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经济的含义范文第1篇
任何能够在21世纪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获得成功的国家都不得不回答下列四个问题,而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将来自自身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
其一,国家未来的愿景是什么?
其二,如何在一个互相依赖同时又饱受冲突折磨的世界中追求本国目标?
其三,如何因应数字经济?
其四,为达到目的,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事实上,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行动,可以协调成员国的内外政策,形成合力,并进而在国际关系中施展更大的影响力。要达成这些目标,金砖国家则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进展:
其一,进一步超越拥有相似地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国家集合的身份――领土广袤、人口庞大、经济繁荣、潜力巨大,这些因素既可以对金砖国家在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活动起正面作用,也可以是分裂金砖国家集团的因素;
其二,在追求国家利益和理解世界运作上发展出更精妙的构想,并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其三,建立正规和常态化的机制,将各国商务、社会、政府等各界精英聚集在一起,共同制定统一的国际事务议程。
不过,我们需要牢记至少到目前为止,金砖国家还不具备下列特点:
其一,金砖国家还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
其二,金砖国家既不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也不是一个自由贸易区;
其三,就人权、环境、国际和平、安全、贸易准则、在联合国或国际贸易组织(WTO)内的联合行动等问题而言,金砖国家只是在构筑共识平台方向上迈出了最初几步。
因此,金砖国家必须了解它们想为自己的国家和精英赢得哪些东西,它们想为世界提供哪些东西,并从世界得到哪些东西。而人们也不得不质问金砖国家:
它们是否有一个权力规划?
它们是否有一个繁荣规划?
它们是否有一个名望规划?
只有回答了上述问题,金砖国家的概念才能和应该如何建构未来世界这个问题联系起来。
这几个伟大的国家能够获得经济强国的地位,是因为在过去30多年里它们成功地适应了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即,在一个就业成为经济成败关键因素的世界里,这些国家落实了多种可行的发展战略,帮助自身经济不断提供当地含量(local content)。
然而,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金砖国家的未来不再取决于它们能如何有效地适应世界经济,而是会取决于它们如何有效地形塑世界经济。这必然会使这些国家从成功的当地含量提供者(local content provider)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和创新枢纽。
竞争力冲突
当全球资本主义挣扎着试图在目前的危机中找到出路时,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个强劲的发展潮流――即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背景下,各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纳建筑在所谓“当地含量主义(local contentism)”理念上的工业和贸易政策。
无论其起初目标是保护新兴工业、发展高科技,或者是建设成熟的制造业,这种做法正日益成为国家构筑其贸易和引资能力中最频繁使用的工具。
在全球层面,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远远超出了所谓“货币战争”的范畴。汇率策略上的纷争只是一些辅助手段,而非决定性的战斗。实际上,世界已经进入了“竞争力冲突”阶段。
为了抵消鼓励出口的汇率干预战略,许多意义模糊的“当地含量主义”伴随着各种防御性贸易政策发展了起来。当然,现在的“当地含量主义”和过去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很明显的不同。后者主要关注进口配额、关税壁垒等旨在保护“民族”产业的问题,而前者则十分看重外来投资,并在更大范围内将政府采购作为诱饵,用以吸引投资。总之,“当地含量主义”的关键在“当地”,而不是“民族”。
金砖国家成功的“当地含量主义”措施早已将自身与传统的排外性保护主义手段区分了开来,后者在20世纪曾折磨了各国的经济政策。人们不再谈论工业资产的民族化,就好像财富不再以物理形式表现,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才干或知识密集化过程中一样。
最近美欧国家也出现了显著地朝着“当地含量主义”运动的趋势。今年美法两国总统选举的主题不再聚焦自由市场,或是强化区域经济合作等问题,转而关注创造就业等当地含量问题。
中国巴西比较
中国强大的竞争力是1978年以来其错综复杂、设计精巧的“当地含量主义”政策的产物:例如,其公私合作关系(PPP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成为了出口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跳板,国内(曾经)极度低廉的生产成本,进入世界最重要买方市场的特权,充满活力的商务外交(几乎每天都有两个中国贸易投资代表团分赴美国和欧洲)。
中国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年度GDP超过了10万亿美元,产生了世界经济中实实在在的“日食”现象(即世界生活在中国经济统治的阴影下――编者注)。在美欧这两个传统的世界经济中心之外,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新中心”。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1971年的一场经济讨论会上,这个会议集中了大批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其他世界知名的战略学家和未来学家,会议的目的是预测中国和巴西的未来:
到2011年的时候,哪个国家的名义GDP总量更有可能在2024年前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哪个国家GDP总量的60%与国际贸易相关?
哪个国家会成为FDI的最大目的地?
在1971年,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巴西。在上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个南美巨人身处“巴西奇迹”的高潮,年经济增长率超过了10%。那时,世界充满了对巴西的期待。而在同期,中国吸引世界关注的并非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而是其充满了问题的生产。
然而,即便现在巴西在世界上鼎鼎有名,而全世界也对新兴市场的潜力充满敬畏,但事实上,2012年,巴西、印度、俄罗斯三个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与中国一国相当。
那么在过去40年里,哪些事情促使中国获得了今天的突出地位?
中巴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巴西在过去20年里经历了一个“将指路灯挂在船尾”(有时甚至连灯都没有开)的历程,其发展缺乏引导;而中国则“朝着未来打开了指路明灯”。中国人认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因此它们制定计划,选择一个发展模式后,就坚持不动。而巴西并非如此。
中国决定在一个稳固的经济基础上施展其权力和名望的影响力。它制订了一个建筑在对外贸易和吸引FDI基础上的国家计划。它推行并继续着计划生育政策,以增加国内储蓄和投资,后者总量约占中国GDP的50%。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巴西宏观经济失序,这等于在巴西经济字典中删除了“长期”一词。巴西民众也因经济失序而受损失。但这些损失并不能被看作是为“国家计划”做出的牺牲,因为那时候的巴西根本没有全国性计划。
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整合了公私部门合作关系、劳动法、廉价劳动力、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和低税收政策,使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而巴西却没有能够在过去40年里落实任何有助于发展其权力和名望的计划。
今天,巴西将国家发展计划和复兴计划混杂在了一起。巴西关注基础设施、港口、机场和道路的建设――这是过去追赶现在的举措。事实上,巴西正在寻求“进口替代式工业化(ISI)”的沉默复兴,或说ISI2.0。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巴西采用进口替代政策来改变国家经济依赖农业和矿业的DNA。
20世纪两个时期的增长――即库比斯切克总统治下的“五年跃进五十年计划”时代(1956-1961),以及“巴西奇迹”时代(1967-1973)――在很大程度上都是ISI的结果。ISI使巴西年经济增长率超过了10%,也成功地将巴西转化成了一个以强劲的国内消费市场为服务对象的工业经济国。当然,汇率政策不清晰、工业垂直整合缺失,以及不友好的国际环境也给巴西带去了ISI不受欢迎的两个“孪生姐妹”――通货膨胀和外债高企。
今天,ISI2.0很容易通过巴西国有企业、官办银行、大城市、各州以及联邦政府在参与世界经济活动中确认、追求巴西国家利益的做法来定义。ISI2.0是观察巴西各级政府如何在外国竞争面前保护本国企业,繁荣当地含量,运作政府采购的变量。
ISI2.0有两张面孔。一方面,它继续维系高额进口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以保护民族企业集团并繁荣巴西的战略产业(如中间品生产、软件、电子产品、汽车等)。另一方面,当本币被明显高估时,如果没有关税壁垒,巴西制造业贸易逆差将变得更为巨大。事实上,许多巴西人已经因为向外国进口商品支付过高价格而不满。
就像上世纪50年代的ISI雏形,ISI2.0明显是“民族主义的”。不过,它也与时俱进地更新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内涵。除了保护巴西企业,ISI2.0还号召企业“巴西化”,即鼓励它们挖掘巴西国内市场的潜力。巴西有一整套鼓励企业在国内创造工作机会的激励机制。其中最有力的一个工具就是卢拉-迪尔马两届政府执行的、有力的政府采购政策。
巴西正在运作一个“盐下油藏对冲基金”。因此,未来30年里,发现新石油储备的乘数效应对那些有意投资巴西的企业来说将变得格外巨大,并促使其制定在巴西发展的长期计划。这也是为什么在2011年,虽然全球经济危机仍在继续,但巴西仍吸引了650亿美元FDI,约占当年全球FDI总量的5%。
那么,现在巴西面对的都是好消息吗?也不全是。如果它继续将亟待改革的劳动力市场、税收制度和政治改革放在一边,那么巴西很有可能成为金砖国家乃至全部新兴经济体中表现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一个。巴西的ISI2.0计划也有其天生的弱点。在未来许多年里,这个计划都有赖于持续的、大规模的FDI流入。为了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ISI2.0还必须创造更短的学习周期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巴西的未来有赖于其各行各业的企业能够朝着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对巴西而言,将其富有创造力的民众引入一个充满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社会是最重要的战略。巴西今天的比较优势(生物能源、矿业、石油、盐下油藏开发)必须为建设明天的比较优势服务(不断扩展的研发、专利业、新产品、企业与大学的紧密结合等)。
从当地含量提供者到创新枢纽
面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其他经济体“去工业化”问题,巴西、俄罗斯、印度有其自身考量。但它们至少应该通过各自版本的“当地含量主义”进行“再工业化”,以部分抵消中国的冲击。
以巴西为例,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和欧盟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主要的FDI来源。农矿业是巴西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农矿产品的需求很自然地促进了双边合作,并将合作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物流、基建、飞机制造等)。
因此,巴西、俄罗斯、印度的企业家怀着对中国产品“潮水般”涌入本国市场的忧虑,也自然会欢迎各自政府收紧进口配额或采取其他进口限制措施。不过,这些企业家对中国的汇率政策没有过多的批评,他们更愿意批评各自过时的、缺乏竞争力的国内劳动法和财政法、落后的基础建设,以及过高的融资成本对本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的损害。
因此, “当地含量主义”如今既是中国得以成为全球经济引擎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对抗中国超强竞争力的概念之一。
在全球化高潮阶段,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物流业、产业供应链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许多商品是来自“公司网络”的“世界制造”。但未来,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少地看到这样的“世界制造”,而看到更多来自单一国家的商品和服务。
甚至在因“贸易立国”战略繁荣的中国,也不得不发展一个不那么依赖对外出口,而更多依赖内部消费的“当地含量主义”发展模式。中国政府、企业、消费者以购买者身份签署的合同将不得不更多地支持地方化的经济行为,以便为地方创造工作和就业。
然而,虽然“当地含量主义”能够在数年内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带去不小的利益。但全球经济将为此在效率层面付出高额代价。如果“当地含量主义”不是作为一个国家赶超战略的一部分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控制跨境经贸合作的哲学,那么我们只能看到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失衡、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现象也将随之上升。
相反,如果作为金砖国家工业政策核心部分,当地含量只是用以保障各国企业能够公平竞争的杠杆,那么金砖国家作为全球竞争引擎的地位就能进一步稳固。
计划经济的含义范文第2篇
可行性,狭义即要使企业现有资源和条件确保生产作业计划的执行。广义包含有农业、工业、科技、文化、日常生活等。可行性指对过程、设计、程序或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范围内成功完成的确定。包含环境可行、经济可行、政策可行、技术可行、道德可行等。在日常生活中当某项计划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说这项计划是可行的。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包括技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系统工程学等。对一项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综合科学。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可行性研究通过市场分析,技术研究,经济测算,最后确定是否投资一个项目。
计划经济的含义范文第3篇
??? 预测性信做(forecast inginformation),又称后顾性信做或许者未来导背的信做(forward- lookinginformation),非指反在决议计划无用观念指里上,企业反在传统的以里背功去为从体的财务道演或许者儿司道演中,删加闭于未来迟期间的财务或许者非财务信做的披含。预测性信做普通意义上指以上几个方里:(1)机逢和威宽险,如工业构造的变更、合做加剧等随同闭键趋背呈现的机逢和威宽险以及特订企业所里临权力和义务的出无肯订性;(2)管理部门闭于未来营运的规划取纲的,如无闭开收产品或许效劳的规划,包括闭于规划能可负本行闭键做用的果荤;(3)闭于未来收入、本润(或许亏害)、每股亏本(或许亏害)、资本败本、股本开白、资本构造等财务事项的陈道,便亏本预测或许者预测财务报外;4闭于第3项的预测基本、实设、方式以及注册会计生的审视望法。
??? 预测性信做的特色非陈道者去去短长现无数据或许者从观事实证亮其陈道的从观儿允性,从要基于估量和评价,闭于当用者来道非上度相闭却可靠性较矮的典型典范。恰非果为预测性信做的外反在威宽险性,闭于非可当当披含,当当披含到什么火平,以及当当造订哪些相闭划订以确保其可靠性,非长迟期以来让辩出无戚的题纲。
??? 预测性信做的披含普通无三个途径,便:
??? (1)强迫披含,儿家儿司的监管机构或许者会计原则造订机构亮黑请供披含的外容,如机逢和威宽险、管当当局的规划取纲的,闭于于那两项预测性信做,各邦基本出无出无开,均请供披含。如好邦证券交难委员会(SEC)反在Form10-K中请供披含合做情形和未交货订单,闭于其他威宽险和机逢的披含请供则集睹于财务会计原则委员会(FASB)的原则和其他划订中。人邦2001暮年宣布的《儿开收行证券的儿司信做披含外容取格局原则第1号招股仿单》中,反在第四节请供披含威宽险果荤,反在第十一节、十两节开合请供披含业务收铺纲的和募股资金当用的规划。
??? (2)志愿披含,监管机构既出无造行也出无强迫请供的外容,但一旦披含,则请供遵攻一订的披含规则并须得到独立第三方的鉴证。闭于预测财务报外等于如斯,如好邦非激励但出无强迫请供,人邦由强迫请供改为志愿披含。
??? (3)由投资参谋儿司、博业投资研讨机构、财务剖析生供给,长为财务预测或许者亏本预测、行业剖析等,特殊反在好邦,财务剖析生行业的收铺未经败生稳固,无购方和卖方剖析生之开,企业通功预测亏本背市场传收信号(signal)的职能常常由卖方剖析生来开担。
??? 由彼可睹,闭于预测性信做的第三、第四类外容便预测性财务报外及其审核的披含立场无较大出无开且处于变动之中,本文从要便预测性财务报外反在儿司暮年度财务道演中披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入行谈论。
??? 两、实际剖析I:自财务会计的性量和财务道演的纲的剖析
计划经济的含义范文第4篇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需要借助科学的概念;而科学的概念,只能来源于客观实际。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概括。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一切概念同样具有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一切概念同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列宁说道:“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4这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概念本身发展运动的辩证法。“会计管理”概念,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就其实质来说,是会计工作和反映这一工作的概念本身的辩证运动的产物。
“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我认为,通常讲的“会计”,就是指的“会计工作”。有人说:“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因此,在“会计”这个概念中,“包含了会计学和会计工作两个方面。”这种说法似乎不太科学。稍懂词法的人都知道,这叫做一词多义,“名义”就是多个概念:把多个不同义的概念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概念,也是违反逻辑常识的。会计工作和会计学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会计学就是会计学,尽管它们都可简称为“会计”,但却不能混为一谈。正象有的同志说的那样“企业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学,计划不等于计划学,物资供应不等于物资供应学”一样,会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活动,会计学则是一门学问。“会计”这一概念,是人们对会计实践的理论抽象。实践中有会计这种工作,人们把它抽象化形成概念,称之为“会计”。“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则是对会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会计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太古时期的共同体5到今天,上下已有几千年;而会计学的发展历史,则是十分短暂的,即使从1494年算起6,前后也不过几百年。在没有“会计学”的概念时,就有了“会计”的概念,显然就是指的会计工作。“会计管理”的概念,就是建立在“会计就是指的会计工作”这一固有的含义基础之上。
那么,会计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从会计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虽然原来是“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工作”7,但“生产和生产的簿记终究是两件事”。会计的产生固然和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但它不是生产活动本身,而是人们对再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生产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讲求经济效益的要求越高,会计工作就越重要。几千年来,会计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讲求经济效益的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到现代社会,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从上古时期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在这数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记帐、算帐,会计一直停留在簿记阶段,只是经历了从计数列簿记的发展。以后有了报表,并有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簿记进一步发展到会计,但仍然是以记帐、算帐、报帐为主要内容。因而对’会计形成“工具论”这种朴素的、直观的看法,是不足为怪的。促即使是事后的记帐、算帐,也不能否认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经济管理的最初形式,就是计数、计量、计算。发展到后来,在记帐、算帐过程中,就包含了对经济业务的审查和对经济活动的综合、分析,就更直接具有管理的性质了。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过几次产业革命以后,现在又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工作的领域也随之越来越广阔。特别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会计已经从事后计算,发展到同时进行事前计算,预测分析,参与决策,加强事中控制。会计工作渗透到生产技术的各个领域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记帐、算帐已不能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簿记在历史上是会计的一个发展阶段,在今天是会计的组成部分,它从属于会计,只是会计职能的一部分。
目前,西方不少会计专家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如果从信息论的观点去理解,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经济信息,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各种信息系统。把作为经济管理组成部分之一的会计,也看作是信息系统,是无可非议的。不仅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同样,统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计划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他各种管理都是一个信息系统。但是,用一种无所不包、如此广泛的概念,表达一种特定的概念,并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定义来使用,显然是不可取的。问题还在于西方某些持“信息系统论”的会计学家们的会计观,仍然是局限在记帐、算帐的传统观念之中。把会计仅仅看作是一门数据处理的纯
技术工作,不具有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只是“输送有关单位的财务信息或其他经济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判断和决策之用。”8虽然他们把视野从过去的数据,扩大到了预测未来的数据,但似乎仍然把会计看成是“算盘”、“电子计算机”一样的数字运算工具。英文information一词只是情报、资料、信息,不包含管理的意思。把会计作用局限在仅仅输送信息,显然也是不符合会计工作客观实际情况的。现时的会计工作,不仅要处理数据,提供信息;还要预测前景,参与决策;掌握动态,进行控制;分析效果,考核业绩。即使是处理数据,也不是象机器人那样机械地、直观地记录。而是一种包含会计人员主观能动作用在内的“观念综合”。更何况核算过程之中交织着监督,不是简单地收款、付钱、记帐,还要审查这笔钱能不能收,能不能付,该不该花。正因为先进运算工具的出现,并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传统的手工式的占用大量入力的记帐、算帐那一套数据处理工作,被电子计算机所代替,并且出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专门学科,工作速度大大加快了,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核算工作量也大大简化了。可以预计,今后会计发展的前景重点已不在于数据的处理,而在于数据的利用,在于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将开拓会计工作更加广阔的领域。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监督,将成为会计的主要职能。
粉碎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国家从,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从片面追求高速度,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的大改革中,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由于整个经济形势这些战略性的转变,实际生活中的会计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
第一,经济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使会计工作着重点,从事后算帐向事前、事中转移。会计工作的领域更加扩大,地位和作用更加提高,会计管理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率。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增添了活力,会计工作也空前活跃,新创造、新经验层出不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出现,促使经济工作从计划到核算、从控制到分析、从预测到决策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以后,会计工作无论在对外经营和对内管理方面也都遇到许多新课题。在实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以后,企业朝“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向迈出了更大的步子;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发展,一个新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正在形成。
第三,在搞活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督,更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会计法》正式颁发后,将使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成熟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也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管理的概念。
第四,马克思曾经说过,会计“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9还指出价值决定仍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意义上起支配作用,而“与此有关的簿记,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10所以社会主义会计无论从广度和深度较之资本主义都有极大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必需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要强调价值管理。因而,建立一个与国民经济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会计体系,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课题;: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方面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出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会计管理如何在核算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核算和监督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会计的职能作用,应该超出一个基层组织,成为社会核算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多层次的经济体制结构,带来社会上会计咨询服务的兴旺。所有这些都将丰富会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
第五、在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中我国的涉外会计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整个会计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和外国的经济交流增多,世界各国会计管理的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也吸收到我国会计管理体系的内容之个。经过博采众长之后,需要融合提炼,加工改造,才能自成一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既然现实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反映现实经济关系的概念,也应当不断地校正、改变和更新。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也应该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我国的一些经济管理学家,在今年召开的一次“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管理体系”,要“在国际上形成一个中国的管理学派。”11我想,我国的会计学家们,也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关于“会计管理”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由于和传统的会计观大相径庭,引起了一些误解。现在,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看法需要澄清:
1.有人认为,提出“会计管理”是为了提高会计的地位、鼓舞会计人员工作的信心。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测,会计的地位、会计人员工作的信心,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所能决定的,概念的产生也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随着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较之过去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种客观存在,而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所能产生的结果;恰恰相反,客观现实中会计地位、作用的提高,是产生“会计管理”概念的重要基础、
2.有人说,不问意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说法,就是不重视会计的反映作用,就从根本上抹煞了会计的特点。我认为不能这样推理。不同意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说法,并不等于不重视会计的反映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会计不具有提供经济信息的职能。本文前面已经阐明,如果把会计的本质用“信息系统”来概括,以提供信息作为会计的全部职能,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历来认为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离开了核算就无所谓会计,监督也无从谈起,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而离开了监督,会计也就失去了生命,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灵魂。正如同理解马克思关于“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论述一样,从职能的重要性来讲,控制是第一位,观念总结是第二位的;从工作的时间顺序来讲,观念总结是先于控制的,会计的监督是融合于核算过程之中的(核算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核算)。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监督,不需要控制监督而进行核算是毫无意义的。
3.有人把“会计管理”解释为“就是管会计”,这是极大的误会,也违反逻辑常识。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顺过来、倒过去都可以说的。例如,物资管理可以倒过来理解为管物资;但计划管理,就不能倒过来说就是管计划;审计监督,不能倒过来说就是监督审计。这位同志把“会计管理”的概念作了“管会计”的解释队后,就宣称这一概念“毫无意义”。如果依此类推,那么“计划管理”这个名词岂不也应当取消。
4.有人说,会计和管理是两个概念,不能捏到一起来,会计是一种整理和提供信息的方法、工具,会计管理是一种由会计人员运用这一工具进行的管理活动。他还举例说,正象企业和企业管理、生产和生产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会计”和“管理”当然是两个概念,但“会计”和“会计管理 ”是同一概念,“会计管理”是“会计”这一概念内涵的深化,反映了会计工作的本质属性,是同一概念的发展。如果把“会计”说成是一种工具,把会计管理说成是一种活动,把会计人员“运用会计这一工具,进行会计管理”叫做会计工作,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会使人堕入五里雾中。按照这位同志的意见,逻辑地推论下去,计划和管理也不能捏到一起,是不是“计划管理”这个概念也应该取消。至于会计是管理,早已有人论述过。法国的法约尔(Henri Fayol)l9l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就把会计列为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美国的古利克(Luther Culjck)1937年出版的《管理科学论文集》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论(POSDCORB),也包括了会计。马克思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更是对会计管理职能的高度概括。
5.有人说,会计本身就包含管理的意思,再加上管理一词,未免画蛇添足,反而损害了会计的本来含义。当然,如果大家对“会计”的含义理解是—致的,都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一词本身就包含了管理的意思,不加“管理”两字也未始不可。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会计就是记帐、算帐,“会计是为管理服务的工具,至今仍广为存在。为了区别于传统的会计概念,为了突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突出会计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加上管理二字,十分必要,此其一。其次,当我们谈到经济管理时,可以有计划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事管理,等等,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会计管理呢?在这种情况下,用“会计”一词较之“会计管理”一词远为逊色,而且表达不了会计在微观经济中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其三,汉语中这样的用法屡见不鲜,例如,审计就包含了监督的意思,在西方国家就没有“审计监督”这个专用辞。但在我国宪法和日常用语中,经常提到“审计监督”,而且这一用辞概括了审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审计是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一部分——审计监督。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也概括了会计的本质属性准确无误地表达了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管理。
6. 有人说,会计的概念加上“管理”以后,变得无限扩大、捉摸不走了。问题在于这种“扩大”是否符合实际,是原来会计概念的范围过窄了,还是现在的概念过头了。当然。这种“扩大”不.是人为的,不是无限的。会计管理的范围,只在价值运动范围之—内。所谓“过程控制”并非一切过程,只是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过程,概念本身是抽象的,由会计管理各项工作体现的管理属性则是具体的、可以捉摸的。如果现实中的会计是管理活动,而理论上的会计概念又不是管理活动,那倒真会使人捉摸不走,无所适从。这里且不涉及所管理的各种具体内容是否应划入会计的范围,仅就核算、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来说,是否应属于管理职能,如果承认核算、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那么,“会计管理”的概念,既没有“无限扩大”,也不是“捉摸不定”的。
计划经济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报表编制;基本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的基本含义是指每个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必须与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及其他经济组织分开。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的空间范围,也限定了上市公司的会计活动范围。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处理的经济业务和财务报告才可以按特定的主体来识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主体假设的表述是:“会计核算应当以上市公司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上市公司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市公司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作为法律主体的法人。作为法律主体的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有独立的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上市公司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而会计主体则强调上市公司的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它是按照正确处理所有者等其他经济组织与上市公司本身的经济关系的要求而设立的。从会计实践上看,会计主体与作为法律主体的法人经常出现差异。比如,在我国,在上市公司集团内部,独立核算的母子公司均是法律主体,但从上市公司集团整体来讲,本身并不是法律实体。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为了全面反映上市公司集团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就应将上市公司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对待,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又比如,在西方,独资上市公司和合伙上市公司不是法人,但从会计的角度仍可将独资上市公司和合伙上市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并组织其会计活动。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的内部银行及内部承包制,对上市公司内部划分的各“责任单位”,均可作为会计主体来看待,但这些单位就可能不是法人。
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除了是限定上市公司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外,对会计概念、会计行为、会计法规建设及报表编制等方面还有重大影响。比如,对会计概念的影响,要求基本的会计概念具有鲜明的会计主体性。例如,会计中的资产概念,指的是特定上市公司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离开了一定的会计主体,就不可能谈论会计概念。这是会计学概念与其主体的立场而不是上市公司以外的立场。按照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只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负责,而不能对上市公司以外的其他利益集团负责。实际上,我国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规定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内容,就是在法规建设中尊重会计活动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的体现。再如,对报表编制的影响,要求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只能反映某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等。明确会计主体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意义,对制定会计政策、评价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上市公司会计方法的选择应以上市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它现实的形式并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为假设。通俗地讲,就是上市公司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对此,《企业会计准则》的表述是:“会计核算应当以上市公司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在这里,上市公司在可预见的将来保持持续经营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会永久存在,而是指上市公司能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使上市公司能按其既定的目标开展其经营活动、按已有的承诺去偿清其债务。
持续经营假设为上市公司在编制报表时会计方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一般情况下,资产以其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按其立即进入解散、清算状态的现行市价计价;二是对长期资产摊销,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问题的处理,均以上市公司在折旧年限或摊销期内会持续经营为假设;三是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评价与分析也是基于上市公司在会计报告期后仍能持续经营的假设;四是正是由于考虑到持续经营假设才有了会计上除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以外其他权责发生制方法的选择(如坏账处理的的备抵法、销售收入的确认等),等等。
不仅如此,持续经营假设还要求当传统方法可能危及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时上市公司的会计活动能够选择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有利的方法。比如,在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当简单的价值补偿已不能维持其实物替换的“持续经营”时,就需要研究通货膨胀对持续经营的不利影响,并力求在会计方法上予以消除;又如,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比较有利于“持续经营”;等等。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的含义是,上市公司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可以归属于人为地划分的各个期间。这种因会计的需要而划分的期间称为会计期间,会计期间通常是按月、季和年来划分。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由于我们假设上市公司会在可预见的将来保持其持续经营状态,这就存在着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向与上市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提供财务报告的问题。在会计实践上,绝不可能等到上市公司的全部经营活动完结以后才向外界提供财务报告。为了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能定期、及时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上就应把其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人为地进行划分,使其归属于各不相同的会计期间,并进行会计处理及财务报告的编制。
以年度划分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既可与日历年度相一致,又可与日历年度不一致。我国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上市公司的会计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在以季度和月份作为会计期间时,其起讫日期也采用公历日期。
4.货币计量假设