前,我们尚未完全掌握优化规划的有效方法。其实,规划方法的关键在于制定主体对于改善经济恒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程度已经很清楚了,也希望有简洁和实用的数学模型,但目前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一个国家的规划方法是计划经济的落后,许多的计划是,政策制定者和结果。再次,建立和完善规划制度在实践中是不容易的,而系统的建立和效率能保持各个利益之间的均衡,从而避免冲突的发生。最后,作为制定主体----规划师应该完全代表社会利益,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着眼全局,但事实上是,在现实中这是理想化的存在,计划制定师总是难逃自身利益的局限,往往从己出发,或从其代表的部门或地区的利益出发,制定一个反映少数人利益的计划,着眼小集团利益。鉴于上述事实,现实的计划常常是不完美的计划,计划本身难以避免出现不平衡的结果。

第二、计划调控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往往是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规划是已经预测了的,并且已经考虑在该项目中,但有些情况是计划中并尚没有出现,没有预测更无法提前考虑的,这些情况将使预先设定的平衡被打破。例如,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常常令计划执行措手不及,所以,他们需要根据变化的经济环境,不断适应和更新计划,以求达到与时俱进。可是,这一简单的理想也不能完全实现,客观情况是规划方法和制度出台以后,由于政治因素等其他原因常常导致这种调整的滞后,计划调整往往滞后或者片面,不均衡,因此,在计划经济中,即使其中第一个计划是均衡的,也会因为规划调整导致宏观经济的片面失衡。为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而使计划能够跟上经济变化的脚步:首先,规划部门出台符合客观情况的执行规划和计划指标。其次,建立有效的评估或绩效识别系统。

第三,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体制。在优先考虑数据,技术,收益效益等环节的前提下,这些条件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在此前提下,计划经济时期,执行该计划时所产生的矛盾和不平衡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是不是一个很长的计划纲要下,为了实现计划指标指数不得不执行的现象出现。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恰恰说明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宏观调控所导致的平衡是难以实现的。只要存在客观的经济失衡问题,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激励和监督机制予以纠正。因此,宏观调控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在计划经济的拟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和激励造成的。

二,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示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有宏观调控。从形式看,似乎都没有区别,但事实是,也有明显的差异。要清理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但如何进行宏观调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适用宏观调控的程度也存在本质的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计划经济是相排斥的。反映在客观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让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本能的调解功能,让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调控功能,它可以不遵循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对计划经济,更要能够使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重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破坏市场体系的正常功能,从而损害经济效率的增长和社会福利增加的改革。因此,应加快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改革进程。

不得否认,政府的一些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规划制度是底线,底线不容僭越,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征服政策的实施是有效果的。但问题是,一方面,政策效果具有短期性,另一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在市场经济的增长,因此损害长期的经济利益,甚至短期性的影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成立,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相关征服部门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情况,更加不能掌握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调节方法,也谈不上对宏观经济的操控有效性了,积累市场管理调控的经验教训,只有在宏观调控的变化情况才是可能的。目前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管理的体制机制体制,同时制定相配套的宏观调控规划计划,全面推进创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系统而努力。除此以外需要加快改革经济管理方式,始终不渝的坚持正确的政策方向,彻底变革落后的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引导,尽快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调控体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经济大繁荣,经济大发展。应当看到体制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应该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安装公司)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一、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内涵

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既定审计任务,达成预期审计目标,在切实开展审计工作之前编制的可以作为审计项目实施运行过程中主要依据的审计工作规划。成功的审计项目离不开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计划管理是审计组织制定审计计划,组织计划实施运行,并对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考核评价、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它不仅可以明确审计目标,确立审计路径,还可以提供审计思路和方法,是审计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当中。

参照ISO模型,管理模式(MS)可以表述为:

MS=f(I)+f(o)+f(s) (1)

其中:i表示理念/观念,o表示业务/组织,s表示策略/战略。

参照公式(1),我们可以把审计计划管理模式表述为:

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审计理念+审计策略+审计业务/组织 (2)

从中可以看出,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审计理念、审计策略、审计计划和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等要素。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审计理念不先进

理念指的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成果(《辞海》,1989),审计理念就是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中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为审计工作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源泉。通过对我国审计工作现状的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备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监督制度,其执行机关和人员对于审计理念的认知还存在一些错误和局限性。其一,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单纯地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只要发现领导干部失责问题,并揭露这些问题就行了,仅仅是针对微观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揭露和整改,很少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意见和建议,缺乏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其二,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形式化,把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自我定位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选择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了走过场,经济责任审计的效力、效果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三,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无权的,即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执法手段和处罚权利,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难有大的作为和成就。殊不知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一味地注重于处理、处分和处罚已经不符合新时期形势的要求。

(二)??计策略失当

制定一份审计目标导向清晰、审计范围主次分明的经济责任审计策略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出发点,但是往往大多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于国家宏观环境趋势的变化、相关政策方针的颁布、社会经济走向的发展并不能十分精准的把握,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组织形式、内部制度、领导干部调离升迁变化等也没有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进行充分的前期调查和深刻解读。因此,审计机关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时对于审计范围的确定还不能拿捏的十分精准、恰当。部分审计机关选择一揽子政策,不论审计对象是重点还是非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繁重的审计任务和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过高期望使得人力、物力资源都相对薄弱的审计单位最后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但没把握好重点审计对象,对于那些非重点审计对象所做的工作最终也都是不尽如人意。任务重和力量弱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所需的审计时间和最终审计质量都难以保证,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本。还有一部分审计机关仅仅注重那些重大项目和重大事件的领导干部负责人,却忽视了那些不属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单位领导干部,认为他们所管辖的领域涉及资金少,影响规模小,无足轻重,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长远性、科学性、整体性认识不足,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设定不明确、不清晰、不具体,直接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缺乏针对性,容易产生脱节现象,无法真正落实经济责任审计措施,无法有力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的领衔作用。

(三)审计具体计划制定缺乏独立性和灵活性

尽管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拥有独立的审计监督权,但是,在行政模式的管理体制下,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在业务上既要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在行政上又要接受本级政府的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审计机关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很难保持独立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计划的制定和任务安排,其决定权不完全属于审计机关,而在于组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经济责任审计联席办公室(宋夏云等,2016)。在这种计划管理模式下,审计机关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这种现状如不改变,审计机关很难有重点、分步骤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有效达成审计全覆盖目标。

(四)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非常繁重,但是调配在审计计划管理方面的人员却非常少,加之部分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不愿将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审计人才安排到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工作岗位上,如此一来,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作用和效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培养专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队伍、建立完整的审计计划管理中心数据库,也不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体系。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挖掘、分析、处理能力不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执行手段也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先进的计划技术方法, 如方案评价技术、环境预测技术、网络计划方法等基本上没有应用,也没有实行先进的计划管理软件系统,不能实时录入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运行情况,不能运用网络自动化流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

三、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分析

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审计全覆盖,主要包括审计领域的全覆盖、审计内容的全覆盖和审计周期的全覆盖(王子龙、池国华,2016),其具体涵义如下:

(一)拓展审计覆盖范围,实施全面立体审计

审计机关要依法对所有隶属于审计监督范围内的管理、使用和分配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与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立体化的审计。以资金运动为X轴,以权力运行为Y轴,同时跟进、交叉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从而实现有广度、有深度的审计全覆盖。

(二)关注重点审计领域,跟进重点审计项目

重点审计对象的全覆盖是审计全覆盖的核心,审计机关要统筹制定审计目标、科学安排审计计划、抓住重点审计对象、把握重大政策措施,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项目,深入剖析,严肃对待。在审计任务重、审计资源力量难以全面跟进时,审计机关要确定好各重点审计对象的审计频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对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以及那些问题多、反映大的领导干部提高审计频率,从而实现有重点、有步骤的审计全覆盖。

(三)增强审计成果运用,深化审计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要在切实做好审计全覆盖的道路上,加强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对于实施审计全覆盖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加强重视,注重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对于在经济运行中发现的风险隐患要引起注意,尽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及时总结审计全覆盖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审计工作做好充足准备,从而实现有效率、有效果的审计全覆盖。

四、基于审计全覆盖理念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优化思路

(一)锐意进取,大胆更新审计理念

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必以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进步为基石,而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进步必以经济责任审计理念的更新为先导。锐意进取,大胆地更新审计理念,在新的思想水平高度上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正确识别监督与服务的地位与内涵,查处和揭露领导干部失责问题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目标,通过纠错查弊以监督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制度改革体制才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所以审计人员必须立足于经济责任审计,面向全局,提升服务意识,树立监督即服务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其次,审计人员要明白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实质就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权力的行为,是国家运用审计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方式。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切实担负起经济责任审计职责,严格履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增强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维护人民、政府和社会的权益,树立起国家治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再次,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审计理念。从微观层面入手,宏观层面着眼,依法审计,对人民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促进国家科学稳定发展。只有不断更新经济责任审计理念,才可以与时俱进地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只有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可持续地推动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事业,树立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形象,更好地服务发展,保障发展,促进发展。

(二)科学制定审计策略

充分的审前准备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的精确制定至关重要。审计机关应该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小组,时刻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动向、有关政策的发表颁布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在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制定之前,深入实地走访了解当地新动态,把握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要求,搞清楚社会经济走向的趋势和重点,分清哪些是重点审计对象,哪些不是,并安排一定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调查,走访有关机构、部门和相关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等有关基本情况,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的制定具有针对性,在实际执行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对那些涉及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部门以及问题多、反应大的领导干部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审计频率,及时跟进审计进度,同时有区别地兼顾那些所谓“非重点”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适当地降低审计频率。根据审计机关所拥有的经费和人员,积极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并与其他监督部门协调合作,合理地安排各个审计项目时间和审计频率,保障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质量,做到既全面审计,又重点突出,科学地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从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清晰,范围明了,时间安排妥当。

(三)确保审计具体计划制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国家应当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是独立的第三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出台详细可依据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规范约束和实践指导。各经济责任审计机关要增强其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在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内部,要培养良好的、独立的经济责任审计氛围,审计机关内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提醒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时刻谨遵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表扬那些在工作上尽职尽责、不为私人利益而动摇、爱岗敬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而对那些仗着职业便利私相授受、忘乎所以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一经查证,严惩严办、?^不姑息,同时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行业内进行通报、公告,以此警醒各审计人员时刻保持理性,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审计计划制定过程中的独立性。

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于每年年初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除了要注重编制本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也要重视其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的编制,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执行时有计可依、有则可依,各环节的审计工作上下衔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环境的不断改变和领导干部的人事变动以及不同重要性标准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审计频率,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在编制时要从静态编制转为滚动编制,使短、中、长期计划能够在时间顺序链上紧密地结合、连贯起来。定期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梳理总结,及时有效地制定新措施进行修改调整,确保短、中、长期计划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四)不断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是要在各级政府增设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机构,壮大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队伍。二是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在聘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时,要引进深谙法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化技术、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经济责任审计人才;注重吸收那些既有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又有领导管理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经常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培训教育、优秀审计人才交流会、外出调研查访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实时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见识。四要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引入先进的计划技术方法,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中心数据库,搭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网络平台,改进当前落后的审计计划管理技术,加快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于安徽合肥,籍贯山西夏县,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

1974~1978 在安徽省广德县插队落户,曾任生产队、大队基层干部;

1978~1982 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1983 机械工业部河南新乡机床厂工作,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83~1988 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计划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8~2003 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先后任长期规划司主任科员,经济师,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副处长、处长,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副组长、组长;

2005~2006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6~2007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主任助理;

2007.04~2013.09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2013.09~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兼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参加研究制定《“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参加起草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十届全国人大二、三、四、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参加研究发展改革、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工业交通等政策。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田学斌

男,汉族,1963年12月生,甘肃会宁刘寨乡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9~1983 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

1983~ 甘肃省水泵厂团委书记、甘肃省委组织部干部;

1986~1989 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处长、处长;

1992~ 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副局长、局长(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3~ 任国务院总理秘书;

2008.06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8.12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黄守宏

男,汉族,1964年6月生,河南范县人,管理学博士。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经管系及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1993~ 历任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处长、副司长、巡视员、司长。

2008.04~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

2009.10~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分管工业交通贸易和农业农村政策研究等工作。

2013.06~ 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华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常务理事,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编委等职。

曾多次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韩文秀

男,汉族, 1963年9月生,河北赞皇人,中共党员。

1980.09~1984.08 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09~1986.09 在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

1986.09~1989.01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01~1997.07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研究部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处长、处长。(1992.09~1993.09 在英国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学习);

1997.08~1999.03 国家计委财政金融司综合处调研员;

1999.03~2000.0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预测监测处处长;

2000.04~2005.03 先后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副巡视员、副司长 ;

2005.03~2011.0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宏观组(经济一组)组长(2006.09~2010.01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习(在职),获金融学博士学位;2010.07~2011.08挂职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

2011.08~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曾出版《中国GNP的分配和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等著作。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石刚

男,汉族,1958年9月生,安徽桐城市人,工学硕士。

1982.07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08~1983.08 在安徽省合肥市无线电三厂工作;

1983.09~1985.12 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01~1997.03 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工作,主要从事经济预测与分析;

1997.03~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为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工作,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等;

2006.0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司司长,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全面工作;

2013.06~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2013.07~ 兼任总理办公室主任。

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谢伏瞻

男,1954年8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198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

1973.03~1976.12 湖北省天门县知青;

1976.12~1980.01 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学习;

1980.01~1983.08人民日报社技术处干部;

1983.08~1986.09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6.09~1993.08 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部助理研究员(1991.10~1992.1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1993.08~1994.0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部负责人(副局级);

1994.02~1995.0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情报中心副主任;

1995.06~1996.0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正局级);

1996.02~1999.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1999.10~2006.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2001.09~2001.11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3.07~2003.09哈佛大学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学习);

2006.10~2008.05 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2007.12);

2008.05~2008.09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8.06);

2008.09~2013.03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2013.03~2013.04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

2013.04~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原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丘小雄

男,汉族,1955年9月生,广西陆川县人,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

1972~1977 广西贵县钢铁厂工人、干部、广西玉林地区工交办公室干部;

1978~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1982~1993年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干部、副处长、处长;

1993~1994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处级干部;

1994~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1993.09~1995.04 在中南工业大学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04~ 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

2003.06~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台湾地区 产业竞争力 情报服务 ITIS计划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隶属于台湾“经济部”的原金属工业研究所建立工业经济室,开展机械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的情报服务。1987年资讯工业策进会成立资讯市场情报中心,致力于台湾信息产业的情报研究与服务工作。同时,工业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等机构也在开展相关产业的情报服务工作。1989年7月,台湾“经济部”技术处组织协调七家财团法人机构的产业技术情报服务而建立一个跨领域的情报服务平台,即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简称ITIS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不断调整完善稳步发展,推动了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中,ITIS计划及其参与机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些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基本能反映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现状,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都展现着自身的特点,对大陆地区从事相关的情报服务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ITIS计划及其参与机构概述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主要以ITIS计划参与机构为主体,政府有关部门通过ITIS计划进行统筹协调。ITIS计划是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我们可以对台湾地区进行此类情报服务活动的机构进行梳理,因此有必要对该计划着重笔墨,其中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资讯工业策进会又是ITIS计划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机构,也将重点介绍。当然,台湾地区也存在着一些提业研究报告等服务的私人企业(如龙格企管等),此类以营利性为目的而不是为本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服务的机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1 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

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Industry&TechnologyIntelligence Service),是“经济部”技术处为提升台湾地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而执行的一项计划,通过组织协调七家财团法人机构的产业技术情报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个跨领域的情报服务平台。“经济部”技术处负责政策与计划督导,并且设立专门的“ITIS专案办公室”,每年政府有专门的经费来支撑该计划的实施。

ITIS计划由七家参与机构具体实施,各参与机构所服务的领域有所倚重,因此该计划会分解成为一些子计划,然后由各个成员单位承担与实施,其中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资讯工业第进会(简称“资策会”)承担了较多子项目,是该计划的两个主要参与机构,下面将做着重介绍。需要说明的是,ITIS计划并不能涵盖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的全部,各参与机构本身也在从事着大量的情报服务工作,如表1所示:

2.2 工业技术研究院

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台湾“经济部”于1973年出资成立的财团法人,是一个带有强烈官方色彩的民间研究机构。工研院一方面致力于科技的发展,以“科技创造经济价值”为研究导向;另一方面也将服务触角伸到产业界,从商品检测、技术升级到产业情报服务。

近年来,台湾地区产业对外面临大陆与东南亚低价竞争,对内面临生产要素不具比较优势的双重威胁,工研院于2000年将以往分散在各单位的产业情报服务进行整合,特组织成立了产业经济与资讯服务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Knowledge Center,IEK),后更名为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

IEK是工研院专门的产业情报研究和服务机构,一方面主要强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提供专业的情报与顾问服务,为客户创造整合性附加价值及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致力于产业研究,带动台湾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IEK的角色有两个:不断进行产业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接受企业委托进行专案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顾问服务。

2.3 资讯工业策进会

资讯工业策进会,成立于1979年,是台湾“经济部”为推动岛内信息产业发展而成立的财团法人机构,深入参与台湾信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产业发展规划,被称为台湾信息产业的“智库”。

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Consulting Institute,MIC)成立于1987年,起初名称为资讯市场情报中心,2009年改为现名,建有产业情报网。MIC全面面向产业需求,专注于信息产业的市场、产品、技术以及竞争态势的研究,重点对亚洲信息产业大国进行深度的区域分析,以协助台湾地区信息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在MIC的自身定位上,一方面作为政府的智库,前瞻产业发展,协助政府规划产业政策与技术发展蓝图;另一方面又是产业顾问,提供企业稳定严谨的产业情报,协助产业繁荣发展。MIC主要为全球资通讯厂商、金融投资界以及学术研究等机构提供即时的产业决策情报与顾问服务。MIC还通过对全球信息产业内的标杆企业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方式分享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协助岛内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

2.4 ITIS计划其他参与机构

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简称“金属中心”),致力于金属及其相关工业生产与管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金属中心在企划推广处设有产业研究组,进行相关产业的情报研究与服务工作。

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简称“生技中心”),致力于台湾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政策及市场研究等活动。生技中心设有产业策进处,进行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政策的研究,协助政府进行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并不断向业界学界提供岛内外生物研发技术及市场咨询服务。

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简称“食工所”),是台湾地区食品科技界最完善的研发训练机构,近年来亦涉及生物产业。食品所建立了“食品产业知识库”,向产业界提供市场咨询、产业评析、产业报告等方面的情报服务。

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简称“纺织所”),是台湾地区首要的纺织品研发机构。纺织所设有产业资讯与推广部,主要执行ITIS计划的纺织领域部分,进行纺织产业的情报服务工作。

台湾经济研究院(简称“台经院”),主要从事岛内、外经济及产业经济的研究,通过政策研究服务、产业经济资料提供、景气预测资料、顾问咨询等形式向政府以及产业界提供情报服务。

3 ITIS计划参与Sit构情报服务模式分析

ITIS计划参与机构均为政府捐助财团法人,政府捐助财团法人所扮演的就是政府政策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其任务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政策目标。

工研院是“经济部”依据设置条例由政府出资创立基金设立,资策会则是由“经济部”与民间企业共同捐助,为促进台湾信息产业发展而创建,金属中心和纺织中心是在原来机构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政府资助财团法人,食:[所、生技中心以及台经院尽管是由民间捐助成立,但成立之后受政府资助以及接受政府委托专案。这7家财团法人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政府背景的烙印,强烈的政府背景也影响着其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

3.1 服务对象

ITIS计划参与机构是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特定的机构背景也决定了情报服务对象,这些机构都无一例外地将自身定位为政府相关产业幕僚以及产业助手。

政府相关产业幕僚,即除了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翔实、完整、专业的产业情报服务之外,还进行科技与产业政策研究,帮助政府科技政策的形成与决策,协助政府进行产业发展规划。例如资策会长期以来担任政府信息产业相关政策智库,但凡资讯、通讯、数字内容、数字学习、软件、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产业竞争力分析、科技法规研究、产业发展方向规划等,资策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具体建议,促进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工研院IEK设有政策研究组,进行国际科技政策、产业技术、提升地区创新系统以及台湾地区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政策研究。

产业助手,即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各类产业情报,帮助企业掌握岛内外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并进行产业分析人才的培训;另一方面还接受企业委托,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工研院IEK、资策会MIC、食工所、金属中心、台经院均建有自己的产业情报网和相关的产业资料库,为业界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情报服务。

总体来说,台湾地区ITIS计划参与机构的产业情报服务对象可以总结为图1:

3.2 服务方式

台湾地区ITIS计划参与机构的情报服务内容与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如表2所示:

3.2.1 政策智库服务政策智库服务根植于这些机构的产业政策研究,通过对相关产业技术以及市场状况的长期监测,强化对科技行政机构的政策咨询服务,提供政策规划与决策支持。政策智库服务的主要方式为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专案,具体来说就是进行课题研究,举办研讨会与专业论坛。

3.2.2产业咨询服务产业咨询服务按照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管理咨询服务。立足于解决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运行效益;协助企业进行顺利转型,以应对岛内外竞争。

?技术经营策略咨询服务。针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专利分析、技术应用与产品市场的分析研究。作为企业研发或技术经营与投资的决策参考。

?前瞻技术发展策略咨询服务。这些机构本身就拥有很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因此可以提供针对新产品的前瞻技术研发服务,为企业提供新产品与前瞻技术发展策略咨询服务。

3.2.3研讨会服务及培训服务这些产业情报服务机构每年都会举办多场技术和市场研讨会,内容多为岛内外相关产业技术趋势以及投资商机等。另外工研院以及资策会每年还会举办针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战略管理人员的系列研讨会,进行产业分析等能力的训练,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工研院以及资策会均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科技管理、产业分析、企业运营等方面的课程,进行相关人才的培训服务。

3.2.4专业情报网 台湾地区产业情报服务机构均建有专门的服务网络进行情报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到产业资讯服务、年鉴等出版品、相关研讨会等。工研院、资策会、食工所、金属中心、台经院还建有自己的产业资料库。以工研院IEK产业情报网为例,可以看出该平台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如表3所示:

4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特点分析

4.1 强化服务内容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内容涉及多个产业,从ITIS计划即可看出,该计划涵盖电子信息、机械金属、化学民生及生物医药等产业,所涉及产业主要与ITIS计划参与机构所擅长领域有关(各参与机构所专注的领域具体见表1),且这些产业均为岛内经济主导产业。从服务深度上来看,包括产业、产品、厂商、技术四大层面,各研究机构所做研究主题均要对这四大层面做深入的探讨与分析。通过表4可以直观展现各机构的情报服务广度和深度。

4.2 支持中小企业

ITIS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扶植中小企业来促进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ITIS各参与机构在进行相关产业的情报服务过程中,对中小企业也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倾斜。ITIS计划“智网”的情报服务对中小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惠服务,例如享受ITIS计划“智网”的服务需要一定的“储值点数”,这些“储值点数”的售价对于中小企业(依据台湾地区的相关认定标准)要比非中小企业相对便宜,ITIS计划的参与机构在执行与ITIS相关委托计划时(受ITIS计划委托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也会对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并且,在此基础上“ITIS计划专案办公室”还不时推出所谓的中小企业贴心方案,对中小企业进行进一步的优惠。另外,对于一些政府组织的相关产业趋势研讨会等,政府有关部门都会给予参会中小企业相关的会赞补贴或者力度较大的优惠,如“经济部”工业局与资策会联合举办的“绿色科技与能源发展趋势研习班”中,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参会补贴达到50%。

4.3 重视人才培训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中非常重视情报分析人才的培训,ITIS专案办公室的职能之一就是进行产业分析人才的培训,人才培训的参与机构为工研院和资策会。工研院设有产业学院,除了进行工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之外,对产业分析人才的培训和认证也比较重视,工研院IEK也有对产业分析人才的相关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以研讨会为主。资策会MIC设有产业顾问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渐进式的、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方案和课程规划,总共进行了超过10 000小时的培训,累计培训超过5 000人次,学员涵盖了多个产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在线学习,亦有现场学习和研讨会。

为了配合ITIS计划中有关人才培训目标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和业界共同推动了“台湾亚太产业分析专业协会”的成立,该协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产业分析师、资深产业分析师以及产业顾问的资格认证工作。

4.4 政府作用介入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之所以为台湾地区产业升级及其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尤其是“经济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贯穿于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的始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上产业情报服务机构均具有或多或少的政府背景,政府资助或者专案是这些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而由政府出资所成立的法人财团更是接受“经济部”的监督与指导。其次,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这一点集中体现在ITIS计划,台湾“经济部”设立专案办公室,并提供支撑经费,通过该计划,将分散的各产业的情报服务整合成一个政府介入、产业参与、各服务机构实施的服务体系。

5 结语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开拓科技计划工作新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水平,把我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科技计划的出台,无论是在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在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科技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拓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的新要求。加强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逐步减少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政策性,并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格局。各类科技计划相应确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宏观目标,并努力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证。但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计划管理,战略目标、宏观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研究不够;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各类计划和项目立项的评估分析和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监督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必须努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科技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主要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从简单的项目管理、分钱分物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上来。科技项目的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和承用。

总书记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广东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包括利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并特别强调"在这方面广东也是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的,也应多创造一些新鲜经验"。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指示,广东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长春书记也指示我们,要"为全国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我省科技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理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使科技计划从科技系统小循环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体制。

1.促进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有较大显示度的贡献;

2.促进科技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适应,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政府目标、政策导向,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3.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增强我省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4.促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实现以上改革目标,科技计划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2.纵横结合,加强科技计划的综合管理,明确计划的定位与充实计划的内涵相结合;

3.规划、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协调;

4.计划改革与机构改革、职能转换相结合。

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三个意识

1、贡献意识。科技计划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增强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强调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不能就计划论计划、就项目论项目、就水平论水平。

2、市场意识。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项目的选择要强调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

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提出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提出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3、全局意识。要认真研究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精神,强调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衔接,树立全局意识、参与意识和超前意识。强调计划的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何配合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突出三个重点

1、优化计划体系

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的部署,科技计划要从横向上做好定位,从纵向上做好规划和"全程"安排。

1)从横向上做好定位:

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长期目标为重点。基础性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面向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保障科技创新和构建科研支撑体系。

科技攻关计划和工程中心组建计划,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计划,应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实现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

2)从纵向上做好衔接和"全程"安排:

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之后,计划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项目的衔接和转移来实现。科技计划要加强综合管理,按产业或领域,从纵向上做好规划与指导。在编制各类计划的同时,要根据各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按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社会发展来进行系统的安排。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做好配套。

3)从整体上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

科技计划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抓好全省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改革科技计划、科技资源管理体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重大问题,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引导、工程示范,切实解决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攻克一批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课题,增加科技储备;加强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必要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形成我省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整体形象。

2、优化资金配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以及各类资金的使用原则,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应用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支持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科学事业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增强活力转换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下游的工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资金配置要与工作任务、计划职能相衔接,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同类型计划与经费相对综合与集中。切实加强对计划管理中资金筹措、分配、安排、使用、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全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以资本为纽带,人力的资本化、知识的资本化。加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

3、优化管理机制

科技计划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

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过程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管理组织形式的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

3)管理手段的转变: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1)对围绕政府目标的项目,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推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竞争择优,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

2)对于中、上游的研究开发项目,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

3)对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客观、科学、独立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机构等进行评估和评审,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对于科技评审的组织、内容、过程等有明确的办法并认真实行。

科技计划的科学化管理要贯穿于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要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金科网络中心和社会的有关力量,建立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的申报、招标、评估、评审,到计划的编制、跟踪管理、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要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要成为科技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点。

加强对承担评估、评审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评估筛选制度。

加强科技计划的统计工作,建立省级科技计划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各项科技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科技计划执行中的信息数据,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发展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抓好三个环节

1、计划编制环节

计划编制环节主要包括几个阶段:提出任务项目申报项目初审计划协调计划审定计划综合计划编制。要注重计划编制环节的流程管理。

计划的编制要加强集成、协调配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项目选择:要从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任务、指南,接受申请并筛选项目、进行初审。包括:

提出任务:在对有关科技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研究分析总目标和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技计划编制工作总体设想,形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向社会。

项目申报:对于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招标通知,接受投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逐步采取网上申报及网络化管理。

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申报项目单位进行审查,强调要有专利、有能力、有成果。加强调查研究,对项目、专利、成果检索,认真核对申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

项目初审:引入并建立规范的评估、评审、评标制度。科技项目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或承用。要研究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强调项目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重点项目还应充分体现对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重点科技项目的确定,均应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必须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效益和市场分析、投资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等,使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

2)协调评议:主要按领域研究各计划和项目之间上、中、下游的衔接,实现横纵向的转换。综合计划处牵头与有关处室协调项目安排,汇总分析计划项目各领域和上下游所占比重、对行业的贡献及显示度。

3)计划审定: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决策形式。主要审定各计划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从原来的按计划研究的形式改为按农业、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或产业的形式进行。

4)计划编制:各职能处室要按照厅厅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意见,对所负责的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进行整理、完善。由各职能处室与综合计划处、条件财务处会签后报厅领导审定签发。条件财务处送省财政厅会签。

厅综合计划处与厅办公室将"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相关材料整理,向全社会通报。

为保证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安排上要注重一条龙:如,对同一项目,可以从研究、开发、推广、产业化、市场一条龙部署,由各类计划安排。在计划衔接上要注重上中下游衔接:如对同一科技项目,可以从攻关、火炬、产业化等不同计划进行先后交接安排支持,各计划之间注意衔接、配合。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多渠道支持:拨款、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各类计划一起支持。

2、跟踪管理环节

计划编制完毕之后,进入跟踪管理环节:通知下达签定合同经费下达计划执行中期评估结题验收。

跟踪管理要强调目标管理。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处室)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形成知识产权情况汇总、分析;项目经费监督使用。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全社会通报各类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抓好两个层次、两个方面。

两个层次是:一是重点项目的跟踪,实行定期通报制。各类计划都应确立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这类项目不但要任务落实、经费落实,而且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特别是要抓好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及时解决问题。各有关处室定期联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通报会,通报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报厅领导。二是所有计划项目的跟踪,实行年度报告制。要调动各部门,特别是各市科委的积极性,同时要与科技计划年度统计结合起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计划总的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应是科技计划评估和资金配置以及计划滚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两个方面是:一是"计划内"的跟踪,了解和掌握各类计划支撑体系如机构、人员、经费、相关科技与经济信息等。二是"计划外"的跟踪,要加强对计划执行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

3、效益评估环节

效益评估的重点:专利、成果、效益、奖励。

以提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加强对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保障国家利益,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以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